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硬皮肿腿蜂防治广西罗汉果愈斑瓜天牛研究

2006-04-29 00:44缪剑华谢保令
植物保护 2006年3期
关键词:罗汉果生物防治

蒋 妮 缪剑华 谢保令

摘要应用管氏硬皮肿腿蜂防治罗汉果愈斑瓜天牛研究结果表明:愈斑瓜天牛适合管氏硬皮肿腿蜂寄生;肿腿蜂喜欢在老熟的天牛幼虫上产卵、羽化成蜂;按照蜂虫比为2:1在田间放蜂防治天牛,10月份防效好于9月份,防治效果可达到65.3%;肿腿蜂在桂南、桂北田间均可寄生该天牛幼虫。

关键词管氏硬皮肿腿蜂;愈斑瓜天牛;罗汉果;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 476.3

管氏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guani Xiao f2Wu)属膜翅目(Hymenoptera)肿腿蜂科(Bethyli-dae),是一些钻蛀性害虫,特别是天牛科害虫的体外寄生天敌。此前国内已有应用管氏硬皮肿腿蜂成功防治咖啡虎天牛、玫瑰多带天牛、中华锯花天牛、光肩星天牛、桃红颈天牛、菊天牛、松褐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的研究报道,但对于在藤本植物罗汉果上发生危害的天牛的寄生情况如何,国内尚未见报道。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reyfJLufcZ.Y.Zhang]属葫芦科多年生藤本植物,药用果实,性凉味甘,具有抗菌消炎、润肺止咳等功效,是广西桂北地区特产药材。愈斑瓜天牛(Apomecynasaltatornivospara Fairmaiare)(简称天牛)是近年来在罗汉果藤蔓内危害日渐严重的一类钻蛀性害虫。据调查,在天牛危害严重的果园受害株率高达48.8%,虫口密度将近8头/株,严重影响了罗汉果生产。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对于蛀茎害虫不仅效果差、对环境污染,而且威胁到人类健康,为探索更安全、有效、持续的防治方法,笔者于2004年将天牛天敌——管氏硬皮肿腿蜂(简称肿腿蜂)引入广西,首次在罗汉果上进行肿腿蜂寄生天牛试验,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肿腿蜂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肿腿蜂繁殖实验室。

1.2试验地点及基本情况

室内寄生试验在广西药用植物园昆虫实验室内进行。田间放蜂防治试验在桂林市临桂县茶洞乡垦头、定安、褚村3地及广西药用植物园(南宁)罗汉果种植试验地进行。桂林、南宁两试验点种植的罗汉果均以罗汉果种薯作种苗,已经有3年以上的栽培史,品种均为青皮果型栽培种,种植规格1.5 mX2 m。

1.3室内试验方法

1.3.1寄主适合性试验

从罗汉果天牛疫区采回天牛幼虫,分别单独放人指形管内,并接人雌蜂一头,管口用棉球塞牢以防蜂外逸。在气温25~28℃、相对湿度65%~75%、避光条件下培养。每日将蜂管置于解剖镜下观察统计蜂的产卵及发育情况,检查肿腿蜂对天牛幼虫的适应性。

1.3.2肿腿蜂对不同发育进度的天牛幼虫的选择

性寄生试验

该天牛幼虫有5个龄期,我们按照l~2龄为低龄幼虫、3—4龄为中龄幼虫、5龄为老龄幼虫将其分为3种类型。将不同类型的天牛幼虫分别单独放人指形管内,并接人雌蜂1头,每20管为一组,重复3组。培养条件同上。一个月后统计寄生率、产卵量、羽化成蜂率。

1.3.3适宜蜂虫比例试验

按照雌蜂与天牛幼虫之比(简称蜂虫比)为1:1,2:1,3:1的处理设计将肿腿蜂和天牛幼虫接人试管,每处理20蜂管次为一组,重复3组。培养条件同上。一个月后统计被寄生的天牛数量。

1.4田间试验

1.4.1肿腿蜂释放

放蜂前调查统计罗汉果被害率及愈斑瓜天牛的虫口密度。对角线五点定点检查,每点取50株,共查250株,统计受害植株及虫口密度(以虫瘿数为依据),根据虫口密度按照蜂虫比为2:1来确定放蜂量。在天牛幼虫盛发期9、10月,选择田间气温26—29℃、晴朗、无风的清晨,采用在有虫株随机放蜂的方式各放蜂1次。其中,9月份3个放蜂点放蜂面积共1 hmz,放蜂量为5 680头;10月份放蜂面积0.66hmz,放蜂量为3 750头。以不放蜂区为对照,受害率及虫口密度调查计算方法同放蜂区一致。

1.4.2寄生率调查

放蜂一个月后在放蜂区设立标准株(每667 m25点,5点X5株/点=25株)进行解剖,通过肉眼、放大镜观察天牛幼虫被肿腿蜂寄生的情况,以被寄生的天牛幼虫数与总的天牛幼虫数之比确定当代寄生率。对照区的调查时间和方法与上述放蜂区一致。

1.4.3防治效果调查

调查方法同寄生率调查一致,不同的是要仔细观察被害罗汉果茎干蛀道内有无天牛幼虫、被寄生幼虫、感染虫体、幼虫残体等。以被寄生虫数、感染虫体数、幼虫残体数之和与总的幼虫数之比作死亡率,并按照下式计算防治效果。

