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

2006-08-31 12:46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06年11期
关键词:钢筋水泥茶馆老街

孙 欢

黄昏里,我举着相机,记录下茶馆的,也是历史的表情。

——— 题记

半个世纪前,大家小户的厨房里,除了烧锅的灶以外,还有专门烧茶用的泥制的茶炉子,当然那些都是祖辈的事,我自然是不曾见过。

至今仍记得的是小时候太爷常领我去砖桥东的“天福居”,那里的茶水便宜得很,花一张毛票,就能美美地吊上一壶。饮茶的工夫,听着扬州评话《皮五辣子》和苏州评弹《唐伯虎点秋香》,实为当时的一大美事。来这里坐茶的都是店里的老主顾,大多上了年纪,他们基本上同住一条街,就算不是隔壁,也离不太远。他们装束也统一,套件深蓝中山装,执把折扇,踱着方步便进了店。他们的表情都很坦然,寻个位子便坐下,弹开折扇摇着。夏天倒还好理解,可数九寒冬他们也是照摇不误,我想问可又没人搭理我,只是隐约听得一句:“这就叫‘老侯(爷)!”

来这里不光是听唱喝茶的,棋友们也不失良机,一边喝茶一边在楚河汉界之间兴致高昂地智斗一番,当真是“快何如哉”!太爷更是善于利用这块宝地,结识了一帮票友。有人拉起京胡,有人敲着梆子,便有人往中间那么一站,一亮嗓子,“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评阴阳如反掌……”地陶醉其间了。店主人也很乐意提供方便,于是这个小小的茶馆便烙下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悠悠岁月。

如今,茶馆还在老街那里,却终日地沉默着。我本想循着砖缝的小草、檐头的蛛丝去追寻儿时的美妙光阴,但是临街掘土机隆隆的声响却不时打断我的思绪。其实,我是不能去怪那机器的,是我自己变了,似乎变得成熟,变得矜持,再也不会蹦跳着,穿梭于老街的青石小巷;茶馆也变了,三间典雅的大堂成了半间瓦房,四张写满岁月的木桌伶仃地横在屋里,近乎凄凉。曾经的茶馆,有过欢喜,有过哀伤,有时欣然,有时怅惘,它就像一张脸,我们管它叫历史,脸上布满各样的表情,我们唤它为沧桑。

当时代的浪潮没过茶馆的歇山顶,当我们这代人将目光投向远方,这最后的茶馆没落了。爱它的人均已作古,恋它的人正在成长,待他们长成,试着去爱它,忆它时,怕是只能拉起长长的胶卷,向着太阳,追忆祖辈们的青瓦白墙了。

恐怖的车来了,推倒了松散的土方;可怕的钢筋水泥来了,取代了原有的矮矮的砖墙。历史的表情或许应该是泰然的,但却不是在这仅剩的一条老街,不是在这最后的茶馆。充满生机的“BAR”将其取代,富有青春的“COFFE HOUSE”将其遗忘。只有在深深夜幕的掩护下,人们分不清哪儿是摩登的棱角哪儿是旧朝的飞檐,茶馆才不至于显得过分突兀。否则,它的表情一定会很不自然。或许,茶馆真的该歇歇了。

在那个午后,当我重踏上那麻褐色的青石板,站在檐头摇曳于风中的褪了色的灯笼下,叩着久已无人问津的门环时,我知道,过去的都过去了。

梭罗说,文明改善了房屋,却没有同时改善居住在房屋中的人。我却在想,文明的生存依赖于历史的毁灭,看看今天的茶馆有着怎样落寞的表情,它玩世不恭地立在那儿,仍然坚守着灵魂深处那安详的信仰,如这条深邃的老街一样永远带着岁月风尘的微笑。

我知道,最终,茶馆和老街,都会和北京的胡同一样,湮没在时代的浪潮之中。于是,在黄昏里,我举着相机,记录下茶馆的,也是历史的表情。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二(18)班学生】

点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把许多陈迹碾为尘土;人类的文明与时俱进,把世人的目光引向宇宙。当我们以摧枯拉朽之势改造着生活环境时,是否应停下脚步思考一下:我们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本文的作者便作出了这样的思考:“对于房屋的改善,谁又能肯定这是一种进步?我们义无反顾地推倒土墙,就是为了住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人定胜天,这是古人的智慧,我们应当继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也是古人的智慧,我们更应当深思。能就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文章是好的,能同时引发人们更为深入的思考的文章就更好了,本文做到了这一点。

【指导并置评:张宏锋】

猜你喜欢
钢筋水泥茶馆老街
太平老街
《成都老茶馆》
夜间飞行
老街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东门老街
CONGRETE ISL AND
杯水车薪
抑郁≠抑郁症
浅析如何做好钢筋水泥框架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