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言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山东的“9月之变”有历史转折之意。2006年7月,山东省还将“坚持扩大投资不动摇”作为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砝码。两个月之后,固定资产增幅下降已经成了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成绩。
重压
9月下旬,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3个月内第二次来到了山东。事实上,从下半年开始,包括马凯在内的国家经济主管部门的高官,频频造访山东。还比如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国资委副主任邵宁等等。他们的目的都是来调查研究。其间山东人也一遍又一遍地表明了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的决心和力度。
有媒体这样分析,“领导频繁到山东调研,具有深层次的意义。从国家层面上说,宏观调控措施是否需要加强,一直存在争论。从山东层面上说,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在全国名列前茅,而在经济结构上,山东的矛盾又很突出,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可以说,山东的情况对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很大。”
不管愿意不愿意,山东实际成了全国的影子。从这轮宏观调控开始,山东一下子就从经济快速增长的典型变成了宏观调控的重点区域。
不久前一篇媒体报道,更是将山东推到了风头浪尖之上:2006年在上半年经济数据出来之后,该媒体经过不完全统计后发现,山东省内几乎所有下辖市的CDP增长率都在17%以上。
人们甚至可以理解内蒙、安徽、江西等中西部地区的一飞冲天似的高增长,但人们无法理解有着全国第三位直到第二位经济规模的山东,在宏观调控的格局内,仍然这样猛冲猛打。
事实上,当初这家媒体披露的数字,还算比较“保守”的,说白了,已经给宏观调控留了“情面”,后来的数字表明,山东省所有地级市的经济增速实际都超了17%:大部分县市区的增长速度在20%以上,有的市增速达到30%以上。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诟病,山东人多少感觉到委屈。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一方面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而且经济增长有粗放的成分,但同时强调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是“又快又好”的。他们进而试图用经济效益的增长来诠释这个“又快又好”:统计数据表明,今年前8个月,山东省规模工业实现利润1782.75亿元,实现利税2872.03亿元——利润同比增长了44.8%,利税增长了46.5%。而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327亿元,同比增长为29.1%。相比而言,这意味着,山东省企业利润增长指标超出全国水平近16个百分点。
也许只能归咎于运气了。按照省内经济专家的说法,山东经济的高速增长起码还能保持10年,但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令山东“不幸”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也将肯定影响山东的速度,现在其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高速奔驰的列车要减慢速度加以检修,事实上,在中国的地方政府而言,放慢比加速奔跑要难得多。
质疑
山东成为此轮宏观调控中重点关注的区域,自然也有其历史因由可循。
首先还是经济增长速度。在刚刚过去的“十五”期间,山东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3.2%,相较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超出了4.4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在国家宏观调控大环境下,山东依然高速增长,达到15.3%,半年GDP总值也首次超过了万亿大关,而且,一个重要超越更加吸引了人们的眼球:2005年,山东首次超越了江苏,GDP总量跃居全国第二位。同期,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口气又超越了广东,居全国第一位。如果没有当年全国经济普查一下子拉开了山东和广东之间经济总量的差距,按照这个数字趋势,未来几年内GDP超越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也非常可能。
强劲增长的势头,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既有印象。广东和江苏的经济地位在人们脑袋里已经根深蒂固。在外界看来,山东超越江苏就是一场童话,要超越广东就更像一个神话。
针对疑问,山东省政府发言人张德宽以“还账”来解释。他说,山东现在的发展速度的确比较快,但曾经被甩下很远,好比是赛跑,原来慢了,现在需要还账,要加速,很正常。当然前提有两个:一是必须遵守竞技规则,不要违规;二是健康,不要透支体力。
外界质疑中,第二个证据是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2002年,山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3512亿元,2003年这一数字达到5326亿元,2004年是7589亿元,2005年更是达到了10541亿元。
粗算下来,4年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山东整整扩张了3倍。其拉动的GDP增长也无可避免地打上了主要依靠投资增长拉动的烙印。
到了2006年,虽然前8个月这一数字增幅同比下降了18%,但总量仍然达到了8808亿元。按照这一速度,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2万亿不成问题。要知道,这一数字,仍将是全国第一。
事实上,在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山东只是个“后起之秀”。中国“八五”、“九五”期间,山东比广东投入少了7000亿元,比江苏少了5000亿元,比浙江少了1000亿元。也就是说,这10年间,山东省的投资率仅为29%,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5%。遑论广东和上海了——同期,他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超过了50%。
