另类教育的拷问

2006-10-16 02:52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6年10期
关键词:西点家长老师

编者按:

追求另类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尚,

也是一种通病,

教育也不能免俗。

近几年来,

各种各样的另类教育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不断地触动中国教育敏感的神经,

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也招致了种种激烈的论争。

在是与非、真与假、创新与复古、探索与作秀、激进与保守的种种判定中间,

拷问的其实已不仅仅是另类教育本身,

也直接拷问着我们整个现存的教育制度。

也许这才是种种拷问的真正价值,

也许这才是另类教育不断出现的最大意义

杭州“西点”实行“鞭打教育”

张乐

在教育体罚频遭诟病的今天,杭州一家以“鞭子”等进行“体罚教育”的培训机构却“一位难求”。它的门前,要求托管孩子的队伍经常排长队……

调教顽童成“男子汉”

位于杭州四宜路的这家培训机构名叫“西点男孩训练中心”(以下简称“西点”),只招收6岁至13岁、有家庭经济实力,且调皮捣蛋的男孩。培训机构的创办人万国英幼师毕业,当过记者、做过公务员,开过广告公司、幼儿园,坦言喜欢孩子、热爱教育。她表示,“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一些教师和家长不闻不问或者过分溺爱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导致不少孩子出现心理上的抵触和抗拒。

万国英于2003年创办这家培训机构,其宗旨是:借助美国西点军校的理念,将顽皮男孩打造成“有责任心、有毅力”的“未来男子汉”。“西点”实行全封闭、准军事化管理,睡通铺、吃集体餐,任何人不得搞特殊。被送到这里来的孩子白天在各自的学校上课,其余时间在“西点”度过。早上6:30,所有男孩全部起床,在10分钟内做好叠被、穿衣、刷牙、洗脸等准备工作,然后跑步1500米,早餐是牛奶、鸡蛋、面食和稀饭。放学回来做作业,晚饭后进行智力竞赛,还要召开“倾诉大会”,彼此沟通一天的愉快和烦恼。晚上8时进行体能训练,内容是60个俯卧撑、3分钟倒立、60个仰卧起坐,200米爬行等。有规律的作息和高强度的训练使得这里的男孩个个脸色红润,身手矫健。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背“知识改变命运,才华恩泽双亲”,都会唱《中国人》。

在这里,不做完作业是不能睡觉的,老师会一直监督和陪伴着你。不完成作业、说谎或者不听规矩,严重的要受到处罚。尽管许多男孩在被家长送来时已被定性为“无药可救”,可学校开办三年来,不少调皮捣蛋的男孩在经过“西点”调教后,变成学习勤奋、尊老爱幼的“小男子汉”。

鞭子、黄连、辣椒酱,是这里的教学“法宝”

“鞭刑”是训练中心最严重的一项惩罚措施。经过特殊处理的“鞭子”虽然打在身上并不特别痛,但无论春夏秋冬,每次鞭打时孩子都必须脱光上衣。根据“西点”的规定,出现不听老师提醒、违反规定、说谎和学习有明显退步这几种情况时,孩子必须接受不同力度的鞭刑惩罚。学生小军说,许多来这里上学的孩子都挨过鞭子。管理中心还有更绝的招数,“要是我们犯了错误,老师会根据错误的大小罚我们吃辣椒酱、吃黄连,并且不能吐掉,还不允许喝水。”小军说,是爸爸妈妈硬把他送来的。“说脏话得吃辣椒酱,不讲卫生要尝黄连。在这里,所有的命令都是先执行,后‘抗议。没有任何借口!”

万国英说:“现在,男孩子‘娇、骄二气太重,缺乏阳刚。创办‘西点的目的,就是想以全封闭、军事化管理模式,将男孩打造成真正的‘男子汉。”

记者在“西点”看到,所谓的鞭子,实际上是用跳绳裹上花布做成的。万国英说,这条鞭子除了作为负责人的她能用,别的任何老师都不可以使用,打在身上也不会伤及孩子。采用“鞭刑”的目的不是为了“体罚”,而是为了让做错事的孩子“出丑”。她说,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她希望通过这种当众“鞭刑”的极端方式,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西点”的训练老师说,万国英其实很少用“鞭刑”,大部分时间,鞭子只是被用来吓吓那些特别调皮的孩子。犯错的孩子在同伴面前受惩,会觉得没“面子”,所以都害怕领受“鞭打”。

