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转变攸关改革成败
杨启先在9月1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真正成熟,突出反映在几个最重要的改革方面,发展都很不平衡。如在市场领域,商品市场的改革发展较快,要素市场的改革明显滞后;在企业领域,非公有制企业的体制、机制基本上已经能够同市场经济相适应,但国有企业的机制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宏观调控领域,调控手段大多已经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到以经济手段(包括财税和金融)为主,但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政府机构精简与职能调整)至今仍远未到位;在分配领域,初次分配即如何做到效率优先的改革,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但一整套合理的再分配制度的改革,即如何兼顾效率公平,至今远未建立与形成。在上述几个方面改革的领域中,最突出和影响最大的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明显滞后。由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机构精简、职能转换长期不到位,政府必然就会继续对市场干预太多,要素市场就很难发展起来。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必然就会继续保持一种政企不分的关系,把国有企业管理过死,其经营机制就很难实现真正的转换。对分配制度的改革,必然就会过度重视行政性的管理,而忽视属于社会服务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甚至还必然会以种种理由和手段,尽可能维护本部门及其系统的原有权利,使一些即将出台和可能出台的改革措施发生不应有的扭曲与变形,导致改革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主要在于:一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种种权力和利益的深刻调整。二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在许多方面都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转变观念,重新界定政府的定位,将过去主要是搞好行政管理转移到强化公共服务上来;将政府的经济职能从过去主要是分投资、分物资、批指标、定项目,转移到搞好规划、协调、服务与监管上来。
公开不是秘密的“秘密”
梁发芾在9月15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从本月8日起,我国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员总数及相关资料,不再作为国家秘密事项。这条消息让人振奋。但是,我们还有太多本来属于公众的信息,却被以国家秘密的方式封锁保护,如政府的预算草案和法案至今还是秘密。公共预算的本质是公开透明,如果预算案都是秘密的,监督从何谈起?大量公共信息被设定为国家秘密予以封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事涉广大公众利益,而且又无关国家公共安全,又不是商业秘密,都应该无条件地向人们公开。公众对于属于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信息具有知情权,这是公众的政治权利。信息封锁、信息分割,带来的是整个社会高昂的信息成本,它将给人们的决策和交易造成困难。涉及公众的信息需要向公众公开,让人们知情,给人们方便,减少人们的信息成本,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体现和要求。
政策权威不能靠个性官员捍卫
郭之纯在9月13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继审计署署长李金华、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之后,又一名部级干部因其个性和勇气赢得掌声一片——由于直陈高校学费超出百姓承受力,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近日成为焦点人物。对中国的百姓来说,出现这样的个性官员,的确有理由感动。这不仅是由于他们触及了一些较为严重且普遍的社会问题,给人们带来了解决问题的希望,还在于他们的鲜明个性,给了人们可触摸的质感,增进了百姓和高层之间的谅解和信任。而且,通过“个性部长”们的努力,一些地方的“不作为”顽症能够得以披露并最终有所改善,可谓是对政治文明建设的一种促进。然而,在对“个性官员”赞扬的同时,对其背后隐含的问题更应予以深刻的、制度性的思考。越是重大的问题,就越是要保证有制度化的解决途径,不能寄希望于“偶然”。
农民消费水平落后整十年
