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有文采”之四讲究

2006-04-06 12:53郑文权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文句文采讲究

有文采的文章最容易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如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文采”要求,从而在备考中找准切入点进行复习训练却还没有个系统的说法,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有文采”的文章有四个讲究,弄懂这四个讲究,作文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讲究一:情为文前,意在笔先。何谓文采?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华丽的色彩”。这个解释很不让人满意。它与“浓妆艳抹的女人最美”这一论断犯的错误一样,强调外在而忽略实质,我们知道,美人之美,美在外貌为最下,美在气质次之,美在精神为最上,此所谓“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同样,文章之美,美在词句为最下,美在篇章气势次之,美在内涵境界为最上,此所谓“神秀”,此所谓“谈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因此讲究“文采”,首要内涵,首要感情。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作者情感的参与,那么,它的文字必然是苍白的,使人读来味同嚼蜡。没有感情的文字,无论怎样的雕琢,只能是“繁彩寡情,味之必厌”(刘勰《文心雕龙》),因此达到“有文采”的前提是:情为文前,意在笔先。尼采曰: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因为血书所以真切,屈原、陶潜、杜甫、苏轼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王国维《文学小言》)。而高考作文更是检验考生真思维,真性情的试金石,情感缺席,思维放假的文章只能在考场的“厮杀”中败下阵来,回天乏术。因此“情为文前,意在笔先”是讨论“有文采”的首要前提,无此前提,“文采”之说就将落入“堆砌辞藻,故弄文雅”的危险境地。有此前提,讲究文采才能是有根之木,有水之源,文采之花也才能常开不败,愈鲜愈妍。

但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光有情感而不懂表达,也于事无补,正如屈原所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只有与修能结合,才能趋向完美,同样情感只有通过外化的文采,才能达到真正的文质兼美。然而,内美(情感)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具备,修能(文采)却是考前集中训练即能拥有,况且,“再没有什么比语言更能影响我们的思维了”(《傅雷家书》)。因此,锻造思维,酝酿感情,或许能从改造我们的用语做起,那么改造我们的语言又是从何做起呢?

讲究二:词宜生动,句要灵活

改造语言,先从用词入手,一篇文章有没有文采,能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首先表现在用词上。词语简洁精练,形象鲜明,声音优美,富有情趣,能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甚至即使整篇文章用语不是很优美,但某些关键词语用得生动传神,也能为文章增加不少亮色,获得好评,相反,词语干瘪,索然无味,段和篇也就无文采可言。那么,作文中用什么样的词语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概括的说就是:形象;新鲜;丰富。

所谓“形象”是指语言具有画面感,能生动地“浮雕般”把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或道理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例如:“联合国期限将到,美国人加紧备战”就不如“联合国期限将到,美国人扣紧板机”更为生动形象,不但更能使人感到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迫在眉睫,而且仿佛能够看到美国大兵咄咄逼人的面孔。

所谓“新鲜”,是指“陈言之务去”,用自己的语言,用最富创造力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而不是因循守旧,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也是考生思维个性的体现。

所谓“丰富”,傅雷在给他儿子的家书中的这段话很能说明问题:

“……在你的日常会话中,就得润饰一下,选择比较多样化的形容词、名词及句法,……,使你的表达方式更多姿多彩,更能表现出感情、感觉、感受及思想的各种层次,就如在演奏音乐一般。要是你不在乎好好选择字眼,长此以往,思想就会变得混沌、单调、呆滞、没有色彩,没有生命。”

和词汇一样,如果能够注意句式的变化,注意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灵活搭配,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一特殊的美。为什么要“句式灵活”?因为我们的思想博大丰富,我们的思维灵活变通,我们的情感富于变化,怎能用一种固定不变的僵死句式来表达呢?所以,句式的灵活,表现了思维的灵活,表现了驾驭语言的能力。

讲究三:文从字顺,言以辞远

讲究词句,是为了把话写通,使文章文从字顺,这是对作文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讲究修辞,则是为了把话写美。一篇文章造成语言上的差距的原因很多,而能否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荷塘月色》中的这一段文字很能说明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所能收到的效果: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在这不到160字的一小段文字里,修辞手法的运用就达四种:排比中包含着生动的比喻、拟人外又有不露斧凿的通感。难怪读来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可见,运用修辞手法来美化语言,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种重要手段。高考考试大纲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的考查体现得最集中的也就在作文,因此,运用文采“润色”作文可结合着这八种修辞的复习进行,重点不在于修辞内涵意义上的理解而在于实际作文中的运用,因为大凡优秀的高考作文,总是十分恰当地运用了或多或少的修辞手法。

讲究四:意不浅露,语莫穷尽

有文采的第三个外化特征就是“文句有意蕴”。“意蕴”指的是“内在的意义”或“含义”。而所谓的“文句有意蕴”,就是文句含蓄,即“意在言外”,“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意蕴”,就是要求作者不将事物和感情说透道尽,对“意蕴”和道理,不作淋漓尽致的发掘,让读者依据语境去推断、去想象。

画家作画,讲究有蕴藉含蓄,追求有包孕的片刻;我们写文章,也应该借鉴这种“画格”,讲求文句含蓄,有意蕴。费尔巴哈曾经指出:“聪明的写作方法是先把读者看做有头脑的人。不要把一切都说出,而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事物的关系、条件和界限……”这段话道出了使文句有意蕴的秘诀:作者在行文时,要给读者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如果文章把什么话都说尽,或者把话说得太浮露,无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不能使读者“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就剥夺了读者作“不尽之远想”的权利。因此,“文句有意蕴”是富于哲理和文化底蕴的表现。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经写过一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该文气势雄壮,词锋犀利,音韵铿锵,文质兼美,很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相传武则天读到斥责其篡位夺权的段落竟然哈哈大笑起来,对左右说:这个骆宾王,要是在文中只说我坏,而不说我是如何如何坏,那就更可怕了。武则天在看这篇檄文时,为什么会哈哈大笑?究其原因,无非是在笑骆宾王把话说得太明白、太浮露,没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看来这个武则天也懂得作文之道。这个传说,正好从反面告诉我们:文句要有意蕴,有“包孕的片刻”;否则,人们读后,只会感到味同嚼蜡。

有文采的上述四个特征,其实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的是内容与形式,思维与语言的最佳契合,它们共同构成的必然是这样一篇灵动而不失稳重,支架挺拔又有血有肉的优秀文章。文采训练如能从这些角度入手,相信收到的效果定然不同凡响。

(郑文权福建厦门集美乐安中学)

猜你喜欢
文句文采讲究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用关键文句展示作文的思维层次——以“八省联考”卷作文“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为例
吃火锅的这些讲究,你知道吗?
健康吃饭有讲究
用灿烂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冬季若上“火” 食“冷”有讲究
文本解读,“文”为核心
军事志文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