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玲 朱文丰
自1946年9月1日创刊,至1948年12月24日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查封,《观察》共创办了114期。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观察》秉承“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理念,以敏锐的视角,犀利的言辞纵论时政,张扬思想,受到读者的极大欢迎,销量从创刊时的5000份急升至10万余份,一时间洛阳纸贵,风行一时。其间,《观察》发表了近百篇国际时评文章,如储安平《我们对于美国的感觉》、《中国的政局》,吴世昌《论美军事件》,张东荪《美国对华与中国自处》等文,涉及当时民生关注的国际热点,表达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及民生的深切关注,在中国报刊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观察》国际时评的内容
《观察》创刊之始,正值二战结束,为了争夺势力范围,美、苏等盟国之间的分歧日益严重。与此同时,中国虽成为战胜国,但这并未给国民带来胜利的喜悦,内战全面爆发,经济近乎崩溃,形势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观察》撰稿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强烈的爱国心,聚焦战后大国关系,纵论国际政坛风云,批评时政,探求国家的出路。具体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对华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抗战结束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美国的态度充满矛盾:一方面,中国8年抗战中接受了美国大量的物资和军事援助,战后,依靠美国的“提携”,中国更成了国际舞台“四强”之一,这使得当时不少人对美国充满了期待,希冀借助其力量使中国消除内战,实现和平;而另一方面,又对中国是否会沦为美货倾销的市场和美国支配的政府充满担心。这种矛盾的心态在《观察》初期的评论中尤为突出,如储安平在《我们对于美国的感觉》中认为“美军驻华”是一件“不合事宜的行为”,而美国的“参与调解”更使中国的“人格尊严”丧失殆尽,“今日中国在精神上实已亡于美国了!”夏炎德在《论中美经济关系之前途》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们如果一味依赖美国,接受美国方面错误的领导,无条件将市场放开,则中国经济迟早将成美国的附庸。”特别在1947年后;美国政府意识到无法挽救蒋政权,开始将重心转向日本,《观察》表示极其失望,指出决定美国对华政策的力量有“经济的、感情的、军事的”,“而军事的考虑又占了重要的地位”。①在美国大选期间;费孝通的《四论美国大选》,杨庆堃的《杜鲁门胜利的分析》等时评,对美国看似公正的大选进行了透析。更有言论抨击:“民主民主,世界多少诳语,打着你的幌子。”②
2.荚苏关系及欧洲局势。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由于政治和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由于两种体制对立,双方关系日渐恶化,“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说法甚嚣尘上,《观察》不少时评对此进行了分析。钱端升《世界大势与中国地位》一文说道,国际形势有“现实性”,表现在“各大国各替自己打算,各小国或依附大国,或自成集团,也多为自己打算”;国际形势也有“进步性”,因为各国“文化及货品的交流”、“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已然存在,当权者则应当“两面俱重视”。他认为,当前“苏联之求取得自保绝对安全的力量”,“英国之求维持其向有的领导(在欧洲兼在世界)地位”,“美国之追求一种可以确保世界和平兼保其本国不蹈战祸的方式”,美英和苏之间的冲突“无法更恶化而成为战争,甚且也无法长存于武装和平的状态之中”,因此,战争不可能爆发。此外,《从经济立场看美苏关系》、《美苏能否相互了解》、《虽然对立,不见得就有战争》、《美苏关系的现在与将来》等政论文,指出“尽管剧烈的利害冲突,思想的、经济的、政治的、乃至领土的,必将继续存在,但武力战争不会爆发”。③“在可能预见的将来,美苏关系依旧是一个拖的局面,不会发生战争,也不可能恢复大战期间那样的和好合作”,④较为准确地指明了国际形势。