“‘鞭子的威慑力和挨打时的羞耻感,应该远远大于肉体的痛。”当然,“西点”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不仅仅只有鞭子、辣椒酱和黄连。万国英说,“西点”强调意志培养,期望通过锻炼,打造出性格坚强、举止优雅的素质男孩。而健康、睿智、幽默、豁达更是学校灌输给男孩们的理想标准。老师辅导学生做完功课后,周末还会领着他们去郊游或开展益智游戏、劳动或跆拳道训练等。

家长和专家各执一词

据了解,虽然“西点”只是一所非全日制的托管机构,但每月的收费却高达2000元。而且在每个男孩进“西点”之前,万国英会给每个家长送上一封信。信中都有这样一句话:“有越规行为,将按照越规大小受到惩罚,最严重的将是鞭刑。若要心疼,请提前告知。”言下之意,如果不赞同“西点”的方法,就不必送孩子来了。

高昂的学费和“严厉”的警告没有挡住家长,随着家长们的口口相传,“西点”的名气越来越大。

一位家长说,现在家里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很难下狠心打。“送孩子过来,就是希望能让老师好好管教管教。”另一位家长郑重声明:“放心打,大胆打!”甚至还有家长特意关照:孩子不乖尽管打。他们认为,“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

据了解,“西点”创办以来,挨过鞭打的孩子不下几十个,但至今没有一个家长去告过。不少孩子家长表示,进“西点”半年之后,孩子不随意旷课、缺考了。有着一张娃娃脸的俊俊自豪地告诉记者,“这里生活很有规律,我的胃口好了,胆子也变大了。英语也从原来的不及格考到90多分了。”

由于成果明显,不少学校老师和家长对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青睐有加。“打,其实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一位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受到的保护太多,“惩罚”教育太少,在家里受不得一点委屈,在学校受不得一点批评,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对孩子适当的惩罚有益于克服目前孩子身上的娇、骄二气。“为什么学校所谓的差学生在‘西点就变成好学生了呢?是‘西点的严厉、信任和爱激发了他们的自尊。”一位家长如此评价。

一位市民更认为,教育中没有惩罚,就像是一个国家没有监狱一样,对于没有判断力和自制力的未成年人,真正的教育也需要体罚,就像是一个真正的国家需要监狱一样。“当然,这不是说教育必须通过惩罚来实现,而是必须有惩罚的手段作为保证。”

但“西点”教育方式却遭到了很多专家的质疑,反对者认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禁止学校体罚或变相体罚未成年人,“西点”的做法违反了法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认为,体罚有“野蛮”的成分,有辱孩子自尊,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春表示,体罚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听话,但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孩子往往表面规矩,离开这种管理后可能会更加“放肆”。尽管目前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在培养孩子意志力和挫折教育方面有着欠缺的地方,但鞭打孩子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杭州师范学院副教授肖锋质疑:顽皮的男孩是否一定需要以强制的方式教育?无数事例证明,让顽童发展个性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郑州文庙设立国学讲堂恢复“庙学合一”

据郑州有关方面宣布,8月28日,将有90名4至7岁全日制“小书生”在雕梁画栋、儒香熏习的郑州文庙修习国学课,读经典,学传统珠算,画国画,写毛笔书法,练太极及少林功夫。具有2000年历史的郑州文庙,将恢复“庙学合一”,发挥文庙的传统教育功能。

历史上文庙和教育始终紧密相连,往往是“因庙设学”、“庙学合一”。在中国有些传统和历史的大城镇都建有文庙。至清嘉庆年间,中国共有京师、府、州、县、厅、司、乡各级学校文庙(学庙)1700多所,加上其他书院孔庙等,总数达2200所。郑州文庙是其中较大的一所学校,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历史上它的面积达5万平方米。

恢复文庙“前庙后学”的

传统教育功能

即将作为文庙“前庙后学”的国学课堂,也就是东厢房,被隔成了三间,基本装修完毕。这三间教室在20多天之后,将分别进驻30名现代“小书生”。他们将在这里接受全日制的“国学”教育。国学讲堂由郑州市商城遗址管理处和河南少年先锋学校合办。讲堂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学大才班,学生每天都要在此读书,以4至6岁的孩子为主,主要学习国学,一至两年后转入正常的义务教育;另一种为面对中小学生的公益性质的业余班,每个周末在此学习国学经典。

