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头牛鹂是90多种已知的寄生鸟之一,之所以把它们叫做寄生鸟,是因为它们把自己的鸟蛋产在其他鸟类的鸟巢里,并且把哺养雏鸟的责任也推给了其他鸟类。不过,这些雏鸟长大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同类种群里的,当然也只能与同类交配。于是问题就产生了:既然是在其他鸟类的鸟窝里长大,牛鹂又怎么可能知道自己是牛鹂,又怎么可能飞回同类中去呢?科学家最近发现,寄生鸟很可能是利用某些“暗语”来认知自己的归属的。比如,出生仅六天、眼睛都还没睁开的牛鹂雏鸟,就已能区分成年牛鹂发出的声音和其他鸟类发出的类似的声音,部分原因是成年牛鹂会造访交给其他鸟类哺养的自己后代。在离开“养父母”家之前,牛鹂“爸妈”会教给“子女”一些只有同类才具有的行为。至于“暗语”,科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一些特殊的行为特征,并且从未接触过同类的雏寄生鸟也能辨识这些特征。不过,雏寄生鸟究竟是如何学会这些“暗语”的,现在仍然是一个谜。
科学家发现,牛鹂雏鸟一般在孵化14天后离开“养父母”家。再过半个月到一个月,它们便回到了同类中。在回归后的第一个冬季里,它们向成年同类学习求偶及其他技巧,这能让它们在春季里成功地交配。不过也有例外,如果牛鹂雏鸟是在金丝雀的鸟巢里度过生命中第一个春季的,那么等第二个春天到来时,它门就会把自己也看作是金丝雀。这时,它们不仅会向金丝雀求偶,而且也会唱金丝雀的歌。今天,牛鹂被认为是导致北美洲不少种类的鸣鸟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牛鹂喜欢在浅草地上寻找植物种子和昆虫,所以只要是有马、牛、野牛或锄草机的地方都有牛鹂。出于城市化等原因而砍伐森林,已导致至少200种其他鸟类遭牛鹂“寄生”。牛鹂的体型比其“寄生”的许多鸟类都大,所以牛鹂雏鸟常常会独霸“养父母”带回来的食物,“主人”家的“孩子”因此深受其害。但科学家提醒说,牛鹂成害的根本原因还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