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与语言偏离

2006-09-21 08:01
现代语文 2006年6期
关键词:传统观念言语动机

耿 昕

[摘要] 社会心理指公众或某些社会群体、组织、阶层所共有的心理趋势。日常言语交际活动中, 社会心理因素常常会造成语言的偏离。所谓语言偏离是指语言的表述突破了一般的常规的形式。本文主要从“趋吉避凶”的社会传统观念、社会审美心理、社会角色特点、言语动机等四个方面,结合言语交际实际,对语言偏离现象作出了简要的分析,以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对言语交际的影响。

[关键词] 社会心理 语言偏离

日常言语交际活动中,社会心理因素常常会影响到交际效果的实现。所谓社会心理,就是指公众或某些社会群体、组织、阶层所共有的心理趋势。大到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小到一个群体,都有一定共同的心理趋向,如:“社会传统观念”“审美心理”及其他社会价值观念。所谓语言偏离是指语言的表述突破了一般的常规的形式。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通论》一书中,引入了零度和偏离的概念。零度是语言的最一般的规范的形式,不带任何修辞色彩。偏离是相对于零度而言的。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行为中,受社会心理因素影响,部分话语的建构偏离了语言的零度形式,却更好地实现了交际效果。本文将从社会心理角度简要分析一下造成语言偏离的几个因素。

1.“趋吉避凶”的社会传统观念与语言的偏离

“趋吉避凶”是汉民族传统的社会心理趋向,也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需要重视的传统观念之一。在一些节日或庆祝活动中,人们往往要说一些吉祥话,选择“吉利”的词语,避开“不吉利”的字眼,从而造成语言的偏离。例如,过春节,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间相互拜年,“过年好”“春节愉快”“万事如意”是常用的话语。在这种喜庆的气氛中,即使有人不小心摔碎了一只碗,别人也会说是“碎(岁)碎(岁)平安”。碗碎了,是客观事实,说话人却巧妙地利用谐音表达了岁岁平安的祝福。

鲁迅的作品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人生了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大家一顿合力的痛打。”这家人把孩子抱出来,目的就是要得到别人的祝福,讨个好兆头。最后一个人说孩子是要死的,这话完全符合客观规律,却换来一顿痛打。“发财”“做官”,尽管只是一句吉利话,是人的主观愿望,没有什么客观依据,是语言的一种偏离形式,却符合主人的社会心理趋向和传统观念,因而前两个说话人会得到主人的感谢和恭维。

2 .社会审美心理与语言的偏离

言语交际中话语的建构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行为,其过程渗透着社会审美标准。社会审美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方式,影响到话语的选择,容易造成语言的偏离。

我国传统诗歌向来注重语音和谐,讲究格律。作者有时为了遵循这种形式上的审美要求,甚至把诗歌内容的准确放在第二位。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中有这样的诗句,“读尽缥湘万卷书,可怜贫杀马相如。”作者在这里将“司马相如”改写成“马相如”,偏重了形式上的和谐之美。有人反对这种破坏规范的做法,我们却认为这样做是完全可行的,因为将诗句做出这样的改动之后,人们仍然可以正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没有影响交际效果。

社会审美心理对语言的偏离还突出地表现在公共场所的提示语之中。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怀,而不愿接受命令式的话语,有时对命令式的话语还会产生抵触心理。例如,某公共绿地旁有这样一块提示牌,“不准践踏草坪,违者罚款!”虽然表述很清楚,语气也很严厉,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践踏草坪的事情仍时有发生。另外一块草地的提示牌却截然不同,上面写的是“小草含羞笑,行人莫打扰。”这句提示语,没有“不准践踏草坪”之类命令式的文字,效果却很好。行人看到这样温馨的提示语后,多会给以会心的微笑,谁还忍心去踩踏草地呢?言语之美在汽车提示语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车辆后窗上的提示语已不再是生硬刻板的四个大字:“保持车距”,而换之以“别吻我,我怕羞(修)”。这不仅委婉地表达出了请对方保持车距的意思,而且富含人情味,更容易被人接受。这种偏离形式更好地体现了交际效果。

3. 社会角色特点与语言的偏离

人作为社会的成员,都担任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如学生、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等。受心理因素影响,每种社会角色都有其言语特点,如官话、学生腔等。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方的社会角色特点会影响到话语的建构,从而造成语言的偏离。例如:在我国古代,同样是对“配偶”的指称,天子的配偶称为“后”,诸侯的配偶称为“夫人”,大夫的配偶称为“孺人”,士的配偶称为“妻”。“后”“夫人”“孺人”“妻”等是配偶一词的偏离形式,这正是由封建制度下各种社会角色的等级差别造成的。

再如,我们在交际中询问对方的年龄,如果对象是一个小孩,我们一般会说:“你几岁了”,如果对象是一位老人,我们则应该说:“您多大年纪了”或者“您贵庚了”。“几岁”“多大年纪”“贵庚”都是“询问年龄”这一话语的偏离形式,在具体语境中,应该选择哪种偏离形式,是由交际对象的社会角色特点决定的。

4. 言语动机与语言的偏离

言语动机,是指发生言语交际行为的心理动力。言语行为一方面是言语动机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又受到言语动机的制约。言语行为和言语动机两者,有时是完全一致的,言语动机通过言语行为直接体现出来;有时两者并不完全一致,言语动机的实现是间接的。后者容易造成语言的偏离。有份汽车的宣传材料是这样写的,“这种车的门内把手偏后了一点,用起来不很顺手。但除了这个缺点以外,其他的条件都非常好。”宣传者的动机是向消费者推销这种汽车。一般的宣传材料会将汽车从性能、质量到外形都描绘得尽善尽美。例子中的宣传者却别出心裁地利用了语言的偏离形式,不直接阐述汽车的性能、质量是如何的好,却描述了汽车的一个缺点。这种宣传反而给人以可靠性高的感觉,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从而促使其言语动机变为现实。

以上从“趋吉避凶”的社会传统观念、社会审美心理、社会角色特点、言语动机等四个方面,结合言语交际实际,简要分析了语言偏离现象,以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对言语交际的影响,希望能对日常言语交际行为中话语的建构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汝东. 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屠文淑.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王希杰. 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耿 昕,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传统观念言语动机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传统观念与民法结构:再论中国古代民法的价值
电视广告中女性模式化形象分析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概说张爱玲创作中的传统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