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体验:对生命内在隐秘本质的把握

2006-04-06 12:53薛海兵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贝尔曼史铁生活动

【背景】

在打破静态课堂营造动态氛围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鼓噪之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感。在很多语文公开课中,几乎每次都能享受到场面热闹的“活动”带来的纷扰与嘈杂。这些以小组讨论、两队辩论、编剧表演、抢答竞赛、模拟采访、成果汇报、游戏娱乐等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活动,大多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反复操练,课堂上执行得可谓一丝不苟,师生的表演天赋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这种现象已经跃出公开课之苑囿,大肆蔓延到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尤其为年轻教师和热衷于课堂花样翻新的教师所钟爱,而且大有山花烂漫的辉煌势头,业已成为一道令人尴尬的风景线。笔者亲闻学生累于此道的无奈感慨,也曾目睹教师苦于经营的万般艰辛,更多的是看到了此番作为之后的“补课”和趟过河水着了地的一无所获。作为曾经的热衷者、践行者和现在的反思者,我深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面对这种理解不透、深度不够而活动来凑的活动化教学,笔者不仅感到深度的审美疲劳,更是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描述】

在反思与矫枉的抱负中,笔者在改革课堂教学的漫漫长路上艰难前行,那味道恰似东坡词中所道“日高人渴漫思茶,簌簌衣襟落枣花”。几个案例权当枣花,奉献给感同身受的志同道合者。

1.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堂课上,讲到史铁生的母亲是如何坚忍而深爱着他时,充分的情境创设和准备之后,按照惯例我准备与同学们一起寻找那些感人肺腑的描写语句并组织朗读,使他们能够在朗读之中理解史铁生此时的追悔之情。可是在巡行中,我却发现一个女生在“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那句话下使劲儿地涂画着,我知道这一定是因为有一股不可遏止的感情正涌上了她的心头。当我在她身边停下脚步时,她突然主动站起来要求读书。她选择了史铁生母亲送走儿子之后身姿凝固和寻找儿子未果之后背影悄然的两段文字,读得声情并茂,声泪俱下。全班同学都被她的投入和动情感动了,一片沉寂,有几个学生开始唏嘘有声,隐隐地啜泣。就在我无法言说之际,她又开始给我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史铁生的细腻真诚的文字使她完全沉入到自己的感情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共鸣与强烈的倾诉欲望。原来,她因为是家中不受祖父辈喜欢的女孩子而怀着深深的怨恨和痛苦,而就在此时她的母亲终于不负众望为她家生了一个小弟弟。善良的她既爱母亲也爱弟弟,弟弟出世之后她每夜都去医院陪夜,母亲怜爱她让她挤在自己窄窄的病床上。夜里醒来时,她却看到母亲对着自己低声哭泣。她说母亲流泪了,是因为她遭受的痛苦是那么深,却对她有了弟弟之后的处境之坏又越加的生出伤心来,两个人当时就抱在一起哭成一团。她因此深深感到史铁生那句话仿佛就是为她而写,她情不自禁了。班上好多同学都被史铁生和她悲情的人生深深感染了,啜泣声久久不得停息。

2.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表现人性善良与美好的经典小说。我在教学中有意回避了经典的情景剧教学法,我抓住贝尔曼看似散漫却执着的创作人生“杰作”的良好愿望,与学生共同领略“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魅力。但是我的意图却不在于这个结尾的魅力,而是想借此完成一次文学思维的训练。我想让学生在贝尔曼的内心愿望和成就杰作之间的空白中进行二度创造,从而更好地体会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的精髓所在。我要求学生结合文章语境,运用合理想象,将贝尔曼完成杰作的过程和场景再现出来,然后通过比较明确或者理解这两种写法在艺术上的不同表现力和表现效果。经过课后的认真准备,学生们大多写出了像模像样的过程和场景,贝尔曼表面的不以为然还在,夜雨登高的艰难也得到细腻的表现,甚至有不少学生揣度出了贝尔曼当时的心理。在引导之下,学生也顺利完成了实处不使通风与疏处可使走马的两种写法的艺术表现力的鉴赏比较。结果当然是求同存异,鼓励个性化理解。但是,我并没有就此打住。我将一位故意留到此时才回答问题的学生请出来,请她读自己的创造文字。她才一读完,教室里马上如风鼓水涟漪涌起。学生七嘴八舌纷纷发言,很快说全了这位学生创作中迥异于其他人的几个关键之处。原来,这位学生的求异构思在于:贝尔曼创作杰作的全过程都一览无遗的呈现在绝望的琼珊眼前;琼珊放弃绝望念头的感悟并不来自于欧·亨利设计的那片叶子而是眼前慢慢倒下的贝尔曼;人物心理活动也更多的体现在琼珊而不是大多数学生所认为的贝尔曼身上。这样一来,其实就连作品的结尾也被修改掉了,实在是够大胆的。关于设计中的想象思维的训练于是又转向了意料之外的求异思维的训练,全班学生在一个更高层面上完成了借助这篇作品进行文学思维训练的中心任务。

