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主体教育思想

2006-03-10 02:22赵延亮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6年1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教学活动主体

赵延亮

一、主体教育理论是革新大学英语教学观念的理论基础

人类进入21世纪,新经济的加速发展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中国的外语教育更不例外。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于1996年6月曾在外语教学座谈会上指出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指出应当重视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是否具有创造精神以及是否具备运用外语与外界进行交际能力成为考察外语教学的重要指标。传统的师生关系和角色也在发生着及时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输出知识的机器,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成为了学生的引导者,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的促进者。学生已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者,而成为了主动、积极、自觉的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和实践者。

然而,综观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英语课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或不自然地采用旧方法组织教学。一些高校领导以每节课能否教给学生一些新知识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人们重视语言形式教育更甚于语言的实际使用。一场全国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任何教育观念的形成,必须寻求一定的理论基础。

主体教育理论强调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注重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者,学生是自我发展的自主参与者,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指导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二、主体教育思想揭示了人的自我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主体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对人的本质的分析,对人的社会历史性与自觉能动性的强调,以及预言并描述的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人的发展涵义的基本视角。马克思主义认为,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之所以成为人,其主要根据就在于人自己的对象化、具体化活动。只有在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活动中,人才能够确证自己、表现自己、改造自己,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马克思在确立人的现实客观性的基础上,也突出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性。他认为人的活动并不满足于对现存的外部世界给予的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进行简单的再复制,而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主体参与思想。

2.心理学理论中的主体教育思想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过程中主动构建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自己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中揭示出,认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他认为掌握新知识是一种智慧活动,而每一种智慧活动都包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他的认知心理学强调了思维的创造力在学习中的作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他的“发现法”认为,教学既非教师讲,又非学生听,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发现语言规则和原理,从而积极、主动、有效地获得知识。在他的《课程论》、《教学论》等著作中,指出掌握基本结构能使学生长期保存所学知识,有助于知识迁移。“发现法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3.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中的主体教育思想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以他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奠定了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他指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系统,教师应教会学生去自己发现并掌握语言规则,应当培养学生使其具有创造性活用规则。

杜威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从他以后,在这方面有重要研究的教育家有布鲁纳、布鲁姆、罗杰斯、斯瓦布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等人。布鲁纳的“发现法”认为,教学既非教师讲,又非学生听,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目的的过程。罗杰斯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之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为了实现“全部渲染”,他提倡“自我主导型”教学。布鲁姆的“掌握学习”认为要使“人人都能学习”,学生就必须人人参与教学。斯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是这样一种过程:在儿童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主体参与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主体参与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他们投身教育实践,使其“精神丰富”、“道德纯洁”、“体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丰富”,“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三、主体教育思想帮助确立了现代外语教学法研究的基本原则

1.活动第一原则

活动是教学策略研究的基本起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认为,活动是认识发生的前提。学生自我发展和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是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双重建构的过程。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发展。活动不会自动地产生,正是人的主体参与使活动成为活动,成为展示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活动强调学生参与的亲自性、卷入性,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教学活动的一种态度与方式。

从外语教学的直接目的而言,课堂组织是为了教学活动的完成,而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则是为了语言技能的发展。从外语教学的过程的角度来看,师生参与的过程就是活动的过程,参与结束,教学活动就结束。任何一个学生的游离,都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教学对游离者而言会失去任何意义。从结果来看,教学活动实现了学生的发展。

2.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传统的教学法以教师讲授语言知识为主,很少去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接受能力。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与转化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才能实现。因而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学习兴趣、信心、态度、毅力等,发展学生的智力,教会学生掌握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研究“学”的基础上再研究“教”的问题,使教和学科学地有机结合,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语言教学的走向,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3.自由与民主原则

学生的活动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主动参与是一种自由的状态,被动参与却是一种非自由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教学中的自由表现是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没有自由的学生,在教学中就谈不上积极发展。自由意味着权利与责任。学生作为教学中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们应该有自己自主参与教学的权利。同时,学生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没有责任,主体参与就失去了效果,学生在教学中的责任就是他们必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主体参与的目的就是对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马克思从人的活动出发理解人的自由,突出强调了作为人的生命体现的劳动的自由,这种“真正自由的劳动”,不应是“外在的强制劳动”和“令人厌恶的事情”。

民主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保证,主体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客观上不对等,但主观上平等民主的关系。客观上的不对等指学识的不对等,但教师必须从“人——人”关系上理解师生关系,也就是说在主观上教师要视学生为与自己地位平等的社会成员,要视他们为真正的主体。实施民主性教学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教育场,在这种场中师生会产生许多正向的互动作用。只有在外语教学中发扬民主,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才能从“应该的范畴”转向“存在的范畴”。

4.尊重学生情感和需要原则

教学活动既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创造一种教学内容与主体心灵产生情感联络的条件,例如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更形象,以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情趣和品味与之交流,并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达到情感的激动、情趣的激化和品味的升华。

尼科洛夫在《人的活动结构》中指出“作为生物的基本属性,需要同时既是规范,又是自我活化和自我调节的机制。机体通过这种机制,使自己发挥功能的过程‘服从这种规范。”有效外语教学的内部机制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和需要层次得到不断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是在发展的需要的驱动下对教学活动的一种现时性倾向的状态。学生在教学中的需要不仅存在于需要的不满足之中,也存在于需要的满足之中。当学生总是在教学中受挫,没有成功的体验,其求知与发展的需要之门就要“关闭”。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教学活动主体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