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水城 古韵悠悠

2005-12-28 08:45涂万作
理论与当代 2005年10期
关键词:古韵水城西门

涂万作

福泉的古城垣,因为有小西门水城,便多了几分神韵,几分灵气,一如这座古城因为张三丰而仙风道骨,竹石清幽……

小西门水城,聚福泉古城垣的精华于一隅,将军事、文化、地质及建筑学上的奇迹作了长达600余年的演绎,让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我曾多次走进水城,这座古老的建筑,总是慷慨地给了我不同的美丽的享受,以至我不得不因为她而激动、而陶醉、而心旷神怡!

记得第一次到水城,我竟被眼前的景致惊呆了!那是一个怎样的去处:雄伟的城墙,低矮的农舍,葱茏的树木,清澈的河水,城门、拱桥、石碾、古井,以及百步桥上的稚子,蹒跚而行的鸭群……分明是一幅风情浓郁的水墨画。如果不是当地文物部门工作人员的介绍,很难相信,这座水城竟是在刀光剑影中,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才变得如此婀娜多姿的。

不妨让我们翻开历史,去追寻福泉古城那悠悠的风雨岁月吧——

大约是在公元一千三百八十一年(明洪武十四年),一个被称为“平越”的卫城,卸下了“从殷周的梁州、荆州到秦汉的且兰国;从隋唐五代置宾化县、经宋代为黎峨里寨、至元置长官司”这段冗长的历史,以“累土为之”的方式,在黔中诞生了!当时的平越卫指挥李福,考虑到防卫的需要,便在此后20年,将土城逐步改建为石城,这便是最早的福泉古城垣了。其规模为:周长4700米,高7米,厚3米;有城门4座,分东西南北互为呼应。并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建3座月城,4座城楼,设警铺45处,城垣的日臻完善,使得城内居民安然地度过了近50个春秋。

然而,历史从来是不甘寂寞的。到了明正统末年,平越卫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于民族矛盾激化,苗民起义军围攻卫城,因城池坚固,久攻不破,苗民起义军便筑堤于城外,截断水源。这一战术措施,使得卫城军民饮水枯竭、人马渴死,城池不攻自破,伤亡之惨重,可想而知……

当历史进入到公元一千四百六十五年(明成化元年),平越卫新任指挥张能,吸取历史教训,在西城门外,凿堰开渠,引水入城,专门建水城一座,新开城门与之连接,人道“小西门”,水城自然就是小西门水城了。但是,此时小西门水城,仍未能经受住实战的考验。因为在此之后的历次战斗中,外患之军仍采用堵塞引水渠道进口,使水源断流,水城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直到公元一千六百零三年(明万历31年),贵州总兵安大朝、平越指挥奚国栓、平越知府杨可陶,联手打造水城的防御能力,他们先是在外城增筑城墙183米,紧接着招募能工巧匠,集思广益,精确设计,最终决定在拦截河流段的外围城墙上、下两端的进、入口处,各建一座三孔石拱桥,于桥孔内分别安装可以升降的铁栏闸门,让一段河流控制在水城之内。这样,既可随时切断水上通道,以防外患由水道袭城;又能确保城内军民用水之需。这一建构上的神来之笔,使得水城的军事作用在此之后的保卫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时光女神长袖一舞,便是几个世纪后的今天了。再看小西门水城,依山伏水,如蛇舞龙翔,其形蜿蜒、其势磅礴!那“里三层外三层,石墙围水小西门”的独特景致,美不胜收,让人留连忘返。几番畅游此地,触景生情,故借题发挥,拙吟一首:古韵悠悠树层层,小桥流水城外城;昔时烽火硝烟处,多少翩翩漫游人!

(作者单位:贵阳日报社)

责任编辑:郭渐翔

猜你喜欢
古韵水城西门
雪落西门
黄昏
泰州古韵
学诗3
退休岁月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古韵”与“语用”共舞
北方须慎重建“水城”
水城县委离退局组织全县离休干部健康体检
西门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