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写作的过程模式

2006-04-06 12:53李海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表层结构言语记忆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其本质是揭示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主张把这种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过程。言语活动作为人类认知活动重要的一部分,本质上也是一个包含了许多复杂心理活动的认知过程,而写作是人类言语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把说话也看作特殊的写作(都是属于言语产出),那么,写作可以说是伴随人们一生的活动。

写作(或称作文)是指将思想先转换成语言符号然后变成书面文字的过程。写作,作为一种主体性和创造性十分鲜明的言语实践活动,必然地体现为一定的思考与操作过程,也即意味着,作为一种过程的写作活动要由言语实践主体自己来控制,并且它同时也是一种包含认知心理活动的过程。在中国的传统认识里,写作常常被理解为一个“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过程,这种认识不无道理,因为这契合了写作作为一个过程的特点。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由物到意的过程可以称为是内化过程,是指外在事物经由写作主体的主观加工,进入作者大脑以供写作时使用;由意到文的过程则是一个外化过程,这是一个作者脑中的意象转化为具体的文章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显过程,因为从行为和行为的结果上看,它是外显的,是可以观察的。

一、对作为过程的写作的正确解读

(一)写作不是一种平面的、线形的过程,而是一个渐进的、立体的、循环上升的过程。

客观事物和事理向文章的转化并不是直接完成的,它需要一定的中介,而这个中介是潜在的、内隐的、复杂的。写作不仅仅表现为字与词的组合,而且在文章的背后有作者长时间的构思和观点组织,即使在下笔成文的同时,作者的头脑也在计划、组织和检查,整个写作过程里,作者需要调用存储在长时记忆里的知识(关于主题、读者、体裁风格和语言的知识)。长时记忆是指能保持许多年甚至终身的永久性记忆。认知学习理论认为记忆对学习的作用是很明显也很重要的,知识学得怎样取决于知识怎样储存又怎样从记忆中提取。写作作为学习的一部分也非常需要长时记忆的支持。写作不仅需要知识的参与,也需要作者情感与意志的介入,更需要思维活动贯穿始终。同时,写作过程也包括了与环境(目标、他人与社会等)之间的互动过程,而非是一个单纯运用策略的过程。无数次的写作过程完成的同时,作者长时记忆系统里的知识也会得到扩大和稳固的知识,而自己的情感、意志也得到了磨砺,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写作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思维的过程。

作者将最初的想法变成文字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思维的参与,而不同作者在写作水平上的差异也就体现为各自思维能力的差异。文章的结构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深层结构可以向表层结构转化。依据马正平的观点来看,文章的表层结构就是文章外显出来的文本形式,是文章内容与形式组合的框架,具体是指材料按文章层次结构需要所完成的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上的序列安排;而深层结构则是构成文章内容的各种材料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写作主体的写作思维模式,它的本质就是思维,可见,文章的深层结构是文章生成的核心。马正平认为,“深层结构是主题到表层结构之间的一个中介,它是表达主题的最初的、最直接的构思框架、修辞框架。”深层结构在作者头脑里越清晰,就越容易向文章的表层结构转化。所以,帮助写作者构建清晰的文章深层结构是作为学生作文指导者的语文老师的任务之一,而语文老师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致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写作思维模式的构建。可见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写作是一种目标导向的行为。

言语产出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为了影响他人,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写作活动的具体结果指向是文章本身,作者希望中的文章的完成要以过程中主要与次要写作目标的达成为基础。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言语操作过程。在写作的具体操作中,过程目标的制定犹为重要,因为它更多地反映了作者写作策略知识的形成。写作能力要以智力和情感的发展为基础,而智力的培养、情感的培养贯彻于各学科的学习之中,并非写作所独有。写作过程固然不能脱离观察、分析、想象等心理因素,但这些都是通过构思、表达、修改等来体现的,并且不同的过程阶段所倚重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不相同的,比如,构思阶段更需要思维能力,表达阶段更需要言语能力。根据弗劳尔和海斯的观点,写作更应该强调过程中应用问题的解决策略,而非仅仅关注文章本身,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写作策略做适当调整。

总之,写作技能的获得过程具有流动发展的特点,这也是它区别于阅读的特点。阅读可以说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自动化的过程就是成为惯例的过程,是接受过程,很少需要工作记忆的资源。而流动性写作过程是需要思考并可以进行在线修改的。

