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古典诗歌,都追求简约含蓄之美,多用婉曲比兴之词加以描绘,其题旨与情感深深藏于“言外之意”,使诗具有朦胧性、多义性,也是诗耐人寻味的一个原因。作为鉴赏者如果只读懂诗歌说出来的小部分,那只是过其门而未入,如果同时读懂了诗歌中未说出的大部分———“言外之意”,那才算走进了诗歌的艺术殿堂。而要读懂未说出的 部分,必须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一 、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填补诗中的艺术空白
一位外国评论家说过:“诗人的诗绪有如儿童,因为他们的思维都淡化了逻辑性,而是一种跳跃性。”正是由于诗人在创作时的这种思维和感情的跳跃性,使诗歌的语言和叙述出现突然中断而后产生巨大的空白。这些空白当然不是真空白,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空灵里的无限境界,也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对于这些空白正需要我们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填充,从而充分地挖掘出诗作的光彩,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如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里的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初看来,这两个无什么关联的形象很难放在一起,细一联想才知道远征的丈夫早已命丧战场,可怜的妻子还在家中做着团聚的美梦呢?由“河边骨”到“梦里人”这两个画面的突兀翻转确实震人心魄,给读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宗白华先生说:“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的两元,”只有运用深入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空灵”的空间,才能更好地挖掘和体味出诗词充实的一面,填补它的艺术空白。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品出诗中的细节
古诗虽篇幅短小,却意蕴丰富,古人用“滋味”说诗,强调诗要“ 吟诵涵咏”就是针对诗精致细微这一点而言的。看似寻常的细节内容正是优秀作家的不寻常之处,所谓“屑中有无限烟波”。要对细节进行充分细致的理解,就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细细品味。晚唐诗人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青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描写一个宫女的孤苦生活,通篇没有一句抒情的话语,只有景物和动作的细微描写,但仔细一想:银烛秋光显示出几分黯淡和幽冷,小扇暗示出被遗弃的命运,“扑流萤”写出宫女的无聊与孤独。“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牵牛织女的故事一定又使她想起自己凄苦的身世。这样一想,诗中的人和事都有了具体的典型环境,原本平淡的细节有了隽永的意味,宫女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凸显出来,令人叹惋再三。
三、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体悟诗歌的意境
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是作品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我国古典诗歌大多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如果离开了联想和想象,诗歌语言也只能是文字符号,谈不上鉴赏了,又如何体悟意境呢?因此要借助审美想象,从而推究诗歌语言的深层含义。如苏轼的《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一词,可以不急着探讨主题,而试着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展开想象的翅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能展开想象,思维也就变得激动活跃起来,胸中自有形象产生。一幅“赤壁英雄图”,就成了审美想象的产物。然后结合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以此联想开去,也就能理解作者慨叹的“人生如梦”的消极失意情绪了。可以说有了审美想象,文学作品的精妙语言就会变成鲜明的画面,然后化景物为情思,化虚为实,虚实相生,扩大空间,丰富审美想象,就会有悠远的意境,产生无穷的意味。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即运用联想和想象将作品中的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去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品出其中细节,体悟诗的意境。这样诗旨诗意自现,诗趣诗味更浓,我们就能飞翔在广阔的艺术空间中,从而弥补诗的非逻辑性造成的思维混乱。因此联想和想象是打开通往诗歌之美的钥匙。记住,鉴赏古诗时别忘了带着联想和想象上路!
(傅润祥,江西省新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