同样的事,别人做出来是成绩,而现在轮到山东人来做,为什么就成了“问题”了呢?这种疑问,经常出现在山东人的脑海里,甚至演变成委屈的因素。他们现在这样开导自己:任何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以前是对的,现在未必还是对的。当务之急,需要对时势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个方面,就是能耗了。去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超过了广东,将工业第一大省的帽子戴在了自己头上。不过,与此同时,也戴上了能耗第一大省的“桂冠”。
下面这些统计数字。信心已经膨胀起来的山东人也必须去面对:2005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1.8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了24.8%;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2.44吨标准煤,比2004年提高了0.07吨标准煤,上升幅度达2.87%,
以总量看,按2005年山东工业增加值计算,由于单位能耗的增加,多消耗了近500万吨标准煤。山东省统计局认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的上升,直接推动了全省万元GDP能耗总体水平的上升。
其实,这组统计数字面世时,能耗问题还没有像今天这么热。或许是受了山东人的“启发”,全国范围内万元GDP能耗不降反升这一警示性数字才很快出来示人。
2006年6月上旬,全国范围的节能降耗座谈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其后,节能降耗成了全国性的热点话题。虽然山东人很喜欢全国性的会议在本省召开,但这个会议令山东人心中略有苦涩。
从速度到固定资产投资,再到能耗,
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山东不愿成为此轮宏观调控重点关注区域的想法,怎能不落空呢。
9月
2006年9月24日,山东省省长韩寓群在接见国务院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检查组时,明确表示,今年以来,山东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下降是宏观调控的积极成果,
韩寓群说,近年来,山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国务院宏观调控政策,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保持了稳定协调健康的良好势头。尤其是今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反映了宏观调控的积极成果。
这是本轮宏观调控开始以来,山东省领导第一次将经济增幅下降表态为“调控的积极成果”。这一明确表态,在全国其它地方也很少见。韩寓群的话传递着两个信息,一是向中央表明山东坚定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的决心;二是向山东的地方领导表明,粗放的CDP快速增长,今后将可能不再是政绩,而是负担。
此番表态之后的第四天,韩寓群在领导干部会议上表情严肃地讲下这段话: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山东省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比较突出,要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矛盾,促进全省经济增长、效益提高、后劲增强。
山东省内经济专家就此分析,这预示着山东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也就是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意质量的提高,预计山东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开始从高峰逐步回落。
9月27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前日个月经济运行状况通报,1至8月份,山东省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08.8亿元,增长30.9%,增幅同比回落18.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2.8个百分点。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山东的“9月之变”有历史转折之意。事实上,就在2006年7月,山东省发改委在“做好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对策建议”中,还将“坚持扩大投资不动摇”作为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砝码。两个月之后,完全不同了:固定资产增幅下降已经成了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成绩,
这是一个会让很多人感到痛苦而又充满积极意义的信号。在山东,经济增长快而居民收入水平低是一个普遍的特征。现在山东开始强调让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前不久,山东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规定企业效益增长须增加职工工资,甚至为工资增长划定了最低幅度。
在中国地方,政府意志的转变对一方子民的命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省统计局发布信息,今年上半年山东职工工资总额同比增长了32.8%,这一速度也居全国第一位了。韩寓群坦言:财富的积累不光是政府的,更是百姓的,不光要看总量的增长,还要看人均的增长,看财政收入、外汇收入、人均收入以及居民存款等,只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上去了,我们才可以说发展了。
结构问题的解决,也被立即放到了起跑线上,山东将自己的另一个突破点放在发展服务业上。省委书记张高丽说,山东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山东省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现在,山东省的各级领导,言必称加强服务业发展,认为这是解决山东省人均收入偏低、能耗偏高、经济增长粗放问题的重要手段。
种种迹象表明,山东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一年之后的山东,会变成什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