据9月7日的《齐鲁晚报》报道: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日前表示,城乡消费差距令人震惊。“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2004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6107人,有4977万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处于较为困难状态。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差距仍持续扩大。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左右,9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2003年主要针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粮、棉、油、肉等各项财政性补贴支出,就超
“受贿扶贫”现象之忧思
郭松民在2005年第16期的《半月谈》上撰文指出: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余斌的“受贿扶贫”事件,在纷扰了多天之后,终于有检察官出面澄清真相:所谓用受贿款扶贫,不过是余斌在受了“高人”点拨之后,为了减轻罪名而抓到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已。在检察官出面澄清之前,某网站对此进行的专项调查表明,有66.04%的人认为余斌“不构成受贿罪”。也就是说,大部分人认为“受贿扶贫”是可以接受的,即便这在形式上违反了法律。其原因是余斌为自己塑造的“受贿扶贫”的形象,暗合了底层民众对劫富济贫的“侠义”的期待和想像。这让人感到担忧,许多人对余斌的同情,其实是有着现实的经验做基础的。2004年湖南省审计机关查出的违规金额高达832亿元,损失浪费金额50737元,湖南郴州贪官李树彪一人就贪污挪用上亿元公款。而与此同时,湖南城乡还有数百万的贫困人口。这种巨大的反差,必然会让人感到正义受到了践踏。由此,百姓对余斌这样“受贿不忘扶贫”的人物寄予同情,也就不足为奇了。“余斌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历史上,每当“侠”威风出场的时候,往往都是纲纪不存、道义泯灭的时候,“侠”其实是对体制的一种超越和替代,并不值得提倡。因此,如何改善我们的体制,确保正义能够在体制内通过合法的途径以较低的成本得到实现,确保陷于危难和贫困中的民众能够迅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让“侠”完全丧失存在的必要和空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谁在阻止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郭高中在2005年第35期的《瞭望东方周刊》上撰文指出:天津生产的“夏利”车,在中国首都面临被“驱逐”的局面,因为它的排气量小,而且“档次”不高。夏利被淘汰后留下的位置,使上“档次”的“现代”车成为北京宽阔马路上的新贵。包头市公安局规定,车的长度在3.5米以下、排气量在1.0以下的车,8月1日后不允许在几条主要干道上通行。节约,这个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普遍共识,最近在中国上升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目前,全国依然有22个省市区的84个城市,以有损城市形象、造成交通
拥堵等理由对小排量汽车进行限制。在中国,汽车购置税税率对大排量或小排量车“一视同仁”,国家政策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政府打自己的算盘。以保护本地汽车工业、带动本地GDP的上涨等经济利益驱动,或许才是一些地方政府限制小排量车,纵容豪华车消费的真正原因。唐女士是北京一家私营高科技公司的副总经理。她的坐骑是一辆广州本田,排气量3.0。她说,做生意时,客户很注意看你开的什么车,如果是好车,马上态度就不一样,这象征着公司的实力。这样的想法,在中国几乎每一个企业主那里都有。脸面和关系仍然是中国商场上的黄金定律。常驻北京的香港某公司王先生极为不解:喜欢开大排气量轿车的人希望借此显示身份,这种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已经被文明社会唾弃。在内地工作,要把将近一半的时间用于协调各种关系,这是多大的浪费啊。另外,在推行节约的后面,则是中国社会出现的“挥霍主义”。6月,在号称亚洲举办的首次顶级奢侈品展览——“上海国际品位生活展”上,从私人飞机、豪华游艇到钻石珠宝、时装名表、贵族百货,应有尽有。据估计,2000多位精英人士应邀参观。拥有全球最昂贵汽车品牌之一的宾利公司自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创造三项纪录:总销售量亚太地区第一;销售增幅全球第一;价值1188万元的宾利728型销售量全球第一。中国似乎正在成为全球新兴的消费主义国家。目前,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价值约为20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额的30%。对名牌趋之若骛的不仅限于富豪,一些大城市中的青年人消费欲望也在日益膨胀。再有,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政绩工程和决策失误。安徽前副省长、贪官王怀忠耗资3.2亿元建的阜阳机场,如今成了杂草丛生、鸟兽出没的天堂。四川绵阳机场在2001年竣工通航,当年就亏损3800多万元。据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期间,中国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损失大约在4000亿到5000亿元。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政绩工程和腐败给社会造成的浪费和伤害是最大的,其根源在于公共财政约束机制和对官员约束体制的不健全。