“率先恢复文庙‘前庙后学的传统教育功能,已经超越了文化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普通意义。一年多来经专家反复论证,我们一直在筹划‘前庙后学的文化发展模式,并面向全国寻找合作单位,如今一切终于尘埃落定,我们期待这种教育模式能成为中原文化崛起的一面旗帜。”郑州市商城遗址管理处处长宋秀兰说。

学庙书生的课程设置

由于是全日制的教学,对于4至7岁的学龄前儿童,学堂主要课程体系以国学经典教育为基础,双语通读通识中西经典,包括《大学》、《论语》、《中庸》、《老子》等中国经典著作,以及《伊索寓言》、莎士比亚作品等英文经典名篇和西方经典著作。

艺术教育强调情感的培养和情商教育,利用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怡养性情。

体育教育则以平衡生命体能,挖掘中国传统健身智慧为主,把中国传统内家武术与现代体育相结合,通过体智修炼,创新生命健康。

对于成人,则开展成人诵读经典及国艺和国术的修习。

(来源:《郑州晚报》)

拿红缨枪站岗学毛主席语录

——小学另类教育惹争议

辛渐

上下课时小学生唱着《儿童团之歌》,手握红缨枪站岗值勤;学生偷拿家中的钱上网吧,学校开批判大会;老师和学生都拿起当年的《毛主席语录》,苦学“老三篇”;校园内被种上一片片向日葵、玉米等农作物,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在这儿每周接受4~6节露天教学;故意让学生抢苹果,体验弱肉强食的激烈竞争。该校校长释德全则称这是红色教育,要坚持下去。

下午2时30分,伴随着校园广播里嘹亮的《金太阳》、《儿童团之歌》,6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来到校办公室,从老师手中领了6支红缨枪,很神气地站在门口,入校的同学正有秩序地入校。

“儿童团”和“红缨枪”

“每当轮到我拿着红缨枪站在这儿,总有一种很神圣、很光荣的感觉。儿童团与少先队有什么不同,自己也搞不清楚,过去的好孩子应该就是这样的吧。”一名站岗的孩子告诉记者。

“能站在门口拿着红缨枪,那是我做梦都盼望的事,不过这得好好努力。”一名小学生眼睛盯着红缨穗说。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音乐停了。“儿童团”们完成了使命,向老师报告、立正、举手行礼后,又把枪交还办公室。

“因为我是习武出身,开始办的是武校,这些红缨枪是练武用的,后来用在了全日制小学的红色教育上,如今能拿这些枪在我们这儿就是一种荣誉,得是好学上进的孩子,但枪不能离开校园,也不能乱舞伤着同学。”德全校长介绍说。

“红色标语”和“老三篇”

走进校园,墙壁上到处是“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等标语以及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的图画,让初来乍到的参观者有回到几十年前的感觉。特别是每间办公室和教室内的毛主席、周总理的大幅画像,更是让人回忆起从前的岁月。

一名老师随手拿起一本《毛主席语录》,背起上面的《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熟练得很。“其他老师也会,高年级的同学也要认真学习和背诵。我们要按校长的要求营造一种红色氛围,让同学们感受到与众不同。”

“我1965年出生,从小就接受这种教育。我觉得这种东西根本不过时,不落伍,相反,对教育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你是不是也受到感染了?”德全校长问记者。

当记者问到这是不是在搞形式、作秀时,德全校长立刻严肃起来:“我们这些绝不是走走形式,也不是作秀,而是在实现我的教育理想,育出更多又红又专的德才兼备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又红又专和革命事业我有自己新的认识。”

表扬会和批判会

“一名学生因为捡了5角钱交给了老师,校长在全校开大会表扬他,还买来笔、本子等,奖励给这名学生,后来这名学生对拾金不昧有了新的认识。再后来就接连发生了捡到钱主动交还失主的事情,每次校长再忙都要召开热情洋溢的表扬会。”一名老师介绍说。

另一名老师说,当然也不是光有表扬会,还有批判会。一名学生喜欢上网,钻进网吧不出来,慢慢染上了网瘾。开始用的是自己的零花钱,后来偷拿家长的钱,德全校长知道后,立即责令这名学生站在太阳底下趴在乒乓球台上写检查,在全体师生面前检讨,让其他同学批判他的错误行为,这名同学羞得面红耳赤。从此后他改得挺彻底,校园内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学生。

“对于你们这种做法,很多教育专家不认可,他们认为这样会伤孩子的自尊心,容易让孩子自暴自弃。你们这样做是不是变相体罚?”记者问。

“我也认识到这有体罚的味道,其他学校肯定不敢这么做。但我认为,小学生这个年龄段是非观念非常模糊,过去不少同学认为偷家长钱上网的同学是‘能人和‘英雄,崇拜他,我就是要让同学们都知道他不值得学习和崇拜。我就是接受这种教育的,批评人就要触及人的灵魂,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动不动就拿自尊做挡箭牌?”

