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平
尽管高考带来了压制个性,摧毁个性的悲哀;带来权力本位,真理成为奴仆的难堪;带来人为扩大教育的不公平,教育腐败的恶果;也带来了对高考分数进行关卡的地域性歧视……但是,我还是打心眼儿赞成高考,因为它是合理的,公平的。
“花近高楼伤客心,人临考试胆心惊”,这是对现实的无奈还是内里灵魂的不安定,在那丹桂飘香的季节,在那硕果累累的九月,悬在喉咙的心终于“咚”的一声坠地。本该在心头掠过一丝丝的惊喜,然而,那战地里的硝烟却挥洒不去,在眼帘中不断地跳动,不自觉地,又陷入那无尽的沉思:回到以前的惊魂未定,渺茫无助;回到了以前的晨起、暮归,台前,月下;又回到了以前,举目远去,摇摇欲坠的身体没有一点生机,灵魂已脱离了躯体……榜徨和哭泣倾入玲珑别致的日记,不断的犹豫,害怕那一缕阳光被挡住,降临到别人的身上,只晓得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不断地抚慰我自习。
事过境迁,本来心中应该憎恨这不成文的规矩,咒骂那该死的教育制度,可是转念去揣测时却情不自禁地打消了这个念头——世事岂能尽如人意!尽管高考带来了压制个性,摧毁个性的悲哀;带来权力本位,真理成为奴仆的难堪;带来人为扩大教育的不公平,教育腐败的恶果;也带来了对高考分数进行关卡的地域性歧视……但是,我还是打心眼儿赞成高考,因为它是合理的,公平的。理由如下:
一、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看,高考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结轨,是正确的选择。教育分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二者相互对立,相互补充。应试教育是一种以考试为手段,以升学为目的,凭借分数论优劣的片面知识教育,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一切为考试服务。所以,不可避免地忽视德、体,美、劳等方面,种下的恶果不言而喻。与之相反,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己任,着眼于全体。对比之下,有人不断地吹捧推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相信大家对十年文革仍记忆犹新,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大肆主张推荐德、智、体俱佳的人上大学,实行“上山下乡”运动。“读书无用论”摧毁了文化结构,就像国民经济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必须承认私营、个体经济的存在一样,携手共进,促进国民经济的腾飞,相似地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相互结合,以资借鉴,以达完善。然而二者的结合实质是几十年来经验的总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探索,也是高考的题中之义——公平、公正。
二、从历史和世界的情况来看,考试是用来选举人才的唯一有效的办法。实行高考,吸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在古代涌现了大批圣人贤士,利用考试进入仕途,排除门第等级观念,特别是儒家经典,至今仍然令人望而生叹,自愧不如。此外,高考还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尊重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性,并能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地升华,日臻完善。从法国来看,在招生考试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关注的位置,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实行了专业分轨。当进入大学时,就对学生“进纳式”和“筛选式”的分配,可是,无论是哪一项,都必须通过业考,其类型与高考如出一辙,只是更专业,更深化。因此,在现今,仍然没有开掘出一条比考试更优越的方法,所以,高考,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高考本身具有的本质特性——机会均等,起点相同,结果公平。在这样的氖围中,成功与否就不能直接与这个制度挂钩了,而是由生理、主观努力程度、家庭关系、交际、教学以及心理的承受能力等因素共同铸就的,其中无疑主观努力是至关重要的。但人的主观能够被次要因素磨蚀,日渐颓废。当今,真正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是越来越火爆,有竞争就会有压力,就一定有拼搏,这样失败就在所难免。俗话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失败了,也别颓丧,无须在失败的时候感到“形同末路”,豁达的人会去找寻属于自己的天空,尽情地演绎。这么说来,高考是一块试金石,你是金子,自然泛出光芒!
俗话说:“金钱虽好,还应取之有道。”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对“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细细地咀嚼一下,还真的是“现实存在的,自有其合理之处”。胡星斗教授曾直面现实,对高考进行无情的讨伐,将它眨斥到一钱不值,但仍不得不承认高考具有现实必然性。就连马克思在叙述社会主义教育应该实行素质教育的时候,也要附上一个前提——在共产主义来,陆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考也是一种趋势,是时代和人民的抉择!
当然,高考具有一系列的弊端亟待完善,这时候你瞩目望去,无论是教育当局还是国家首脑,谁不在急切地呼吁,不断地革新。无数的人民呕心沥血使中国焕然一新:“SAT模式”的出现,“3十X”模式的改革,自主命题的推广,理论和实践统一……一项项的成果,不都是改善教育制度的见证吗?高考只是一个手段,只是综合能力的一部分,而素质教育里的人才绝对是应试的佼使者,只不过两者隔着一个度,分配好这个度,就好比摆正了各种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只有高瞻远瞩,才能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