农民工贡献大收益小
据9月1日的《新京报》报道:近日,中国社科院人口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拿出了一份调研报告,用翔实的考证数据描绘了农民工这个群体的总貌。报告说,改革开放20多年,劳动力流动对GDP贡献率达21%,农民工已占第二产业的57.6%,商业和餐饮业的52.6%,加工制造业的68.2%,建筑业的79.8%——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农民工,超过一半的饭店要停业,近七成的工厂要关门,近八成的大楼建不起来!可是,农民工的收益呢?如果城市劳动者和农民工之间工资相差1000元,那么其中有390元竟是因为歧视造成的。在有些地方,农民工还被当成“不安定因素”的代名词。“欠薪”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专家指出,“如果禁止劳动力转移的话,最迟到2009年,全国城市就会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如果农民工的权利能得到基本保障,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农民大国,不可能出现民工荒。报告说,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不是靠强制力,而要靠政策的引导和利益的诱导。如果农民工近四成的工资因为歧视被别人拿去,如果他们进城要跨越越来越高的门槛,如果他们的孩子难以受到基本的义务教育……城市的“民工荒”将会不可避免。
民意热点聚焦什么
唐勇林在9月12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在今年国内新闻报道中,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关乎人们生计的报道,越来越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医疗改革”的话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起公众的热议。从6月份开始,几乎每隔几天,就有一条关于“医疗”或者“医疗改革”的新闻出现在各大新闻网站的显著位置,而每条新闻的后面,都有读者成百乃至数千的跟帖留言。公众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全没有因其频繁出现而产生“阅读疲劳”。这只能说明,对于“医疗改革”,公众实在有太多太多的话要倾诉。我国已进入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也日益显现。新闻报道中吸引人们目光的,已不仅仅是重大的突发性事件,诸如教育、医疗、就业等关乎人们生计的报道,也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
把社会公正放在突出位置
吴忠民在2005年第35期的《新民周刊》上撰文指出:当我们引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名言时,不能忘记邓小平在其南方谈话中所说的另一个与之相辅相成的、极为重要的战略构想,否则就会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邓小平极为重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他指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国家已将构建和谐社会列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目标。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社会公正。既然社会公正如此之重要,那么显而易见的是,应当将社会公正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而不应当仅仅是放到一个被“兼顾”的位置。从国家财力的角度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实力。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低水准、广覆盖、有实效。初步估计,每年国家大约需要支出2700亿元左右的资金。这个数字没有超出国家的财政能力。可以考虑用5年的时间完成建立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任务。
飓风带来防灾警示