露天教学与“抢苹果”

下午4时许,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响了,二(1)班的同学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内的一片庄稼地边,放下小凳子,分成三组。

烈日让人感觉有些炎热,不过能走进大自然,看到玉米、向日葵,学生们还是蛮兴奋的。

“夏天来了……春天来了……”朗朗的读书声和绘声绘色的讲解,让你明白这是在上课。课文念完了,读得好的组,有一名代表快速跑到地边,将一面红旗取来,插在自己队伍面前,这就是一种奖励和荣誉。

“除了正常授课,我们各个年级的任课老师每周必须进行这种露天教学课,主要是让学生接近大自然,满足孩子活泼的天性,增强记忆力,它是对正规课堂教学的改变和挑战。”德全校长得意地介绍说。

在一张桌子上,老师放了5个苹果,孩子们都眼睁睁地看着,希望在这大热天能够抢到它,一饱口福,况且此时是鼓励争抢的。随着比赛的开始,孩子们一哄而起,争抢根本不够吃的苹果,谁抢得多就受表扬,抢不到就没得吃,不仅得不到同情,还要受批评。

“这样的教育活动我经常搞,就是要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我不想让孩子在竞争面前谦虚和忍让,而是要勇敢地去争夺。当前的社会就是这么一种环境,你从小不去适应它,它将来就淘汰你。”德全校长对记者说。

家长、师生各有说法

一位做生意的家长说,这儿管得严,方法奇特,外面不少人议论,可是这里效果不错啊!也有家长觉得这所学校的教学显得古怪,与现代社会好像不合拍。

“学校是人家的,他给我们发工资,不理解、觉得奇怪也得这么做。再说了,二七区教育局的领导也多次到我们学校指导工作,他们都没有说什么。最为关键的是这所学校越办越红火,老师待遇越来越好,事实胜于雄辩嘛!”一位老师说完就匆匆离开了。

一位姓王的同学说,他对校园内很多歌曲和标语并不理解,但知道要认真去学,校长是为他们好。

德全校长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说不允许,我就坚持下去。”

(来源:河南报业网)

成都中学生课堂炒股

何筝

“我又遭套起了!唉呀,这炒股还挺有研究的。”正读初中二年级的小林(化名)在家里冒出这样一句话,把做公务员的爸爸和当医生的妈妈吓了一大跳。经过询问才知道,小林就读的成都盐道街中学这学期新开了“模拟股市”选修课,包括小林在内的40余名中学生各自怀揣“10万元资金”,当起了小股民。

40多名小股民

据小林说,当初报名要求选修“模拟股市”的同学有100多名,辅导老师精挑细选了好多遍才选出了40多个“幸运儿”,主要为初二和高一的学生。小林说,同学们经常从报纸、电视上看到有关股票的消息,但都弄不大清楚是怎么回事,谁知学校破天荒地开了这门课,“大伙简直高兴死了”。在课堂上,他们不仅学习了股票的发展史和开户、选定券商、交易及印花税、佣金等知识,而且还能“实际操作”,买卖股票呢。学校还专门请来华西证券的证券分析师曹雪峰,为小股民们作“股票基本面的技术分析”讲座,把没能报上名的其他同学“羡慕死了”。

“证券公司”设校园

为让孩子们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学校在高一年级以班为单位设立了“证券公司”,每位“小股民”都拥有10万元的“资金”,用来买卖股票。小股民在买卖股票时要手工填写“委托书”给“小经理”,小经理第二天再根据报纸上公布的“昨日股票最高、最低成交价”来确定是否成交,成交具体时间只能忽略不计,而且每个星期才能“结账”一次。即便如此,小股民的兴致仍然很高,他们不仅自己买报、买杂志、上网查资料,分析行情,有的甚至请已是老股民的爸爸、妈妈、叔叔、舅舅作“幕僚”。据小林透露,有位同学真的将自己积攒的3000多元“压岁钱”“入伙”到爸爸的账户,结果“战绩”比他爸还辉煌,3000多已变成4000多了。但是,从最近“模拟股市”的结账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亏了”,但他们并不气馁:“我们还可以东山再起的,因为我们知道了如何收集、处理信息,如何理财呀!”