3.美国对日政策及其影响。战后,美国采取扶持政策促进日本经济复苏。对此,《观察》表示了担忧与警觉。王遵明在《如何约束日本的金属工业》中,甚至非常具体地提议:限制日本制铁业的出产生铁能力,不超过每年20万吨;限制日本制钢业的出产钢锭能力,不超过每年100万吨;禁止日本出产轻金属;禁止日本利用电热冶金。他认为要在30年内削除大部分日本重工业,这样“日本也只得走向和平之路,自然走向繁荣之路。不独是日本人民之福,也是全球人民所愿望的”。部分时评更鲜明地表示反对扶助日本,如纯青在《论反扶日》中指出,“日本不但在复兴,且复兴得太快了,三年一转眼,五年一瞬间,一个‘七七前夕的日本,看看就要再来了”,作者通过对日本一系列经济数据的分析,说明日本复兴的主要目标是“备战”。在刊发主流声音的同时,《观察》也以民主的态度,刊发其他不同的观点,如刘子健在《日本复兴会不会威胁中国?》一文中指出,日本的复兴“前途相当光明”,但是,“不能威胁中国的工业建设”,“对于中国军事上无威胁,经济上也只有竞争”,中国应采取合作竞争的态度,但中日美的三角关系仍非常重要,是“远东全局的核心”,如果美国经济上完全支配日本,对中国是一种“近逼的压力,太平洋变为美国内海,非中国之福!”作者用宏观的发展的眼光从另一个角度探究中美日三角关系,不无独到之处。
4.复杂国际时局中的强国之路。《观察》一方面为读者了解国际局势提供了一个窗口,另一方面积极探讨强国之路。特别在中国的经济问题上,《观察》多次提出中国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如吴世昌在《从美苏说到国内》一文中称,“所以今日中国老百姓的问题,仍只是一个和战问题,而且必须和平才有办法,中国的出路只有一条:工业化”;伍启之在《从世界潮流论中国出路》中指出,中国政治经济应有的路向是:(一)中国必须努力自强;(二)中国在亚洲方面,应成为美苏两强的桥梁;(三)对于亚洲民族主义,中国应处于领导的地位;(四)中国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团结安定,并集中各党派各阶层的力量去迅速从事经济建设。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现实的意义。
二、《观察》国际时评的特色
1.发扬了“丈人论政”的优良传统。自王韬在《循环日报》首开“论说”栏,“文人论政”逐渐成为中国近现代报刊的一大特色,到《观察》,可以说将这一传统推向“最后一次高峰”。⑤储安平在发刊词《我们的志趣和态度》中说道:“我们深感在今日这样一个国事殆危、士气败坏的时代,实在急切需要有公正、沉毅、严肃的言论,以挽救国运,振奋人心”,“我们对于政治感觉兴趣的方式,只是公开的陈述和公开的批评,而非权谋或煽动。政治上的看法,见仁见智,容各不
同,但我们的态度是诚恳的,公平的。”并提出了“民主、自由、进步、理性”四项原则。在《观察》周围,集中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国内极广大的一群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尽可能超然于党争之外,以理性而不偏激的态度点评时局,分析形势。如《我们对美国的感觉》、《评中美商约中的移民规定》、《美国对华与中国自处》等政论,一方面对美国援华表示感激,另一方面对美国的批评也毫不留情,体现了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正如张啸虎在《我对大公报的看法》一文中所说:“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他批评当时的《大公报》“没有严厉的责备,没有刚正的气魄,没有热切的情绪”,这种论调与作风,“最令饱经苦难盼解倒悬的人民失望”。
2.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观察》的国际时评,在总体原则上是反对外国过问中国内政的。如储安平公开反对美军驻华,吴世昌在《论美军事件》中也说,“我们认为除了战时,任何一国的军队不应驻在别国,否则便有干涉该国内政的嫌疑……一个人民尚且可反对其本国政策,何况一国政策侵及别国主权,被侵国人民岂有不能反对此政策之理?”面对美苏在中国问题上的争执,《观察》理性地指出,“美国不但以雅尔达密约构成中苏的间隙,并且妄想利用中国为反苏基地以争霸世界,加重了中国内战的复杂性与深刻性,以及使中国政府因上述各种原因而引起不断的困难,直接间接助成中国的内战。”⑥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冒险》中,作者认为当前国民党政府军队无能,经济“已趋于全面的崩溃”,美国的目的“纯在于不使共产党获胜,从而不使苏联得能控制中国”。⑦因此,国家在政治上独立、在经济上发展工业成为《观察》对当时战乱不休、经济萧条中国的期望,“立国之道,需要生存竞争。和平之本,故需要共济合作”,并“深盼国内早日安定,在外交上独树旗帜”。