陈勇在9月5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飓风“卡特里娜”灾难的后果还未完全显现,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已在反思:“卡特里娜”之后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侥幸心理使疏散迟缓飓风来临时官方和市民都存在侥幸心理,是导致人员伤亡惨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奥尔良三面环水,其安全依赖环绕城市约560公里的防浪堤。早在两年前,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专家委员会就建立了新奥尔良附近洪水数学模型,并估计防浪堤难以抵挡三级以上飓风引发的海浪。但官方并未听取这一意见,反而削减了在建的防浪堤预算。市民们也将信将疑。据今年年初调查,只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愿意在三级以上飓风警报时疏散。因此,在8月29日“卡特里娜”登陆时,大部分市民依旧抱着侥幸心理躲在家中而不是及时疏散。城市发展缺乏防灾规划新奥尔良在城市建设中破坏了大片海边滩涂,使城市在海潮和洪水面前缺乏必要的缓冲;为促进旅游业和商业,该市还把繁华商业区设在海边,并建设海边休闲观光区和住宅区。缺乏环保意识种下祸根新奥尔良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缺乏环保意识,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新奥尔良市周围原有大量自然湿地,这些湿地好比海绵,能大量吸收降水,减少洪水侵袭的强度,保护城市,但新奥尔良在城市建设中排干了大部分湿地。此外,当地石化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靠近港口的海边设立了大量炼油厂、原油仓库、化学品加工厂和仓库。“卡特里娜”袭来时。这些工厂和仓库大部分都被风暴潮淹没,使袭向城市的洪水变
成了污水和毒水,更加重了对人们的危害。
洪昭光:英年早逝谁之过
杨步月在9月1日的《新华每日电讯》上撰文指出:今年以来,不断有年龄在35岁一60岁之间的大学教授、商界精英、演艺明星猝然辞逝,似乎“英年早逝”正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病。对此,洪昭光表示,人的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一样是自然规律,但死的方式却不同:一种是自然凋亡,另一种是病理死亡。自然凋亡即程序死亡,正如冬日的树木落叶,对人而言就是无病无痛,无疾而终,像106岁的宋美龄一样,睡一觉走了。病理死亡即提前死亡,犹如树木历经风雨摧残和病虫损害,过早枯萎。对人来说,就是肉体痛苦,精神折磨,身心煎熬,人财两空。目前,绝大多数人是病理死亡,是因为他们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英年早逝谁之过?洪昭光认为,个人对健康和生命的漠视是主要原因。中年人最大的特点是爱名爱利爱攀比,最大的缺点是不懂得爱自己和爱家人。过去说“健康是自己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健康是属于你和爱你的人的”。一个人的去世至少要对10位最亲近的人造成直接伤害,对几十位亲朋好友造成间接伤害,还有无法估量的事业损失。因此,关注健康、储蓄健康、投资健康最重要。健康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当多大官也换不来,出多大名也留不下的“革命的本钱”。其次,社会因素不容忽视。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转型时期,人们思想浮躁,心情烦躁,工作急躁,整个社会处于阴虚阳亢状态,反映到人的生物体内,必然导致神经和脏器功能失调,引发一系列生活方式疾病。洪昭光说,中年压力,各有不同。有因重任在肩,出于高度责任心的;有因学术研究,出于执着事业心的;有因利益驱动,出于利欲熏心的;还有纯粹因无知死于无心的。无论如何,结局都是一样:失去了健康,错错错!失去了生命,痛痛痛!
呼唤低成本法治
薛凯在2005年第17期的《半月谈》上撰文指出:当前,“打官司难”已经和“就医难”、“上学难”一起,成为广大农民最为担忧的三大难之一。农民打不起官司、难打赢官司、赢了官司难执行的问题相当突出,这不仅影响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更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分化和不公。农民的境遇,其实只是整个社会弱势群体“打官司难”的一个缩影。而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首道门槛,就是过高的打官司成本。《中国农民工维权成本调查报告》显示,为了索要不足1000元的工资,完成所有程序,农民工维权需要直接支付至少920元的各种花费,花费时间至少11天—21天,折合误工损失550元—1050元。诉讼成本远大于诉讼标的。不仅农民的法律权利无形中被剥夺,而且司法作为社会公正最后底线的功能也失去效用,这对法律权威的损害和对社会稳定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司法公正对农民而言,应是一种低成本、易接近的公正,而不应成为某种昂贵和高不可攀的“奢侈品”。经费不足,是司法机关面临的普遍问题。如果法院必须要挣钱养活自己,或者仰地方政府鼻息才能生存,司法公正就很难实现。当前诉讼费用偏高,甚至要当事人出钱去执行判决,实质上是当事人在替法院分担费用,这不仅加重了农民负担,也与法治精神相去甚远。
香港廉政公署官员谈反贪
