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科学发展观看语言文字工作
中共中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从科学发展观来看语言文字工作,得到以下三点认识:
(一)语言文字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语言文字以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它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是社会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没有语言文字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要受到阻碍。为了让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必须给语言文字工作以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地位。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语言文字工作。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20世纪50年代确定并实施了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就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1986年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传达并贯彻中央制定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当前的主要任务。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中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的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使语言文字工作走上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在21世纪,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言文字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语文改革与语文规范
语言文字具有发展和稳定两重特性。一方面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语言文字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如果社会发展了,语言文字却停滞不前,社会的发展就要受到阻碍,语言文字自身就要走向消亡;另一方面语言文字要求稳定,一日三变、朝令夕改,这样的语言文字无法成为交际工具。在这两重特性中,发展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为了促进语言文字的发展,要进行语文改革;为了保持语言文字的稳定,要进行语文规范。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语言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成分和新用法,语言学把这些新成分和新用法叫做变异。变异突破了原有的规范,并对原有的规范造成了冲击。应该怎样对待变异呢?一律吸收就会使语言文字芜杂不堪,一概拒绝就会使语言文字失去活力停滞不前。正确的做法是对变异进行评价和选择。评价就是把变异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部分。凡是对语言文字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就是积极的变异,起阻碍作用的就是消极的变易。吸收积极的变异以促使语言文字得到发展,这就是语文改革;拒绝消极的变异以保持语言文字的稳定,这就是语文规范。只有兼顾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语言文字才能做到规范、丰富和发展。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两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但这不是说要平均使用力量,在不同的时期要有所侧重。20世纪50年代,语文改革出现了高潮,简化汉字和推广普通话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的。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语言文字要求稳定,语文规范就上升为工作的中心。
新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一直重视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的协调发展。1955年10月先是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语文改革;接着举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研究语文规范。1986年中央制定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其中“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指的是语文规范;“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指的是语文改革。正因为兼顾了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才得到了全面、协调的发展。用语文改革代替语文规范是不正确的,同样,用语文规范代替语文改革也是不妥当的,因为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性质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语文生活
在语言文字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语文生活的需要;按照人民的意愿发展语言文字,尊重人民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首创性。另一层是要妥善处理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各种矛盾,例如语言文字主体性与多样性的矛盾、语言竞争和语言和谐的矛盾等,促使语言文字和谐发展。
二、50年来简化汉字和推广普通话取得了成功
(一)简化汉字和推广普通话是新中国实施的两项重要的语文改革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国务院《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随着决议和指示的发表,简化汉字和推广普通话工作全面启动。经过了50年的努力,这两项语文改革取得了成功。到现在,包括简化字在内的规范汉字和普通话,已经成为我国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的主导用字用语,成为公共交际场合的主要交际工具。我国人民的语文观念和语文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步形成了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语言文字状况。
(二)简化汉字,实现汉字的简易化