3.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和平主张。《观察》最初对联合国在维持世界和平方面抱着积极的态度,这在《欧洲各国的局势》、《联合国的安全理事会与国际和平》、《和平之助抑战争之路》中有所表现,然而事实证明联合国在许多方面力量是有限的,对此,《观察》透露出失望的情绪,认为“联合国组织对世界和平没有丝毫贡献,帝国主义的余威犹在,大多数弱小国家人;民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并末见改善。美苏两大集团的对立,尤其助长了时代的逆流”。⑧当然,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天真地希望通过美英的联合来达到世界和平的目的,认为“关于世界未来之命运,只要美英真诚合作负起领导警卫世界的重责,善自戒备,国际的秩序,保无虞,而人类的安全亦将系于此。”⑨而对于国内的局势,《观察》经历从期待和平到对国民党政府完全失去信心,从而提出走第三条道路。1947年7月19日,《观察》发表了杨光时等十位作者的文章,指出,“我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的失调,以及紧张、对立,都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中国必需产生一个国共以外的新势力”,“我们相信只要获得美国的保证,一个超越马克斯主义的思潮便可产生。”
4.理性的分析与态度。《观察》称自身是“无党”、“无派”、“独立而无任何党派关系的民营刊物”,在言论上,正如其在第四卷每期的刊头所宣称:“本刊传统,只要无背于本刊发刊辞所陈民主、自由、进步、理性四个基本原则,本刊将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我们尊重各人独立发言,自负文责”。在对许多事件的评论中,《观察》尽量保持客观、冷静、理性的态度。1946年圣诞夜,北平发生了美军强奸事件,引发京沪津等地学生、妇女组织抗议浪潮,一时全国群情激愤。《观察》发表了吴世昌的评论《论美军事件》,文中认为,“至于中国需要美国的友谊与协助、,则为另一问题;与此案无关,不可因此案而引起盲目的反美运动”;“抗议暴行,反对侵害主权,美国公正人士亦必有此同感,故同时仍不可不诉诸理智”。法学家周子亚在、《从国际立场论美军暴行之性质及外国军队之刑事管辖权问题》一文中,从国际法角度对于美军暴行做了分析,认为中国对美国在华驻军的法律失之过宽,让美军在中国领土行使审判权,“有损国体”,评论也表示出了相当的理性。对于美国的对华政策,《观察》在对其支持表示感激外,也对美国后期一系列对华政策进行了冷静的分析,指出,“战后中国事实上已是一个全面内战的局面。在这一个内战中,无论美国有未在任何形式之下给予内战中两造之任何一造以任何直接的支助,但至少,美国有未考虑过:美军驻华、物资转让、经济贷款,以及其他行为,在事实上;足以使今日中国内战中两造的任何一造在心理上得到一种倾向内战的鼓励?美国有未考虑过在这方面美国所负有的道德责任?”其分析深刻,直取要旨。
三、小结
这一时期的《观察》,云集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人:梁漱溟、张东荪、费孝通、卞之琳、王芸生、吴世昌等,他们恪守“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立场,刊发了大量指点江山、锋芒逼人的时评文章,以自己的学识,独立思考,坦陈己见,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对国家、社会所抱有的巨大责任,《观察》也由此成为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运动的最权威的刊物。透过他们笔下的时评文章,不但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当时风云动荡的时代气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中国自由主义学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这也正是《观察》影响深远的原因所在。
(本文所研究的《观察》国际时评,专指1946年9月1日至1948年12月24日间的114期《观察》,不包括解放后复刊时期的《观察》。)
注释:
①费孝通:《美国对华政策的一种看法》,《观察》第二卷,第16期,第21页。
②谷春帆:《从民主到帝国》,《观察》第三卷,第10期,第3至5页。
③周炳琳:《虽然对立,不见得就有战争》,《观察》第四卷,第1期,第6页。
④蒋学模:《美苏关系的现在与将来》,《观察》第五卷,第18期,笫4页。
⑤傅国涌:《“文人论政”一个已中断的传统》http://cn.netor.com/m/box200104/m5864.asp?BoardlD=5864.
⑥吴世昌《论当前的政局和美国的对华政策》,《观察》第三卷,第5期,第5页。
⑦Nathaniel peffer《美国对华政策的冒险》,《观察》第四卷,第4期,笫12页。
⑧李侠文:《动荡中的世界政治潮流》,《观察》第一卷,第5期,第4页。
⑨张印堂:《英美未来可能的战略联防线》,《观察》第一卷,第2期,第11页。
(作者单位分别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深圳电视台)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