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榴
《建筑师》是易卜生晚年的剧作,今由林兆华、濮存昕、陶虹搬上国内戏剧舞台。从剧本到舞台设计,基本没有什么商业元素,却从中体会到更纯粹的来自戏剧的美丽
这是一部写给男人的戏,如果制作人在广告上标明“为50岁以上成功男士而做”,不失为一个好卖点。确切而言,惟有那些已过中年、在事业上到达过巅峰、又走入颓唐的“建筑师们”,最能体会到男主人公的心境和苦楚,更何况还有一个年龄相差30岁以上的男女的爱情!
随着濮存昕的公益形象日渐深入人心,人们有时几乎忽视了他作为一个舞台剧演员的魅力。更多的时候,这种对于角色的渴望仅仅纠缠着演员本人,因为在今天,那些个丰富而深刻的角色(往往出自西方戏剧名作)越来越难以在舞台上矗立起来。这也是当濮存昕变成易卜生笔下的建筑大师时,连眼眶里都蓄积着力量的原因;也是他那么坚定地跟随林兆华的结果——是“大导”选择了这样一个非常晦涩的剧本,让他在此次的表演过程中终于寻到一个才情释放的爆发口,去体验精神的冒险。
很多时候濮存昕只是坐在椅子上说话,至多腿搁在脚蹬上或者放下来,虽然他的内心在经历风暴,身上却没有剧烈的动作,他的感情投入和台词功力是无懈可击的。当他开口时,别的角色也同时加了进来,造成一种和声般的效果,导演的意图非常明显,建筑大师和他身边的人在进行着一场心智的较量,他们各自吐露着心迹,却听不到别人的声音。
这种舞台意识流的手法着实有些大胆,为捕捉情节前来看戏的观众一定是有些茫然了。当陶虹到来时,沉闷的空气改变了,她像一只小鹿般撩拨起老人青春的意绪,然而他们之间的谈话恐怕又要让人失望了,他们确乎只是在谈,言语中不夹杂一个“爱”字,既没有彼此的思念,也没有肉体的欲望,身体也始终保持着距离,但是这种忘年恋已然超乎了世俗的爱情。那也许是老易卜生本人、老歌德、老海德格尔都曾亲历过的高峰体验吧。
就观赏性而言,易卜生晚年的剧作大不如早年和中年,《玩偶之家》《群鬼》掀起世界性的热潮,也给中国戏剧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他晚年的象征主义戏剧在现代的中国得不到回应也属正常。今天,中国观众接受《建筑师》也仍有一定障碍。但若是戏剧总要迎合着人们、讨好着人们,懒得去打开一扇扇人性的窗口,那它还是早早死亡好了。致力于发掘西方戏剧宝藏的林兆华导演一向敢于颠覆人们既定的审美范式,排演《建筑师》依然可以看作是对他的戏剧理想的坚守。
通过服装造型,该剧基本国际化了,尤其是濮身上的那件马甲在他穿来颇有大师风度,年近七旬的“大导”对时代潮流的敏感甚至超过不少中年同业者,《白鹿原》请出最朴拙的老农民登台,《建筑师》邀出时尚界的名流加盟,一戏一格,皆言之成理,因而他的戏在任何时候,总葆有那个时代最鲜活的气息,这是人们最终服膺于他的原因吧。
一把红椅子、逼仄的大背板以及最后打开的天梯十分凝练,象征意味恰到好处。
天性宽厚善良的濮存昕和天性朴实可爱的陶虹在角色的气质上还少了那么些挪威山精的气息,这是有可能在服饰造型上加以弥补的。使濮的头发灰白些既能增大年龄感又加强了时尚的意味,陶虹的服饰和发型若往哈日的路子上靠一靠,则可能吸引今日的少女一族。剧中索尔尼斯和希尔达之间的年龄差别越大,越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本来萦绕在他们之间的,可以是爱情,也可以不是爱情。
不过有一点匪夷所思的是,在首都剧场这个中国话剧的最高殿堂,一向仁慈的林导吸纳了很多热爱戏剧的朋友来加入表演,可如果业余与专业演员的反差太过明显,将直接削弱一台戏的整体水准。毕竟舞台仅凭真诚缺乏技巧是无法打动观众的,这对观众不太公平了。
两年前的《樱桃园》与眼下的《建筑师》都是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推出的作品,怎么让这样的作品得以留下来,成为可以反复上演的保留剧目呢?演员的使用是一个关键,林导当然明白个中要害。这便是在中国,即便是这样一位一出场便博得喝彩的大师级导演也会发生这样的失误,可见我们的戏剧界实在是有着太多的难言之隐了。
(作者为国家话剧院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