简化汉字就是根据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方针,把笔画繁多的传统汉字改为笔画较少的简化字,同时适当减少汉字的字数,以实现汉字的简易化。简化汉字采取了个体简化和偏旁类推简化两种方式。“頭”简化为“头”、“體”简化为“体”,是个体简化;“車”简化为“车”,用“車”作为偏旁组成的字,如“軋、軍、軌、陣”相应地简化为“轧、军、轨、阵”,是偏旁类推简化。为了便于群众学习和使用简化字,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遵照国务院的指示,把《汉字简化方案》里的个体简化字和在通用字范围内得到的偏旁类推简化字汇编在一起,成为《简化字总表》,于1964年出版。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对表内的个别字做了调整,现行的《简化字总表》共有2235个简化字。
简化汉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第一,减少了汉字的笔画。《简化字总表》里的2235个简化字,笔画总数是23025画,平均每字10.3画。被代替的繁体字是2261字,笔画总数是36236画,平均每字16画。繁简相比,平均每字减少5.7画。如果写2000个简化字,就少写10000画;按平均每字10画计算,等于少写1000个字。第二,减少了汉字的字数。《简化字总表》用同音代替的方法减少了102个字。如“闆”“錶”“彆”“纔”分别被“板”“表”“别”“才”所代替。第三,提高了阅读清晰度。不论是书写、打印还是屏幕显示,简化字都比繁体字清晰,节省目力,便于阅读。如“开学”要比“開學”清晰。第四,便于字形的分解,繁体字“慶、滅、牽、亂”不便分解,而简化字“庆、灭、牵、乱”容易分解。简化字中也有个别字简化得不尽合理,从整体说并不影响简化字的效果,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调整。
把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实现汉字简易化,这是我国语文生活的大进步。简化字成为规范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简化字书写现代汉语没有遇到困难。50年来,有几亿人学习并且逐渐习惯使用简化字,简化字在群众中扎下了根。有人认为简化汉字“得不偿失”: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割断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密切联系;阻碍了大陆与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的交往;影响了电脑信息处理的应用和普及。这种看法与事实不符。简化汉字虽然使一些汉字失去了表意性,但是从总体上考察并没有改变汉字的表意性质,用简化字也可以出版古代汉语著作。繁体字在一定范围内依旧使用,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并没有因为使用简化字而受到影响。简化字也没有阻碍大陆与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的交往,相反简化字正在从中国大陆逐渐扩展到港澳台地区,扩展到海外华人和华侨,还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简化字并没有影响中文信息处理的应用和普及,相反简化字使中文信息处理变得更方便、更容易。我们要坚持推行包括简化字在内的规范汉字,充分发挥规范汉字的作用。
(三)推广普通话,实现普通话和方言的双语制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方言的分歧,同时也有共同语作为方言间的交际工具。20世纪初出现了以普及共同语为目的的国语运动,但是在旧中国没有取得大的进展。195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明确了普通话的科学含义和推广普通话的主要目的。国务院的指示说:“汉语统一的基础已经存在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在文化教育系统中和人民生活各方面推广这种普通话,是促进汉语达到完全统一的主要方法。”新世纪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方针是“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工作思路是:以城市为中心,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带动全社会推广普及普通话;三项基本措施是: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50年来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在大中城市,干部、知识分子都会说不同水平的普通话,实现了交际无障碍。
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只会说方言的人也学会说普通话,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推广普通话的结果是,方言区的人不但可以用方言与说同一方言的人交际,而且可以用普通话和不说同一方言但是会说普通话的人进行交际。方言区的人不但接受方言文化,而且还接受普通话负载的全民文化。由只说方言的单一语文生活,演变为既会说方言又会说普通话的双语文生活,这是我国人民语文生活的大飞跃。
三、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
现在我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抓住发展机遇,集中力量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样的形势下,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就是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规范、丰富、发展的有世界影响的强势语言文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许多工作应该加紧进行。
(一)审视并调整既有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
1997年确定的我国语言文字的发展目标是:2010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汉字的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社会用字混乱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出版物用字、影视屏幕用字和计算机用字达到较高的规范水平。2050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交际中没有方言隔阂;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经过未来四五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国民的语文素质将大幅度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需要,形成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的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
这个目标当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从今天的认识看存在着不足。这个不足就是它只强调了语文规范,忽视了语文的丰富和发展。这就是说即使实现了这个目标,也只是做到了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并不能使它成为规范、丰富、发展的有世界影响的强势语言文字。但是,我们并不主张放弃已经确定的目标 ,而是仍要努力去完成,不过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必要的调整和充实。
