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进步的代价

2006-07-26 15:02
银行家 2006年7期
关键词:及时行乐佛陀敬畏

高 力

人类走向“文明”,实现了所谓“进步”,其实并不是一个单向量的过程,与此同时人类也一定失去了些什么。在一些功利主义者看来,这样一个论题肯定是无聊的,他们会问,思考这玩意也叫学术?

假如下一次发生地质灾害或天文灾害,地球上只剩下蟑螂和老鼠,中国的历史家如果还能站出来发表一番评论的话,肯定会抱怨上苍帮助愚昧战胜了智慧,让龌龊取代了圣洁,接着还少不了一番评论或谴责。

人类“文明”了,能够飞上九天了、能够下到深海海底了,这就是“进步”。上帝也应当面对这个事实做个结论性的东西予以肯定,并把这个软过程固化下来,最好树立一个里程碑,甚至修改一些客观规律也不为过,以彰显人类的功绩。作为经验总结总结也是应该的,好给别的什么星球的高等级生物参考、推广或套用。

把文明和进步绝对化,给历史贴标签,为人类或某个民族的特定行为唱赞歌,成为了不少学术家的特征和职业,在他们那里,文明就是文明,进步就是进步,立场鲜明,立论铿锵,不容质疑,全然没有顾忌。

其实大自然并不是为人类而生的,人类的历史也不是为着人类或某个人脑壳里的那个“道德”而写的。把自己的直感强加于客观,用一些听来的、看来的、琢磨来的概念、观念,拿去到大自然中、拿到历史上寻找苍生万物、芸芸众生、或伟大事件对号入座,是那些浅薄者的惯常行为。也难说,名望、利益、闪光灯也就真能随之不招自来,成就一生的梦想,给儿子留下了一笔遗产,学问做得有了回报,也挺值。

现在许多聪明人能及时行乐,也会及时行乐。看到尼罗河沙洲上的考古学家白种人的皮肤晒成了黑种人的颜色,看到珍妮·古道尔把一生的时间用在与大猩猩为伍,看到常书鸿们在炎热或干冷的窑洞里没完没了地啃那些墙皮……,就很是讪笑;而我却因为是唱着口号歌长大的,就为自己没有那么令人着迷而又吃工夫的题材而常常抱怨生不逢时。

要是问我“什么是文明、什么是进步”,其实我也是满脸的茫然。结合个人,我能想到的也不过是知足常乐,己所不欲别强加于人,和和气气,读书读得累了的时候多看看星空发发呆,少窥望别人的窗牖,多想想自己该写点什么东西,别议论他人的生活方式。但不是人人都有我那么幸运,能有个相对尊严的找钱的手艺,我自知我所欠缺的文明,是不能体谅到失业者的艰辛,如此而已。

作为民族么,我认为,以敬畏造化之心,行师法自然之为,这个过程就是文明的进程。这样说来,人类最文明的光辉时刻应当发生在佛陀时代的印度,但是现在,人类退步了。现在在佛教文化中心的中国,人们把信仰当成了交易,我给你烧香,你行行好让我考上北大,平等自愿,谁也不欠谁的。

至于进步,无论是民族的还是和个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不曾消退,那就是进步;因为人在婴孩的时候,那“三心”最强最纯,没有虚荣,没有伪道德,没有清规戒律,而保持这童心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俗话说,不进则退。对自己不自信了,在名利面前不自持、不自尊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淡漠了,就意味着放弃、颓废,所谓“悲莫悲心死”。

廖晓义在接受王志的采访中,一提到“敬畏大自然”,泪光一下子闪出,那是一种无比虔诚的敬畏,因此才有持久的、如癫如痴的为环保事业献身。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因为那是对文明者的最形象的现身写照。她不是佛陀,但那一刻,我感到佛陀附了她的身。但愿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形成气候,文明就像当年的英特那雄耐尔一样地实现了。

回到上面的话题,我们在文明的过程中究竟失去了什么?不是杞人忧天,我确实认为人类堪忧。人类拒绝自然的恩赐,迷信自己打造的“科学”能够给子孙带来一个美好的明天,因此自私、贪婪、固执、享乐至上,就自然成为了生活的目的。当初看到卢梭说“文化的进步是人类败坏的原因”,总是怀疑是编书的或印书的搞错了;现在才开始有点悟出了其中的奥秘。人没有了虔诚,是成熟了?还是异化了?

思考“文明”、“进步”和“人类的未来”这类大题目时,我眼前总是时不时地出现我家附近市井里的那一帮闲人,此二者能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说不定若干年后,印度人、犹太人、穆斯林、基督徒,都会变得像中国人一样,而所有的中国人也都会变得像那一堆市井中人一样那么休闲、那么奢侈、那么无忧无虑。

责任编辑:陶艳艳

猜你喜欢
及时行乐佛陀敬畏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诗经·唐风·山有枢》研究
电子烟鼻祖Juul:一个“及时行乐”的公司
春·遇见
论王梵志诗生死观缘由及现实意义
最后的说法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缺失
养身与养心
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中“及时行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