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有才
近年来,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企业,受到了员工的广泛赞誉。2005年10月,南钢荣获“江苏省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称号。
保持员工队伍稳定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前提
企业是否和谐,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企业的员工队伍是否稳定。南钢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始终把保持企业的平稳、有序、安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003年,按照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南钢进行了调整资本结构、理顺劳动关系、降低企业负债的“三联动”改革。为稳定员工思想,在改制之初公司就向员工承诺,除三类人员外所有员工全部安置。三类人员即:一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经教育仍无转变者;二是不认真学习技术业务,经两次培训仍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又不服从分配者;三是严重违反厂规厂纪者。在对员工身份进行置换时,公司要求新签劳动合同期限至少3年,一些重要岗位、技术骨干和特殊人才可签5~10年的劳动合同。对富余人员安置,采取了满30年工龄者按南京市文件规定自愿内退、新上项目吸纳和以正式工代替临时工等措施进行分流,未将一名员工推向社会。对一些自愿要求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员工,也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政府有关规定,发放了经济补偿金。改制后,员工不但没有下岗,还增加了工资收入,改制当年和2004年人均增资都达3000元以上,2005年员工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南钢始终坚持满腔热情关心员工,全心全意依靠员工,研究其心理,满足其需求,改善其环境,激发其潜能,稳定其思想。南钢大力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员工大病救助基金、住院互助基金,实行门诊慢性病补助、特困职工补助、意外伤害补助、财产意外保险等,为员工构筑多重经济保障。实行厂务“四公开”,通过职代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厂务公开栏、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公开员工关心的热点、生产经营的难点、企业发展的重点和市场竞争的焦点。如员工收益方案、分配情况,员工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重点项目改造、资金流向等事项,只要不涉及企业重要机密,均实行全面、全程、及时公开。南钢的民主接待日制度已坚持24年,接待来访员工和家属达5410人次,反映问题办结率达95%以上。管理者与一线工人面对面的沟通,缩短了管理者与工人之间心理和情感的距离。在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南钢注意改善员工的生活质量,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了文体活动中心和网球场,投资400万元对医院门诊大楼进行了改造,改善了员工上下班乘车条件,向全体员工提供免费工作餐,装修改造了电影院、游泳池、食堂和浴室等。这些举措使员工们增强了安全感、信任感和成就感,焕发出为企业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针对钢铁企业污染严重这一情况,公司不断加强清洁工厂、绿色南钢建设,努力为员工营造舒适、优美、温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近年来,南钢每年在环保建设、绿化美化环境上投入资金亿元以上,使厂容厂貌、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观。几年来,在每次民意测验中,员工对公司工作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都在98%以上。
丰富员工精神生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条件
企业的工作氛围和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为了给员工创造一个精神愉悦的环境,南钢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南钢篮球俱乐部每年承办全国男篮甲A联赛主场比赛,给广大员工提供了欣赏高水平篮球比赛的机会,每逢比赛大家像过节一样高兴。在2004—2005赛季,南钢篮球队顽强拼搏,不仅夺得常规赛冠军,还夺得总决赛亚军。此外,南钢体协下设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保龄球、桥牌、围棋、游泳、兴趣、健美等14个单项协会,有会员2000余人,做到了每周都有体育活动。在省市运动会上,南钢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和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荣誉,还两次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南钢歌舞团成立于1992年。该团把钢城人的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他们经常下车间、到一线,巍巍高炉当背景,厂区空地作舞台,把优美的歌、欢乐的舞,献给为钢铁而战的员工们,增强了员工对钢厂的热爱之情。优秀党员表彰会、干群同心联欢晚会、辞旧迎新庆功会,每年歌舞团都要为员工奉上三顿丰盛的精神大餐。其中,干群同心联欢晚会,由于员工的广泛参与和鲜明的主题,深受大家的欢迎。
南钢文联也是活动不断,书画影展、元宵灯会、花卉盆景展、收藏品展、征文比赛等群众文化活动陶冶了员工的情操,增强了企业活力。南钢员工的艺术作品曾两度在全国冶金职工艺术展览中夺得金奖,十五次在全国性艺术活动中获一等奖。
建立员工成长机制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动力
南钢十分重视为员工创造成长的环境,努力建立企业、员工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首先是培育学习文化。通过广泛开展“争创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引导广大员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公司每年拿出工资总额的1%用于员工培训。每半月,都对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进行一次企业改革、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培训。每年开办专业技能提高班、一专多能培训班、管理类培训班、前沿知识和技术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300余个,有1.2万多人次参加学习。学习推动创造,南钢员工革新和发明成果不断涌现。电炉厂员工创造的“陈新华炉墙氧枪四二三”操作法,年创效益528万元,被南京市总工会评为先进操作法。近两年有12名员工的发明创造获得了国家专利,有力地促进了生产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其次是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南钢制定并实行了《继续教育制度》、《新进厂大学生培训制度》、《导师带徒制度》等制度,为员工提升和发挥才能创造了条件。南钢还建立了后备干部培养制度,每年
