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仓

2006-10-11 01:32
西部大开发 2006年9期
关键词:粮仓粮食

庞 博

从半坡仰韶文化开始,我国便有仓储文化的记载和仓储遗物出土。自隋唐以来,仓储建筑、管理机制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随着岁月流逝,虽古仓遗物可见,但全国惟一在用的、具有实用和文物价值的仅有陕西大荔朝邑镇的丰图义仓,当年慈禧太后曾御封其为——

电视剧《天下粮仓》说的是康熙年间的兴仓储粮之事,演绎的是京通二仓的故事。京通二仓为皇仓,多为圆锥体,上覆茅草,常叫“围子仓”,总储粮可达几十万石。与丰图义仓相邻不远的华阴曾发掘过汉仓遗址,规模大、储粮丰,朝廷还为此仓专修运河。与京通二仓和汉仓相比,民办丰图义仓储粮仅区区3万石,其规模、位置、名分等多方面都不具备“天下第一仓”的美誉,但慈禧为何要御封“天下第一仓”,这个问题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但丰图义仓能得“第一”,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和特殊性。

今年盛夏的一个上午,我们慕名驱车前往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专访丰图义仓,它独特的建筑、完备的功能、实用的魅力和传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国内外游人的目光。

古老粮仓

我国散见于民间的各种古代粮仓较多,历经百年沧桑仍在用的仅丰图义仓一处。丰图义仓的设计、建筑、用材、形制、管理等引起建筑、粮食、民俗、历史、文物、军事等学科专家们的广泛兴趣,特别是对丰图义仓的选址、仓制、作用等进行深入研究。

丰图义仓是清末修建的一座储备粮食的民办粮仓,位于黄河西岸的陕西大荔县城东18公里的朝邑镇南寨子村,是黄河灌区滩地的重要丰产区,地处秦、晋、豫三省交汇的古渡驿道,与山西省的永济市隔河相望,1992年被列入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三年(1877年)关中大旱,户部尚书朝邑人阎敬铭倡议修建义仓,光绪八年(1882年)动工,光绪11年(1885年)竣工,历时三年,费银三万余两。慈禧太后闻奏后御封此仓为“天下第一仓”,与苏州的“丰备义仓”并重一时,驰名全国。

远眺丰图义仓,像一座壁垒森严、历经沧桑的军事古城堡。丰图义仓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紧贴黄河西岸高出滩涂的河塬,占地63亩,坐东朝西,城门西开,门洞宽达4米、高约6米,有两扇厚重的宫城门,大型卡车可来回穿越门洞,土城外筑护城河(城壕)。城北侧断开一条深壕,是关中盆地通向黄河古渡的驿道,形成东、南、北三面高显且西面连塬的特殊地理位置。

外城建有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墙,依山就势,绵延数里,高大宽厚,庄严雄伟,形成西、南可倚河塬,东可俯视河滩,北可扼守通往朝邑县城和古渡驿道的雄伟之势。外城因地势高,利于粮仓的向阳、通风、干燥和排水泄洪。整个外城像座军事城池,地势显要,形成防御屏障,易守难攻,攻防自如,固若金汤,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进入外城便可见内城(仓城),仓城占地20亩,坐北向南,呈长方形,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高约8米。城垣全部用大青砖砌成,南壁洞开“东城门”、“西城门”,门前有威武的雄狮,中部照壁上镶着“丰图义仓”四个楷体大字的青石匾额,四周有花草鱼虫的砖雕和铁花点缀。

整座仓城看似城墙,实是仓墙合二为一。仓房为砖窑式,墙内为仓,相隔排列。外墙为梯形,下大上收,梯形外墙可增大地基的承载力;墙内侧为直体,有砖瓦结构的廊檐,由明柱支撑,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内墙直面加廊檐,既可防雨防潮,也可临时堆储粮食,方便晾晒,并使相对独立的各仓房连成整体。四合院城内的南侧有座三合院,两边有厦房,是守仓人的起居用房。

丰图义仓百年沧桑,沿用至今,墙体院基少有裂缝破损,粮食不易霉变生虫,与其科学的建筑设计和完备的排水系统有直接关系。仓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墙顶中低汇水与场院中低汇水相结合、U型水槽防渗利排和砖缝浆灰防水性能都能使雨水落地后及时排出,减少雨天渗水和空气潮湿对仓城的影响。

志士义举

修筑丰图义仓的倡导人是清末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阎敬铭。阎敬铭原籍陕西朝邑县(现大荔县)赵渡镇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曾在山西任职、赈灾,后迁居山西永济。因善理财带兵,总理户部、军机有功,深得慈禧赏识,让其统管户部、把持军权,赐黄马褂,总理衙门行走,堪称当朝红人。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阎敬铭上掌握国库虚实,下体察黎民疾苦,可奈何不得太后懿旨,如今国家一贫如洗,民众食不果腹,国无民心不稳定,民无粮食何生存,这样下去“天”就要坍塌下来。阎敬铭想,当务之急是修仓存粮,以安民心,于是倡议在家乡朝邑组织乡邻修建粮仓。兴仓储粮确是一大义举,既在丰产之地积余入仓,囤积粮食,又可在荒年赈灾济民,福祉百姓。

