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罗毕
一种更为明朗、敞亮的伦理力量始终都没有在北野武的作品中出现,这或许也是当下日本精神困境的一个缩影
在影片《双面北野武》中,北野武把自己当作了靶子。作为其导演生涯的第12部作品,他企图通过对其之前几乎所有作品经典片段的重复,以及对自己电影形象的重复,来进行总结和超越。
故事中的“北野武”是身份完全不同的两个角色: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大导演,前簇后拥地出入麻将馆、电影片场等各种场合,谁都渴望在他的电影中露脸。在片场,导演北野武遇上了化妆成小丑的北野武——那个中年男人一边在便利店打工一边去片场不断试镜,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个角色可以演。此人与导演长得一模一样,就连头发也都染成黄色,而且也叫“北野武”。此后的故事,就是便利店店员北野武先生不断试镜,不断被拒,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到了一包枪火,从而走上抢劫银行之路,最后被军警众枪射击亡命于海滩。
影片中的梦境和毫无铺垫的戏中戏层出不穷,不断告诉观众,这里所有的场面、所有的情节、所有的人物和台词,都是“想”出来的。既然是“想”出来的,那就不必当真:板砖杀人、抢劫银行之后,便利店收银员北野武先生正手托腮帮在柜台上发愣——这时被北野武板砖拍死的那个秃子,又血流满面来到他的面前,啪啪地拍击柜台(就如同刚才故事中第一次出现一样)。所有这些重复和闪回,可以解释为主人公的恍惚臆想,也可以解释为电影的排演。
北野武此次戏中戏的玩法,显然并不在于对传统故事安排的挑战,而是为自己找到了一种像他在舞台上说相声一样的自由(北野武曾经是日本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这种自由中,北野武对自己的嘲讽无以复加,他企图借此杀死先前那11部影片的导演北野武。
尽管情节被处理得效果虚假,但其背后的情绪始终是真实的。
“来一碗汤面。”顾客。
“混蛋!等我说了 ,你再开口!”柜台厨师。
“给我来点胡椒。”同一个顾客。
“混蛋!我的面做得不好吗?!还不给我滚!”同一个厨师。
这四句台词在影片中被反复说出,先是演员试镜考试,然后便是在面馆中的真实场面,直至店员北野武先生奋起怒射,将怒气冲天的厨师撂倒在柜台上为止。与这四句台词带来的受挫与屈辱情绪,在影片中俯拾皆是,几乎和北野武的枪声一样频繁且绵绵不绝。
北野武自我总结的并非简单的电影场面,还有他全部电影的动力——真实生活中的受挫和屈辱感。在日本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北野武早年作为一个不务正业的瘪三,曾经骑摩托四处游荡,开的士维生,混迹于社会的边缘,敏感于人对人的伤害和傲慢,这正是北野武电影的内在驱动。
屈辱令北野武如此难以释怀,以致他开始急迫地寻求摆脱。对此,北野武找到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重复和夸张屈辱本身,以嘲讽和喜剧效果消解精神上的压力。二是到海边去,静静地坐着,看女友远远地在海水边翻转她的身体,做出舞蹈和体操般的轻盈动作。在那样的片刻,一切受挫和屈辱都散去。
北野武所难以解决的屈辱感,其背后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背景,还有整个日本民族的种族记忆。在电影的片头和片尾,一个美国士兵手持半自动步枪,面无表情地挺立在上,一个原先就跌倒在地的日本兵(由北野武饰演)恐惧而缓慢地抬起头来,仰视那个强壮的、手持步枪的美国士兵。这个镜头是对北野武出演的处女作《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的一个敬意和戏仿,但同时也是对受挫和屈辱最为直接的写实它所触及的就是日本依然生活其中的现实本身,而绝非北野武故弄玄虚的戏中戏。
对于暴力所带来的屈辱,北野武始终都没有找到正面对峙并加以解决的方式,除了喜剧化的以暴抗暴或逃逸到海中去之外。一种更为明朗、敞亮的伦理力量始终都没有在北野武的作品中出现,这或许也是当下日本精神困境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