弗劳尔和海斯在认知过程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写作的过程模式。(见下图)

二、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写作的过程模式

安德森(Anderson)在1980年提出言语产出的三阶段模式,包括:(1)构造阶段:依照目的来确定要表达的意思;(2)转换阶段:应用一定规则和策略将思想转换成言语的形式;(3)执行阶段:将言语形式的内容说出或写出。其实这与上文提及的“物——意——文”的转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尽管写作过程体现出来的模式看上去似乎十分简单,其背后涉及的因素却十分复杂。

(一)对写作任务环境的认识。

通常理解的写作任务一般指具体的文本,比如字数的要求、体裁、文本的呈现方式等,但是其他方面的问题也是写作前应该考虑的任务目标,比如文章的主题、预期的读者以及作者本人的表达需求,这些问题属于修辞问题,也是一个语言环境的问题。修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是十分个人化的,不能靠教师或其他人来决定。以如何决定预期读者而论,同样是写同一题目的文章,作者预期中的读者可能是指向老师,也可能指向朋友或自己,而一旦确定了读者对象,写作的计划和策略也会相应确定。从上述观点来看,写作任务环境中修辞问题的解决是过程开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且在这一环节中也体现出了写作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特点。作者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应当考虑读者对象的问题,并且需要考虑围绕读者的需求合理地计划写作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作者在有关主题、读者及写作体例(如组织结构、语法、标点)等方面的知识(长时记忆)也不同。如果作者对有关主题的知识掌握较多的话,其文章就会很少有与主题无关的论述。从这点上来说,作者已有知识上的差异影响着写作的质量。所以,写作也非常需要知识的积累,并且随着一次次写作任务的完成,作者也应该注意有意识地扩展自己的知识积累。

(二)对写作过程的认识。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写作过程包含了作者知、情、意与任务环境的协同互动。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写作过程是指从思想转化为文本的过程。在这段文字里要讨论的是狭义写作过程中各因素的分析和认识。

1.计划写作

计划是指对将要用于写作的知识做一个内在的整理和安排,传统上,我们称之为构思。在此过程中作者首先要从记忆或其他资源中搜索有关信息,形成观点,再把这些观点按照一定的方法与程序组织起来,并设定写作过程目标,即决定自己想表达什么,怎样去表达等。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几个因素应该彼此协调、补充和统一,不能单一地指向某一些因素。计划在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写作者遵循计划,但在写作过程中又善于自我修改计划。

2.转化过程

转化意味着把自己的思想诉诸笔端,也即我们常说的语言表达。转化是写作的关键。没有这次转化,那认识仍然是认识,观念仍然是观念,情感仍然是情感,不能称其为文章。只有写作主体积极思考,力求表现,付诸文字,才能将认识、观念、情感物化为文章。否则,生活经验再丰富,想得再天花乱坠而不付诸写作行动,头脑中的种种想法也只是空中阁、镜里花、水底月。转化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思路的阻塞,或者说是开始着笔时的困难。这种阻塞可能源于有关主题的陈述性知识不适用,或是对主题缺乏兴趣,所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以及兴趣的培养是作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3.检查过程

检查由评价和修改组成。这种活动并不是仅发生在“文本”完成之后,当作者为确定下一步如何表达而阅读自己已经写下的内容时,或是在进行系统的评价和修改的时候都可以进行检查活动。在检查过程中,作者会评估和修订计划,并调整随后的内容。检查过程很重要,它实际上是作者写作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一个个时间单元段组成为写作活动。当这种建构活动伴随头脑中的整体计划而实现时,写作就会持续下去,实现作者的目标。评价和修改应该比翼而行,只有评价没有修改,写作技能不可能进步,而修改也是以评价为前提的。

三、结论

写作作为一个具有流动性发展特点的操作过程,实际上涉及了太多的个人认知因素,如:思维、记忆、学习策略、情感、意志等。写作需要知识的参与,而写作对于知识的积累与获得也有益处。写作技能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考虑作者认知心理的发展。

(李海蓉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

猜你喜欢
表层结构言语记忆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
利用地震勘探面波反演巨厚戈壁区的表层结构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