原定的工作思路,是只讲语文规范而不讲语文改革,把明明是属于语文改革的事也要说成是语文规范,如简化汉字和推广普通话。这样的认识带有片面性。我们在前面说过,语文规范只能做到拒绝消极的变异并保持语言文字的稳定,它并不能吸收积极的变异并促进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展。应该调整为既重视语文规范,同时也重视语文改革,回到1986年中央制定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上去。
(二)发展科学的语文规范观,做好语文规范化工作
有人提出应该取消语言规范化,认为语言拒绝规范化,这个意见不能接受。语言规范有不同的层次,有政府部门制定并推行的规范,还有专家提出的规范和语言社会自发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规范。主张取消语言规范所指的如果是政府的规范,这种主张在我们的国家有害无益。如果说在古代,语文规范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不要由政府出面,只靠群众约定俗成的规范就可以维持;那么在当代中国,社会语文生活如此的复杂,没有政府规范作为核心,就很难保证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我们认为语文规范工作一定要以政府为主导,并组织、协调各有关方面互相配合才能做好。
另一方面语文规范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讲求实效。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近一个时期存在着的一种倾向,就是只看到语文规范的重要性,忽视它可能带来的局限性,结果造成了规范内容越来越细,规范标准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及其语言文字主管部门制定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在百项左右,颁布的有关语言文字的法规、条例等有数百项。①对这些规范、标准和法规、条例,要做一些清理:保留必要的,废止过时的,补充缺少的。规范和标准过多过滥,有的内容还有抵触之处,这对做好语文规范工作没有好处。语文规范要适度,特别是政府规范要抓大放小,不要事无巨细都要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关乎千百万群众的方方面面,而且是不断发展的,不可能都来规范,也没有必要都由政府主管部门来规范。语言文字规范工作重在疏导,不能单纯围堵。
规范和标准的制定要讲求科学性,要符合语言文字发展的规律,还要尊重群众的使用习惯;强行推行不符合实际的规范,只能给语文的发展带来混乱。例如“荫”字本来有yīn和yìn两个读音,读yīn时表示树荫和遮蔽,读yìn时表示没有阳光、又潮又凉等意义。而现有的规范规定只保留读yìn的音义,要把读yīn的荫改为阴,“树荫”“林荫道”要改为“树阴”“林阴道”。这样规范的目的可能是要把“荫”这个多音字改为单音字,但是违背了约定俗成的原则,没有群众基础,结果是既有人写为“树阴”“林阴道”,也有人写为“树荫”“林荫道”。本来是统一的词形却出现了分歧。
(三)重视努力促进语文的丰富和发展
现代白话文在清末兴起,至今不过一百年左右。由开始的小脚放大式的文体发展到今天的比较纯正的白话文,进步非常显著。可是从它所担负的重担说还有不足,特别是和迅速崛起的现实相比,它的底子还很薄,还不够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新词语的涌现,包括字母词的兴起,反映了社会的需求。我们的语文教育的效果还不够理想,社会文化底蕴还不够丰厚,白话文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通过语文改革,营造适合语文丰富、发展的宽松环境,促使语文健康的发展。我们仍要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教导: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要从外国的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
(四)要妥善解决社会语文生活中出现的矛盾,促进语文的和谐发展
要关注社会语文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处理好主体化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维护语言文字和谐发展的大环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语言文字中的主体,占支配地位,同时要重视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化发展。推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普通话和方言的双语制,扩大人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丰富并发展多元文化。推普并不是歧视和禁止方言的使用。方言和方言文化在各自所属的方言区将得到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有学习、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要支持相关的教育、出版等事业,对濒危语言要进行抢救、保护。为了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国家要为少数民族同胞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要处理好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的关系。母语的教学和研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中华文化的传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削弱。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对外交流,应该鼓励和支持外语的学习和使用,首先是英语的学习和使用。要充分发挥外语的作用,使外语成为我们的财富,但是不能因为学习外语而忽视母语的学习,降低母语的社会地位。对于忽略或削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的现象要进行纠正。对外国语言文字在公共交际场合的不适当使用,要依法进行引导和适度干预。
(五)要加强语言文字的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重视语言文字本体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我们的规范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都比较薄弱,对汉语汉字自身的特点,至今也不能说已经完全认识清楚。为推行规范汉字而制定的《规范汉字表》要加紧研制,争取早日出台。没有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就很难做好21世纪的语言文字工作。
(六)要加强对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宣传
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语言文字法制意识和现代意识。要采取有力措施普及语言文字科学知识。要大力宣传、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批评错误的思潮。各级干部要提高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要率先垂范,带头说普通话,用规范字。
注释
①李宇明《中国现代的语言规划》,《汉语学习》2001年第5期第16页。
(苏培成,北京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