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瑚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吸收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唐宋诗词优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选自《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就是最好的明证,尤其修辞方面,迭彩纷呈,情文并茂,而且常常把多种辞格综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自然贴切。请看例子:①恨相见得晚,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比恨谁知? ②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温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西西惶惶的寄。
例①曲名《滚绣球》,其中综合运用了委婉、对偶、对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多侧面地刻画莺莺缠绵悱恻的心理。具体来讲,“柳丝长”两句,是委婉修辞。从字面看,是说柳丝虽长,但拴不住张生的马,恨不得让路边的树林挂住飞速西沉的斜阳,而实际意思是说,心上人要去了,留也留不住,只有希望时间能过得慢一些,让我们彼此能够多厮守一会儿。通过委婉的修辞,把莺莺依依不舍又无可奈何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恨相见”和“怨归去”,“马儿”和“车儿”,“却告了”和“破题儿”,“听得道”和“遥望见”这四组对偶句,字数虽然各不相同,但节奏分明,音节由少增多,表意也层层深 入。并且“恨相见……”和“马儿……”两组句子,在对偶当中又含有对比;而“听得道……”这个对偶句中,又兼有夸张,生动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最后一句运用反问,“此恨谁知?”情感强烈,撼人心魄。
例②曲名《叨叨令》。与上例不同的是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先用一串排比,一气呵成地表现了崔莺莺由恨别而无心打扮只有伤心的凄苦,用的都是日常口语,“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熬熬煎煎”、“昏昏沉沉”,并且重叠拟状,通俗自然,生动形象。加上“兀的……”两个语气的感叹句式的反复,造成音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效果,把柔肠百结的别离写得哀哀切切、栩栩如生,莺莺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跃然纸上。
据粗略统计,《长亭送别》戏文中出现的辞格,竟达二十多种。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是烘托,用富有季节特征的凄凉景物,烘托莺莺惜别的痛苦心情;“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是比喻,写莺莺面对分别的茶饭不思,六神无主;“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是借代,表现了莺莺对张生的担忧与叮嘱,情深而意长;“老天不管人憔悴”,是拟人,写莺莺有苦无处诉,可叹可怜;“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是互文,言简意赅,充满柔情蜜意;“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是用典,写莺莺伤心至极;“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是引用苏轼《满庭芳》词的原句,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感情等等,恕不一一列举了。
需要指出的是《长亭送别》的所有修辞,无不是为密切结合主题需要和人物所处环境而设,绝无牵强堆砌之弊,更无卖弄词藻之嫌。如在知心体己的丫环红娘面前,莺莺多用直抒胸臆的排比句式;在专制刻板的老夫人面前,则多用旁敲侧出的含蓄辞格;而在自己思爱的张生面前,则以互文借代方式,真诚、细腻、深沉地表达温情。凡此种种,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张瑚 甘肃省会宁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