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关门”的启示等

2006-05-14 13:37阳志乔等
杂文选刊 2006年23期
关键词:关门杂文关心

阳志乔等

读《政府缺钱“关门”与“红绿灯欠费断电”》、《中德官员对话录》(《杂文选刊》2006年9月[上]),深为国外严谨规范的制度和严明的财经纪律震撼,同时为敝国某些地方政府用钱的随意性深为不解和失望。

美国新泽西州州政府,堂堂省级政府首脑机关却因议会未就预算案达成一致而“关门大吉”;德国某市“父母官”的节俭更是令人“费解”。掩卷而思:人家纳税人的钱可不是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得预算,得反复论证,不浪费一分钱。想想人家比我们有钱多了,还这么“抠门”!

人家为什么能这样?铁的制度,刚性的机制,任何人也不得超越,这就是人家“牛”的地方。

看看我们的一些地方官,真是大手大脚,一拍脑袋动不动就一掷千金——哪管这个钱该不该花,是不是用到了最需要用的地方。或许《谁来关心中国的长远利益?》一文中这段话能给我们些启示:如果人人都关心公共政策,那么那些精英们(学者、官员之类)就很难再把自己短期利益说成国家利益了,当不同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怀同一问题的时候,理性就出现了,这个民族在政治上就“成熟”了。现实中,我们周边的公民对本地公共政策、措施的态度远不及对自身的短期利益的关心,如工资的增长、福利的多少,远不及对彩票、股票的关注,远不及对NBA、世界杯的狂热。况且决策者的周围充斥着一些附会者,他们没有独立人格和思考,没有正直的胆魄,甚至没有起码的良知。难怪某些政客为了政绩,在花纳税人血汗钱的时候能随心所欲地大行其道,没有任何掣肘。

假如我们的公民能跳出自己的圈子,用理性的眼光,共同关心、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使我们的政府也像人家一样用钱谨小慎微,那么我们的公民在政治上就成熟了,政府就不能任性乱花钱了。

阳志乔(广西)

也说“会议的周边产业”

读了《关于会议的周边产业》(《杂文选刊》2006年11月[上])后觉得该文写得太虚幻,太遥不可及(这也许是作者刻意追求的)。我倒认为,当下实实在在的“会议的周边产业”更值得我们关注。

当下,我国的会议之多,会议的费用之高都是有目共睹的。由此也的确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

餐饮业——我们的许多会议大多要开进宾馆饭店,而且越消费越豪华、越高档。这样给宾馆酒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生存空间。试想,倘若将当下名目繁多的会议精简一半,肯定有些宾馆饭店要被迫关门停业。

旅游业——按理说,会议就是开会,与旅游毫不搭界。但当下的许多会议都组织旅游。一周的会期,开一两天会,旅游五六天是常事。或者干脆以开会之名,行旅游之实。许多风景名胜景区的各种会议之多就是明证。

娱乐业——当下的一些会议,往往是一边开会或旅游,一边娱乐。当然啦,自己是不会花一分钱的,一切费用都由“会务费”出。

商品零售业——当下的一些会议吃了、喝了、游了、玩了还不够,会议将结束时还要发纪念品。似乎每一个会议都那么值得纪念。纪念品也是五花八门品种繁多,如领带、钱夹、衬衫、剃须刀、钟表、提包,有的甚至发笔记本电脑。

此外,还有民航、铁路、交通、电信……由于篇幅的关系就不一一举例了。

王志广(河北)

想当然种种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想当然的笑话。一如贾平凹常讲的那些闲暇的村民想像皇帝老爷的吃食。这些其实都是可以一笑了之的。然而,若是把一些想当然强加给下一代,笑话就不是那么可爱了。梁晓声先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谁们看的?》为我们指出了这一点(《杂文选刊》2006年11月[上])。

一篇原本极富人道主义色彩的童话,在我们这里几乎成了控诉资本主义的檄文,充满了仇恨和愤怒。而文章本身所蕴含的善良、同情的人文主义情怀被忽略。殆尽。我们只是根据时代的需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想当然地去“创造性”地解释原本蕴涵丰富的文本。我们的程序是,先断定所述对。象是对的还是错的,再想办法去“证明”它为什么是对的或是错的。我们总是让光鲜明朗那面旗帜迎风飘扬而把灰暗的那面遮得严严实实。

这一切看起来跟时代是那么一地吻合,那么地贴切。更可怕的是这样的解读慢慢地便模式化了,再也没有人想去改变它。

突然想起了前辈们独具匠心的对爱迪生那句名言的转述。我们看到的爱迪生的话是这样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而事实上,这句话的后半句是: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

这一切,想想“前辈们”真是用心良苦。

杨翌萱(辽宁)

猜你喜欢
关门杂文关心
2021年有一家理发店决定关门
画与理
你的关心会不会成为别人的负担
关门
关门的那只手
关心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