3.在南通市“走进新课程”观摩课活动中,笔者讲授余光中先生的美文佳作《听听那冷雨》时,从“冷雨”意向切入,将重点定位在“诗化散文”这个坐标上。在集中讨论了这篇散文善于通过语言的韵律感和精心营造意境两个方面体现诗化特征之后,我想讲一讲它的诗味还直接来自现代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想引导学生领略语言凝练、修辞多元、思维突兀等诗歌常见的技巧在作者的诗中融化成韵味十足的富有审美特征的语言的种种好处。于是,我试图请学生找出那些使文章读起来就是诗的感觉且不同于传统散文语言明了而舒缓的特点的语句,我想经此一途使学生既能理解诗化散文的这一重要特点,同时又能达到增强学生审美体验的目的。这边话刚说完,就有学生应声而起。他们找到了非常典型的一句话:“雨,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还提出了通过将它改写成散文化的语句来比较表达效果的设想,只是一时不知如何来写。我马上意识到通向预设图景的绝好机会终于来了,抓住这个机会我当堂示范将这一句话作了这样的改写:那点点滴滴的雨啊,飘落在我的身上,湿漓漓的。沉浸在这样的雨中,我的心田也仿佛下过一阵雨,令人有些迷乱。薄薄的雨幕之外,似乎传来谁的呼唤。我倾听,但我不知道这呼唤来自何处。是否来自那遥远的古老的大陆,我不知道;是否来自那遥远的古老的历史深处,我不知道。那悠远的声音,是在呼唤我吗?我不知道。如此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我的心中真的笼上一层挥之不去的凄迷了。在这样的示范与启发之下,学生的兴趣和灵感都来了。他们试着改写了“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这一句话:如果说雨就好比那音乐,这音乐也一定是润润的潮潮的。这潮潮润润的雨也许来自远在天边的四川,来自远在古老大陆的江南。它就是那思乡人心头的一阵甘霖,滋润他的唇抚慰他的心。那甘霖啊飘过万川飞过千山,已然冰凉。但它来自我那朝思暮想的故乡,我舐之唇凉但却满心温暖周身芬芳。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深深体会到,我们将它演绎得再好都还原不了作者笔下的那股诗的味道,诗人的心只能用诗的方式来表达,即便是他的散文也逃不离诗味的浸淫。这完全是真实而深刻的审美体验啊!

【思考】

1.活动体验的关键是体验,体验的层次表现出品味。体验以内在性和亲历性为主要特征,体验性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从学习角度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体验使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体验就如狄尔泰所说的那样,成为了“通过反复亲历才获得的、对生命的内在隐秘本质的把握”,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学生对生命内在本质的把握是有区别的,呈现出深浅明晰的层次感。教师作为制约因素在其中所起作用,可以见出其自身把握生命和“有限生命对生活的反思”的层次与品味。如果我们的教师像背景部分所陈述的那样,将体验简单而机械地理解为印象感受和经验捕捉等,未免可笑。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中的体验,至少必须像上述三个案例一样,表现出情感体验、思维体验和审美体验中的一些基本因素与特色。

2.活动体验的形式是活动,活动的选择影响到体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活动作为古老的策略被赋予了新颖、独特的内涵。它主要包括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侧重于“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从本质上来看,语文学习是一种活动,学习中的体验也是一种特殊的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活动体验中的活动,强调“实践”、“探究”、“经历”。无论是态度的形成还是能力的提高,都必须依靠个体的实践与行为,通过活动中各种心理成分与外部环境的反复相互作用及由此产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才可能实现。像《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到底采用情景剧的方式,还是采用文学思维训练的方式进行,可能会见仁见智。但它的选用却关系到鉴赏体验的深度和深刻性,前者也许会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很难同时受到文学鉴赏和思维训练的双重功效。活动方式的选取与采用的高下之分,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的大小不同就显现出来。

3.活动是平台,体验是目的;活动是形式,体验是内容;两者是融合一体的。但在现实中活动与体验却往往不能做到水乳相融,尤其是活动丰富了,谱儿摆得太足了,它就往往经不起推敲与反思: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吗?体验到了怎样的生命厚度?心灵与思想碰撞吗?活动有助于主体精神的重构吗?建构人文精神世界的同时建构知性世界的能力与可能性程度?有些看似热闹的、纷繁的“活动”,经过理性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不少活动就成了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摆设,体验有时表面化浅层化了。学习《我与地坛》的过程中,对作者感情的体味如果仅仅停留在利用朗读开展活动的层面上,学生总会感觉隔了一层薄纱,体验不到入骨的情感与对生命的沉重思考,而创设情境引导倾诉则显然是更为有效的活动,因为它能够植入心灵震撼生命。同样,没有活动与过程的体验,往往表现为短暂、平面和无序状态,其效果必定是低效、无效甚而负效的。如何在活动与体验之间找到连接点,将这一教学策略落到了实处,使活动体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我们需要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薛海兵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贝尔曼史铁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最后一片藤叶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