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社会”里的魅力中国

2006-05-14 15:05
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16期
关键词:外国人韩国

果 园

“先向大家作一个自我介绍。我叫柏迈高。柏,是松柏的柏;迈,是豪迈的迈;高,是高山的高。好(指一下相声演员刘喜尧说),咱俩往这一站,就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什么名字?中外合资……”

柏迈高,美国安德鲁电信器材(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在苏州居住七年的他酷爱中国相声,还拜在马季弟子刘喜尧门下,逢年过节,师徒二人会搭档在苏州本地的电视节目中亮相。柏迈高喜欢在夜幕降临时去苏州工业园区的酒吧坐坐,那里聚集着许多像他一样来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他们大多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

正在热播的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制作的《魅力中国》系列片里,记录了柏迈高们的中国生活。

老外部落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正逐渐由单一的个体发展成特殊的群落,类比国外华人聚居的“庸人街”;他们在这里积极融入又保留着部分相对独立的文化生活习惯,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社会”现象。

比如,在上海浦东一些区域形成了“洋经理部落”,那里的人近90%持有大学本科学历或博士、硕士学位,绝大多数从事着管理和技术工作:80%以上的“洋打工”聚集在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外企业驻沪代表机构。上海市外国人就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孙汉德透露,外籍人士在上海担任总经理的多达3600余人,每年圣诞、元旦前,仅仅给这些高级管理人士发贺卡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在北京朝阳区的麦子店街道靠近使馆区和CBD一带,已经形成了“老外”聚居的社区。其中,有很多是跨国公司的“掌门人”,这是由北京总部基地的地位决定的,有300多家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中国总部,占全国总数的60%。世界500强企业中超过350家在北京投资,6000多家外国公司代表处已在北京注册。

《魅力中国》剧组在制作节目时发现,青岛的“韩国村”,义乌的阿拉伯人聚居地,广州的“非洲人”区,阳朔的“国际村”,包括绥芬河、蘇州、深圳,成都等城市。

一些“外社会”成员,在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表现出比本国人更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柏迈高说,自己在读研究生课程时就有了中国情结,恰逢当时美国和中国刚刚建立外交关系,为了学习汉语,一年收入只有5000美元的柏迈高把1000美元投资在4个星期的汉语和文化学习上,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像柏迈高一样喜欢中国传统曲艺的外国人并不少,除了我们熟悉的“大山”,北京电视台春节期间的品牌节目“外国人中华才艺大赛”已经举办了11届,报名的选手参赛节目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戏曲,武术、书法、相声等等。

北京现代汽车公司总经理、韩国人卢载万说,一方面,为了工作,他的书架上摆满关于中国市场和中国文化的书籍,并且要求每一个派驻到中国的韩方人员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与社会人物,以便更好与中国人交流和工作;另一方面,卢载万欣赏中国书法和绘画,喜欢读中国小说,钟爱京酱肉丝,向往去西藏旅游,这些都与他的王作毫无关系的。

来中国“淘金”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是快速融入社会,获得经济回报的必要条件,然而在长期居住中,他们开始真正被这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魅力所吸引,开始更加主动和自觉的接触并融入其中。

“外社会”二代

卢载万一家住在北京市顺义区,这里距离他上班的地方并不远。他的女儿和小儿子在顺义国际学校上学。来中国之前,卢载万的大儿子卢升镐一直在韩国上学,已经上到了高二,但在父亲的建议下,他也来到中国,继续高中课程。2004年,卢升镐高中毕业后,本来可以考取韩国的大学,或者去美国留学,但是在父亲的建议下,他选择了中国的大学。现在他已经是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二年级学生。

在北京大学,卢升镐的韩国留学生校友大概有五六百人,尽管今年春季北大本科招生时,只有150个录取名额,但却有超过450名韩国高中毕业生前来参加考试。据北大东北亚研究所所长宋成有介绍,他带的10名博士生中有3个韩国人,7名研究生中就有5个韩国人。近年中国经济热潮让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选择在这里读书,为将来的工作提前准备。

显然,教育正影响着下一代“外社会”成员的形成。浙江崇禾日用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穆德,从前是一名也门留学生,他说像自己这样来中国学习,然后开始创业的同胞并非少数,许多人已经像他一样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柏迈高有两个儿子,柏恩民和柏恩德,一家人刚来苏州的时候,老大6岁,老二1岁多,都是抱着来的,所以他们都觉得苏州是自己的家了。现在柏迈高已经为他们请了老师教授书法,虽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但中国文化在这里,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外社会成员的后代。

外社会里的世俗生活

对来到异地的人,陌生环境的新鲜感也许只能保持30天,随后到来的将是肠胃不适,孤独感和情绪低落,对于大多数在中国长时间居住的外国人来说,最好的适应方式,莫过于从简单的日常生活开始。

来自瑞士的汉斯,是随着三峡工程国际招标来到宜昌的工程师。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制作的《魅力中国》系列片里报道说,在三峡生活了四年的汉斯,已经学会了如何融入当地的生活之中,在他的家中,除了古色古香的家具,最有中国特色的,还是一张那里常见的麻将桌。汉斯的夫人索妮娅随丈夫来到宜昌,现在已经学会了做一手漂亮的中国菜。

每天丈夫上班、孩子上学之后,卢载万的太太就会约上附近的韩国朋友一起到北京望京小区的菜市场买菜,每次到市场,她都会和很多人打招呼,聊家常:回家后,她会做自己最擅长的饺子,做炸酱面和空心菜炒饭。卢太太学习了一年的中文,闲下来的时候,她经常会去北京的古玩城和旧货市场,购买一些中式家具或者中国的瓷器,在那里,她的砍价技术已经锻炼得相当不错了。

在北京国贸地铁站出口旁的广场上,最初聚着一群不带护具的外国孩子玩轮滑,但没过多久,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加入其中。对于这个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国家,“外社会”现象也许会变得日益多元化,因为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正每时每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猜你喜欢
外国人韩国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er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变化
外国人学汉字
韩国进入共享出行时代
嫁女儿
外国人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外国人排“毒”妙招
揭秘韩国流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