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荣 刘 丽
扩大教育规模已经成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采取的重要措施,其中,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多元化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应以应用性为主。就业市场调查显示,今后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每年需要增加百万人左右,然而,据新的年度统计,就业难的局面,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就业难的局面,不减反增,很难打破。全面地分析,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源质量特别是生源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师资力量特别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匮乏,学校产学研合作普遍不足,学校与用人单位沟通力度不够等,但就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而言,主要有如下的问题。
1 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1)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总体的培养目标是“信息技术蓝领”,各个专业方向又有所区分,各有侧重,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看到,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覆盖面广,但是硬件和软件设计相关学科的深度没有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大。具体到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制定教学计划时会各有侧重,以某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计划为例,在所有15门专业必修课程中,有8门课程是程序设计类课程,其中还不涉及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程序设计管理类课程,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看出,程序设计类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所占的比例在50%左右,学生需要掌握的程序设计语言有C,C++,VB,Java,VC++和OO(面向对象),其他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中也同样要求学生掌握C,C++,VB,Java和Delphi等。这样的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比重偏多,而软件测试课程和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没有安排,无法胜任系统管理、维护、维修等工作要求。
(2)当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加大软件开发程序设计语言教授的比例后,同时面临单科学时数不足的问题,造成“广撒网,无收获”的结果,培养的学生技能水平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以随机选取一个班级的Java程序设计期末考试试卷为例,简答题中要求学生以车的分类作为例子解释什么是类,子类, 父类和对象的面向对象基本概念,但只有50%左右的学生可以勉强回答出来,剩下则答非所问。事实上,纵观教学计划,在学习Java编程技术之前,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多种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如:C++、VB等,在Java程序设计考试中,这道试题属于基础题,但从答题的结果来看丢分情况比较严重,这说明整体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1.2 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脱节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要求在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学应采取教、学、做相结合,让学生边做边学、在实践中去真实地感受,实现从以书本为中心,到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训练的转变,但是,在目前整个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大部分老师的授课方法是“一言堂”。以程序设计语言语法作为讲授重点,在课堂教学提倡使用多媒体的宏观背景下,老师尽管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课堂演示的程序示例,但大部分程序演示的重点只是为了说明程序设计语言语法;在实验环节,以学生编写验证语言语法的程序为主,综合性设计性的程序设计很少安排;在考试环节,考核的重点(特别是标准化考试)多以学生背诵语言概念点为核心,导致的结果是只要肯下工夫背语法就可以获得优异成绩,但最终还是不知道如何编写一个符合逻辑的程序,也不知道怎样通过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甚至面对新的程序设计平台也没有自学的信心、思路、方法和能力。
1.3 实践环节特别是实习阶段薄弱
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面临的局面是在为学生寻找集体实习机会时,学校苦于寻找实习单位,实习单位也不乐于接受实习学生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实习学生扰乱了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企业必须安排相应的员工给学生讲解,影响企业正常运转,不仅没有为企业创造价值,反而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参加实习的学生由于没有机会参加到实践操作中,因而整个实习过程只是一个书本知识的温习,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以某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习为例,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白天去现场参观,听技术人员讲解,具体听到或听懂多少没有规定和要求,甚至每天的考勤也不严格,其中不乏中途“掉队”回家或旅游的同学,所以,最终实习流于形式,成了旅游度假的代名词,承担不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重任。
2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2.1 针对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不匹配的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职教育不是职业技能培训班,要坚决杜绝产品教育,防止让上手快替代可持续发展,不能简单片面的认为,在高职教育阶段学习的程序设计类语言越多就越能胜任未来的工作。调查往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对具体技能的需求千差万别,可能从事程序开发,也可能从事软件测试,或者从事系统维护管理,即使从事程序设计类工作,具体需要的开发平台也是多种多样,或者随着开发的项目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开发平台,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程序开发平台的升级更新日新月异,但任何学生都不可能在技术革新的时候重新回到学校再学习。因而,建议采取只安排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加大讲课和上机的学时数,也就是精讲精练,通过对这门语言和开发平台透彻的讲解,系统的学习,充足的上机操作和练习,使学生最后对程序设计的方法,面向对象的思路和编程解决问题的角度,甚至于编程的技巧、风格和习惯都具备很好的功底,而对其他高级语言,例如Java,VB,VC++,Delphi,PB,VB.NET等,可以采取指定选修课的方式,也就是要求学生必须从若干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选择一门或两门,不仅解决了作为选修课学生思想上的惰性,导致教学质量下滑的局面,而且也尊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建议教学计划安排如表3所示。
2.2 针对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
程序设计类课程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以程序设计为主线,每章讲述大量的例题。当然,例题不是为了解释语言概念,而是从构造算法出发,着重讲解算法逻辑,以训练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为目标,为了开阔学生思路,可以对同一个例题给出不同算法的解决方案;在上机和实训的过程中,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用编程工具自己解决,同时,面对程序复制简洁快速等特性,要求学生现场回答相关问题以及根据实验要求的细微变化对程序作快速的调整;最后,在考试考核的过程中,加大对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最终的成绩包括整个阶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各个实验完成情况、实验现场提问回答、实验报告、最终笔试成绩等全面考察,特别是在实验中对算法革新,或者发现日常生活的问题并通过设计程序解决的学生给与一定比例的奖励,在考核规范化的基础上要加大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测试的力度。
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课程采用以项目为驱动,通过对项目开发设计,编程,测试到后期的维护升级的过程使的学生对实际项目开发有深刻的理解,同时,验证前期的设计思想是否正确等,既可以提高学习的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自信心。随着项目的内容的革新,也解决了学校教学与实际操作的脱节,保证实践环节与时俱进。
2.3 针对实践环节特别是实习阶段薄弱的问题
一方面建议学生广泛关注、积极投入到实习职位的应聘竞争中,及早开始自身的职业规划,只有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机会,才会在实习中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建议学校可以请企业的技术总监、项目经理等本行业专家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以选修或讲座的形式把工作一线的经验,新技术的应用等及时传授给学生,以弥补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相互脱钩的现状,他们也可以参加到学生毕业设计的开题和答辩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毕业设计项目的实际利用价值,同时,解决学生完全在校外完成毕业设计课题所导致的质量下滑,工作量和难度不足的问题。
3 结束语
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学人员,除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政策的支持,教师需要厚积薄发,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抓住可能的机会丰富自身的实践能力,集思广益,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高职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信息技术蓝领”是时代赋予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