当地百姓至今还流传一段修建丰图义仓有趣的故事。慈禧曾下旨阎敬铭调拨银两,在朝内修建一座粮仓,以备大内粮荒之急,阎敬铭奉旨行事。粮仓建成后,阎敬铭奏报慈禧,慈禧闻奏大喜,欲御驾亲察,并示赏赐。阎敬铭忙回禀,此仓远在陕西朝邑,慈禧勃然大怒,要治其欺君之罪。阎敬铭急忙辩解,老朽愚钝,误将“朝内”听成“朝邑”,后又奏明丰图义仓的战略位置、建筑规模和赈灾意义。慈禧闻禀略安,转念一想,阎敬铭虽有私心,但也是为国为民,忠心耿耿,不仅未加治罪,竟欣然御笔赐封丰图义仓为“天下第一仓”。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西逃陕西,路过华阴时,顿时想起爱臣阎敬铭老家就在此地,蓦然暗自神伤,不禁一番自责。当年大兴土木修筑颐和园,不听众臣劝阻,挪用水师军火银两,有损国家元气,图自个儿享用,要是听听阎敬铭的劝告,也不会落得今儿的下场。而阎敬铭募集资金,修造义仓,是为百姓造福、保大清江山。慈禧百感交织,顿时兴起,竟挥毫泼墨,为阎敬铭题写“龙”、“虎”二字,以示宽慰之意。

为纪念阎敬铭修仓有功,当地百姓在丰图义仓西邻修建了“阎公祠”,“龙”、“虎”二字刻碑竖于祠内。“文革”期间,阎公祠惨遭毁损,“龙”、“虎”二字遂迁存于丰图义仓的“文公祠”前。文公祠建于北仓墙顶,是纪念南宋社仓倡导人、儒家、理学家、紫阳仓祖朱熹所建,文公祠在仓城囤兵训练或遭攻击时还可作指挥台。

岁月沧桑

光绪年间,朝邑与大荔、合阳、蒲城、潼关等县都是黄河滩边的产粮大县,丰图义仓地势高显,建筑考究,通风向阳,是难得的储粮之处,在储余济缺、赈灾救民中功不可没。

光绪、民国年间,此地曾多次闹灾,丰图义仓在赈济灾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清末国力衰落,连年灾荒,丰图义仓也曾出现过有仓无粮,空城一座,成为国民党逃兵和逃荒要饭者的避难所。

朝邑老县城就在丰图义仓向东望去的滩地上。1958年,修筑三门峡电站实施移民工程,朝邑县合并到现陕西大荔县,朝邑成为大荔的一个古镇,丰图义仓改为镇粮站,成为当地重要的储粮基地,每年通过民政部门向困难户、灾民发放救济粮,向当地城镇居民和部队官兵提供生活用粮。

丰图义仓在它跨越了百年历史的今天,过去人挑马驮的场景早已不再重现,汽车、拖拉机等现代运输工具随意进入仓城,对城门洞及地砖势必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相对狭长的门洞让司机每次进出都得提心吊胆,稍有不慎将碰挂门洞城砖。设计的局限日渐显现,早已不能适应防霉、防虫的熏蒸、监测、通风系统和装卸、运输粮食机械化作业的时代要求。

丰图义仓因继续使用而保存完好,但它毕竟走过百余年的历史,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完成作为粮仓的使命,辉煌和荣耀成为历史留在百姓的记忆中,逐步淡出仓储历史,但它储粮的功绩却不会因时空而淡出,特别是它时代久远的文物价值和百余年来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会更加显现出来。

丰图义仓有着极其丰富的观赏、研究价值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外城内曾发现过汉瓦和古遗址,此地自古便是古渡要冲和军事城堡。丰图义仓所在的南寨子与仅隔古渡驿道的北寨子都曾有城堡,是扼守东出潼关、西入关中的古渡军事要塞,古渡遗址、军事浮桥仍在,方圆50里驻有兰州军区、兰空、省军区、集团军等多家军垦农场。

延伸阅读

粮仓——古代物流的“载体”

中国古代物流载体首推漕运。漕运起于秦汉,河渠成为最早的通道。

漕运的起点往往是产粮区,终点往往是京师,因为京师人多,消耗多,当地的粮食不足供应。

宋代之前,京师多在西安、咸阳、洛阳,巴蜀粮食由关中、河北和山东粮食由黄河运至京师。宋代京师在汴,陕西粮食由惠民河转汴河入京,江淮粮食由淮水转汴河入京,山东粮食由五丈河入京。明代京师大部分时间在北京,通过运河送达北京,并延续至清代。同时,还通过近海航运,将江南粮食经海路到海河,至京师。自元代开近海漕运,最远的航程达13000多里。

在仓储管理中,政府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管理仓库。唐代,京师有太仓,州县有正仓,又有常平仓以均贵贱,有义仓以备不足。常平仓和义仓是储备性质的仓库。例如,唐敬宗四年二月,以米贵出太仓粟四十万石,于两市贱籴,以惠平民。

粮仓的分布,很有讲究。一开始,皇帝把粮食聚集京师,后因漕运艰险,损耗较多,便在河道沿途设仓,派人监管,既减少损耗,又节省人力物力。

古代仓储,大约有以下特点:一是仓储以粮食为主,这跟农耕社会粮食的极端重要性有关。二是仓储分储备和消费两种。储备仓是为战争、为灾荒而准备的。日常的消费用仓库,进出库是经常性的。三是仓库专业化明显,存粮为仓,存其他物资为库。不同种类的物品分库保管。四是历代朝廷都设官员对仓库进行专业化管理。

猜你喜欢
粮仓粮食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最美的粮仓
粮仓
天下粮仓仓源的地方
第二队有多少人迷路?
珍惜粮食
梅河口新增三千农户科学储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