校方:理财教育

据盐道街中学校长林华玉和负责“模拟股市”(又称股票常识讲座)课的谈中孚老师介绍,学校开这门课,一是因为学生有了解股票常识及其操作程序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学校希望以此为学生们提供理财教育,要他们明白如何把有限的钱更合理地利用,从小养成理财习惯,成年后尽快适应现代经济生活。比如有两只股票,一只涨得快,另一只涨得慢,但是涨得慢的这只有可能赚的钱会比快的这只多很多,这时候就要让学生们自己来权衡,是买慢的多套一段时间呢,还是先买快的赚一点再拿去二次投资呢?谈老师说,这其实跟日常生活是一样的,一个学生手上只有10块钱,但他想买一套8元的玩具,又想买一本5元的书籍,二者只能选其一,结果他买了书,还用剩下的钱给生病的妈妈买了水果,这其中有个权衡的过程,钱的总量是有限的,一定要有计划地使用,让它用得有意义当然最重要。

但是,教学生们炒股理财也并非“一致叫好”,对此,某些家长明确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这样不仅影响孩子学习,也很可能让孩子们变成财迷。

(来源:《天府早报》)

“死亡教育”:班会开到火葬场

纪惊鸿

数据显示,中国15岁至34岁人群死亡第一位原因是自杀,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国外的“死亡教育”已经相当成熟,在中国,“死亡教育”何时才能名正言顺地走近青少年?可采用的教育形式又是什么呢?

一次“变态”的班会?

3月31日下午,海口景山学校高一(6)班班主任张婧老师,带着全体同学来到海口市殡仪馆。同学们屏住呼吸,瞪大眼睛,气氛凝重,静听工人讲解并演示了遗体是如何火化成一堆青灰的。

这次班会被当地媒体报道出来,新华网、中新网、新浪、网易、搜狐等国内几十家网站纷纷转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央视论坛节目很快对张婧老师进行了采访,并于4月4日晚作为头条评论播出。这个班级“一夜成名”。

一些反对者的言辞激烈,且看:“班会开到火葬场,会让孩子们觉得‘死亡教育就是面对冷冰冰的尸体。一部分孩子过于熟悉死亡后的程序,说不定会生出人生无趣的想法。我快读高中的孩子听到这消息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举动很‘变态,有这种想法的老师真‘幼稚。”“学生们看到的是冰冷的尸体,哀号的生者,是神秘的丧具和繁琐葬仪。学生获得的恐怕不仅是珍惜生命的感悟,还有毛骨悚然的惊恐。”“愚昧之至。真是吃饱了撑的,学校是怎么想的。领着学生看点什么不好,看死尸!”

“不怕死”的人是很可怕的

“很多人误解了。学生看的是火化过程的演示,并没有真正的尸体。”在接受采访时,张婧,这位投身教育十几年的老师忧心忡忡:“我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常听说孩子不理解父母,自私,遇到挫折自暴自弃等。”“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生命,和同学发生矛盾后纠结打架,不顾后果。一些孩子人格心理尚不健全,感情脆弱,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张老师所忧虑的,确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资料显示,自杀高居中国15-34岁人群死因第一位,青少年自杀呈明显低龄化趋势,近年来,许多事例让人触目惊心。2001年11月,新疆某中学初三4名少女因名次靠后怕家长责骂,喝老鼠药自杀。2005年3月,青岛市一初三女孩被父亲批评玩电脑游戏,喝农药死亡。再看海南的报道:《海口一女中学生失恋竟两度寻死》、《班长职务被撤换13岁男孩喝农药自杀》、《向父母要钱过生日遭拒初二学生尖刀割腕》……在北京十五中学第一届心理文化周讲座上,该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问多少同学思考过死亡,90%的学生举起了手。他又问多少人不怕死?10%的同学举起了手。

孩子们不怕死,还是不懂得死亡?有专家分析,一些动画片让孩子以为怎样都死不了,凶杀武打片中血淋淋的场面也让孩子不把死亡当回事。一名报道过甘肃学生连续服毒事件的记者说,事发地大多数小学生对“死亡”一无所知,有的孩子认为“死亡”就是心情不好时把农药喝下去不想后果。一名六年级女生说:我想死了就是睡着了,再也醒不来了。另一孩子认为“死亡”就是到一个很远的地方,是件“很幸福的事”。

“‘不怕死的人是很可怕的,很多社会上犯罪的人几乎都是不怕死的。”宗春山说,在青少年时期正确认识死亡,接受死亡是很有必要的,我国的“死亡教育”一直处于缺失状态。

怎样进行“死亡教育”?