海舢在9月12日的《新民晚报》上撰文介绍:香港目前是世界公认的最廉洁的地区之一。47岁的香港廉政公署廉政专员黄鸿超说,31年前廉署还没有成立的时候,香港贪污腐败很普遍,消防员去救火要收红包,市民上医院看病也要给红包。今天的香港,已经看不到直接的贪污受贿现象,比较成功地控制了政府部门的贪污问题。廉政公署之所以能够屡屡扳倒高官,使腐败分子闻风丧胆,主要靠的就是其不容置疑的权威。廉政公署的英文直译过来是“独立反贪污委员会”,其中“Independent独立”显得相当重要,其权威正来自其独立。黄鸿超说,我当公务员25年了,从来没有碰到过想贿赂我的情况。按照香港法律,贪污与贿赂是同义词,贿赂罪即贪污罪,行贿与受贿均属犯法,同样必须惩治。每一位香港公务员,在处理每一件事时都会首先考虑这样做合不合法,这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法律规章、部门纪律对公务员的要求很严格。香港公务员过年过节收朋友的礼物价值不能超过400港币,公务员与朋友之间还不能有公务往来;如要向亲友之外的人借钱,数额不得超过1000港币,还要求在14天内还清。在香港,贪污没有金钱限额,非法获得5元与50077元都是贪污,尽管法庭在审判时会有不同的量刑,但决不会因贪污数额少而免受检控。2002年,香港只有25名公务员因贪污舞弊而被定罪;2004年更少,案例跌至16个。
德国司机行车有德
郑汉根在9月10日的《新京报》上撰文介绍:德国是汽车王国,8200万人口就有5000万辆汽车。虽然车很多,但路上秩序井然。究其原因,除交通设施合理外,最重要的是德国人的交通文明意识很强。德国的高速公路,很多路段都不限速,车速飞快,却很少发生追尾。因为如果前面突然出现塞车,大部分司机在放慢速度的同时,会立刻打开警示灯,告诉后面的车需要减速。在城市中,德国司机的礼让随处可见,很少有司机强行猛拐。在塞车时,也极少有司机会左拐右拐“见缝插针”,总是安静地等待着车流重新启动。跟国内街道上喇叭声此起彼伏的情形相比,德国的道路上要安静得多。偶尔响起喇叭声,只是在可能发生危险的时候提出警告。如果前面有新手迟疑或熄火了,后面的司机一般都会放慢速度或者停下来,耐心等待。在德国,对人的尊重体现在道路交通的每一处,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车”为本。前面有行人的时候,司机决不会按喇叭示意行人让开,而会慢慢在后面开着,一直等待行人觉察到后面有车过来而自行闪开。斑马线是行人绝对的安全线。有时候,行人即使离斑马线还有一点距离,车子也会停下来,等行人穿过斑马线。
法国独特的“星期三现象”
杨关庆在9月12日的《文汇报》上撰文指出:每周三下午,法国的小学和初中不上课。学校里的小课堂关闭了,社会大课堂却对青少年敞开大门。你到体育场走一走,小足球队员、小篮球队员在飞奔疾跑;你到博物馆看一看,那里简直成了学生专场,一群一群的小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艺术殿堂,在教师和博物馆讲解员引导下,睁大眼睛去发现真善美的世界……这个独特的“星期三现象”可谓是法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缩影。为提高学生的历史和艺术素养,法国所有的国立博物馆免费为教师及18岁以下的年轻人开放,为他们组织专场讲解。卢浮宫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每年接待600;U参观者,其中一半是学生。巴黎的“科学与工业城”是欧洲最大的科普中心。“科学城”每年接待300万人,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40%。“科学城”还专门为12岁以下的儿童开设了4000平方米的“儿童馆”,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去观看、去触摸、去体验植物界、动物界、宇宙空间,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博物馆、科技馆热心于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不断提供新的活动方案,提供种种方便和优惠,将此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法国人认为,如果想使法国保持旺盛的创造性,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国家,就应该考虑人整体的、协调的发展。
美高等教育成功的秘诀
据9月16日的《参考消息》介绍: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世界上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的大学供职。全球大约30%的科学和工程类论文以及44%的最常被援引的论文出自美国的大学。与此同时,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几乎比其他任何国家都高。美国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钱是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值的两倍以上,此外还有历史原因,美国人历来热衷于高等教育。但是,美国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首先,美国没有指导其大学的总的规划。不把大学教师作为公务员对待。相反,大学有范围广泛的一系列资助者,从州政府到宗教团体,从自费的学生到慷慨的慈善家。在2004财政年度,私人捐助者共向大学捐赠了244亿美元。在大学,人人都参与竞争:从学生、教授到篮球队员。教授竞争联邦研究经费,学生竞争助学金或奖学金。这意味着成功的学校也不能安于现状。教育必须“实用并带来红利”。罗素曾对他在威斯康星大学遇到的俗务表示震惊:“任何一位农场主的萝卜出了问题,他们就派一位教授去做科学调查。”这种对“红利”的强调是美国学院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美国开创了将学术界与产业界联系起来的传统。美国的大学不只是象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