对照区的调查时间和方法与上述放蜂区一致。

2 结果和分析

2.1室内试验

2.1.1寄主适合性

接入蜂2—4d后在天牛幼虫体表见蜂卵,卵期3—5d,幼虫期5~7 d,蛹期10—15 d,繁殖周期为25~30 d;产卵量3~33粒;成蜂羽化率57.5%~92.6%,平均寄生率85%;此结果与程惠珍等对玫瑰多带天牛研究的结果相似,寄生率相比之还略高。可见,愈斑瓜天牛幼虫被肿腿蜂寄生概率较高,该蜂能在其上产卵、发育,表明管氏硬皮肿腿蜂适用于防治愈斑瓜天牛幼虫。

2.1.2肿腿蜂对不同发育进度的天牛幼虫的选择性

试验结果表明(表1):肿腿蜂对中高龄天牛幼虫的寄生率高于低龄幼虫;在高龄天牛幼虫上的产卵量及羽化成蜂率显著高于中低龄天牛幼虫。原因是该天牛幼虫属小型蛀类害虫,老熟幼虫体长也仅为15~18mm,体宽3~5mm。低龄幼虫个体更小,寄主营养无法完全满足幼蜂发育的需求,故在有选择的条件下成蜂会更加喜欢在发育老熟、营养充裕的天牛幼体上产卵繁育后代。

2.1.3适宜蜂虫比例

试验结果表明(表2):随着蜂虫比的增加寄生率相应提高,寄生率平均最高可以达到94.5%;蜂虫比为3:1的寄生率略高于2:1的寄生率,但差异不显著。故采用蜂虫比为2:1来估计田间放蜂量,在保证寄生效果的同时还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2田间放蜂试验

2.2.1不同放蜂时间的防治效果

2004年9月、10月在桂林市临桂县茶洞乡3个地方(垦头、定安、褚村)分别放蜂,放蜂后一个月分别调查寄生率及防治效果,结果是2004年9月份3地的平均寄生率及防效为16.3%、50.5%;10月份平均

寄生率及防效为44.5%,65.3%(表3),说明10月份放蜂的寄生率及防效要明显高于9月,该寄生蜂对在广西罗汉果上发生危害的天牛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从试验结果来看寄生率偏低的情况下死亡率(排除了自然死亡及其他天敌寄生)却较高,通过剥开藤蔓检查死虫情况来看,分析原因主要是:放蜂时间虽然为害虫盛发期但大部分幼虫虫龄偏低,肿腿蜂可以进行蜇刺补充营养但并没有产卵,或是产卵但因寄主营养不足而不能完成生活史,但可以使罗汉果愈斑瓜天牛幼虫死亡,从而达到防治目的。这与肿腿蜂对不同发育进度的天牛幼虫的选择性寄生试验的结果吻合。

2.2.2不同放蜂地点的寄生情况

桂林、南宁分别位于广西的北部和南部,桂北平均气温在同期均低于桂南3—5℃,夏秋季节相对桂南较为凉爽。2004年10月在广西的桂林和南宁两地进行不同地理区域的放蜂寄生试验,结果是肿腿蜂在桂林寄生率为48.9%,在南宁的寄生率为43.8%,桂北寄生率略高于桂南但差异不大(表4)。说明肿腿蜂能基本适应桂北、桂南两地罗汉果果园的环境,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也为推广肿腿蜂防治广西各地蛀茎类害虫的可行性做了部分论证。

3讨论

利用寄生蜂防治罗汉果愈斑瓜天牛这在广西为首次,田间放蜂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寄生成功率不是很高,影响寄生率的因素笔者认为有两点:首先是罗汉果藤蔓在受虫害时会分泌出粘性强的胶状体、受害组织附近湿度极大,蜂的活动很受影响。程惠珍等亦有报道该蜂不耐潮湿,RH>80%蜂茧就发黄极易霉变。故如研究利用具强抗湿性的南方寄生蜂投放田间,可望取得更高的寄生率。其次是放蜂适宜时间。试验结果表明幼虫老熟易被寄生,如果单纯考虑提高寄生率,9—10月份时间越靠后越能提高寄生率,但至此却延后了防治时间,会对寄主植物造成更大损害。所以笔者认为在虫害发生盛期的初级、中级阶段放蜂(9月中旬),此前还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与放蜂技术相互配合,如在成虫产卵期捕杀成虫、抹杀卵粒等才能发挥最大防治效益。

天敌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对害虫控制作用是长期、持续的,释放天敌的田间增殖是目前生物防治研究的难点。通过连续多年放蜂,研究其对田间环境条件、寄主特点及其他天敌的适应性,对管氏硬皮肿腿蜂能否在罗汉果园生态系统中形成优势种群并定居下来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罗汉果生物防治
吃罗汉果能升糖还是降糖
浅谈罗汉果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HPLC-MS法同时测定罗汉果不同部位中4种皂苷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分析
加强有害生物防治,保护林木生态安全——方城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罗汉果产区岩石-土-罗汉果微量元素分布与迁聚特征研究
罗汉果鲜吃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