在国外,死亡教育已相当成熟。自1960年起,美国从幼稚园到大学都逐步开设了这门学科,医院和社会服务机构也有相关座谈会、研习会。英国小学课堂上,殡葬业人员或护士会讲授人死时发生的事,并让学生模拟遇到父母车祸身亡等情形时如何应对。我国香港和台湾部分中小学校也有相关课程。

死亡教育近年来在内地也有开展,但争议频频。2004年,西安市26中初二(1)班学生的作文《给自己写墓志铭》曾引起大讨论。与海口这次活动一样,反对者认为让孩子直面死亡,思考这类负面问题太沉重。海南省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专家周文江说:珍爱生命不是单纯去看生离死别,感受简单的痛苦。学校应教育学生从有意义的生命个体中获取奋起的感悟,得到向上的力量。参观殡仪馆起不到想要的效果,还可能对一些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遭到一些质疑,但赞同者还是占了大多数。“死亡不可怕,愚昧才最可怕。恐惧来自于迷信,孩子们本来是不迷信的,都是大人们在灌输。单从破除迷信来说,这个活动也非常有意义。”“我实在不希望我的孩子漠视生命,有自杀、自虐等想法,我希望孩子能在一个死去的人那里知道,生命是脆弱的!”“学生被保护得太稳妥了吧!扫厕所会累倒,参观会吓倒!社会到处是争斗,他们能适应吗?”“有的家长怕负面影响,如果孩子从没接触过负面的东西,以后能经得起吗?家长能一辈子照顾他们吗?”

张婧老师亦深有体会:“现在的学生好奇心强、叛逆心理也很强,有自己的想法。传统的‘正面教育都是告诉学生怎么样成功,很少引导他们面对失败,这就使得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显得手足无措。这样的教育方式似乎缺了点什么,令学生不愿接受,不妨尝试‘反面对比教育。”

为什么不能理解我们?

张老师凭经验迈出了死亡教育第一步。“在一次朋友母亲的葬礼上,我看到遗体被送入焚化炉,亲人跪地失声痛哭,在强烈震撼中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我希望学生们也能有这样体验,感悟生命及生活的美好。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可以教会孩子更好地保护自己。”

“参观前我征求过学生及部分家长的意见,同学们表现出极大兴趣。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去之前进行了心理疏导。在殡仪馆,他们不仅严肃认真地观看演示,静听讲解,还询问了火化一具尸体需要多长时间、多少温度,使用什么燃料等问题。出了火化间,我对他们讲:生命如此脆弱,死后剩下的只有一把骨灰,所以要学会珍惜。在家,珍惜亲情;在学校,珍惜同学友情、师生情。学会理性对待矛盾,珍惜自己和他人。”“活动结束后,看到同学们写的内心感言及一些学生实实在在的变化,我深感欣慰。通过这次活动,我与学生的心更近了,班级更加和谐了,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在与同学的接触中,一位陈姓男生问记者:为什么媒体不理解我们?记者无言。学生们认为很正常的一件事,却遭到成年人强烈的抗拒。下面是来自孩子们的声音:

“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应该早一点开展,比如在初中甚至小学。因为初二是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引导不好会有很多问题。我在初中时就曾对社会很憎恨,因为有许多不公平,也因此想过自杀,后来才渐渐体会到不能轻率对待生命。参观殡仪馆后,想到如果我死了父母会哭得多么伤心,我更加认识到不能只考虑自己。”

“我们不应回避死亡,还应该把这个内容放在教材里。一些学生因为哥们义气,走上犯罪道路,完全没有考虑后果,到后悔就来不及了。”

“学校里不应该只谈好事,要开展更多的主题班会和社会实践,让我们全面地认识社会和生活。即使我们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做人做好了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来源:新华网海南频道)

猜你喜欢
西点家长老师
甜蜜的家常西点
西点行记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放假么
五彩西点 缤纷夏日
五彩西点 缤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