都有50多名有作为的青年人才走上管理岗位。
第三是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改制后的南钢实行绩效考评,一切以能力和业绩说话,积极鼓励竞争,让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形成了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环境。《中层人员任职前公示制度》、《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评制度》、《中层人员述职制度》等,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基金管理办法》、《科技效益承包实施办法》、《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奖励实施细则》、《重大科技进步成果奖管理办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实施办法》等,都是为了鼓励创新,支持创造。
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保证
改革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使企业运转协调,充满活力,健康发展。
2003年,南钢进行了改制。此次改制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一是通过股权奖励和出资购股的方式,使经营层和管理技术骨干持有企业股权,实现南钢集团公司的整体改制,企业性质由国有独资转变为非国有控股企业;二是选择战略伙伴,组建强强联合的新南钢;三是对集团原下属的12个子分公司进行剥离并改制。
改制后,南钢不仅甩掉了束缚企业发展的历史包袱,转换了经营机制,精简了管理机构,提高了运营效率,而且引进了外部资金,增强了经济实力,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过去南钢每年技改投入只有2亿元左右,就连投入最多的“八五”期间也只有13.85亿元,而2003年一年就投入30多亿元。改制当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实现利税22.5亿元,其中利润14.85亿元。南钢在全国钢铁企业中以排位第15名的钢产量,创出了人均利润排位第5名的好成绩。2004年,南钢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其中利润17.8亿元。2003年和2004年,南钢上缴国家的税收和股权分红总计超过20亿元,实现了“国家赢、企业赢、员工赢、股东赢”的多赢目标。
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
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南钢虽然由国有改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但始终把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当作头等大事抓紧抓好。
南钢改制时,全体员工均与公司重新签订了劳动合同,并统一经过劳动部门鉴证。公司每年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关系到公司生产经营以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均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建立了职代会平等协商委员会,2004年1月公司行政方与工会代表的员工方签订了《南钢联第一轮集体合同》,合同有效期三年。2004年底,公司职代会平等协商委员会就一年来集体合同中有关工资、福利、劳动保护和职业培训等条款的履行情况进行逐条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公司集体合同履行情况良好,体现了改制后公司管理层一如既往关爱员工,尊重员工,努力提高员工收入的指导思想。
2004年3月,公司修订了厂务公开制度,重申了实行厂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相关要求,规定了厂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形式和工作程序,明确了厂务公开的组织机构、工作体系和工作内容。公司成立了由公司总经理任组长,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厂务公开监督检查小组;职代会下设厂务公开委员会,每年就公司厂务公开工作检查情况向职代会报告;公司各二级单位相应成立厂务公开领导小组或工作小组,制定厂务公开实施意见,全公司形成了党政工齐抓共管、员工群众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工作机制。公司各单位通过召开各种会议、设立厂务公开栏以及开通内部信息网络等形式,确保厂务公开工作贴近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和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绝大多数员工对此都比较满意。
南钢改制以来,公司工会坚持围绕公司生产经营和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这两个根本任务开展工作,赢得了广大员工的信任。经全总复查验收,南钢工会继续保持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的荣誉称号。此外,公司成立了由公司工会主席任主任、人力资源部部长和综合管理部部长任副主任,法律事务专员、工会、信访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公司职代会下设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为妥善处理企业劳动争议,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发展良好的劳动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建立健全了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安全规程标准,向员工提供了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用品。近几年,公司未出现重大伤亡事故、集体劳动争议和因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构建和谐企业是一个长远目标,也是一个渐进过程,南钢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