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煌
金秋10月,共和国迎来了她56岁的华诞。
56年中,共和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在前进的路上一路高歌。
地处华东的安徽,也时时让人感觉到了发展脉搏的强劲。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了这种脉搏律动带来的变化。
日前,省统计局城调队对这些变化的数据进行了统计(自1981年至2004年),通过统计数字对比显示,不难我们发现,生活已经发生了惊天巨变——
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00到7000
198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4.56元,1984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9.11元,突破500元大关;1988元达到1074.7元,突破1000元;1999年为5064.6元,突破5000元大关;2004年突破7000元,达到7511.43元。23年间增长了16.7倍,年均增长13.3%,其中“六五”期间平均增长10.5%(从1981年到1985年),“七五”期间平均增长16.4%,“八五”期间平均增长22.8%,“九五”期间平均增长7%,“十五”前四年平均增长9.1%。
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市场产品的极大丰富,居民消费水平也大幅提高。2004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5711.09元,比1981年的391.92元增加5319.17元,增长13.6倍,年均增长12.4%,收支保持同步增长态势。
饮食结构不断改善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饮食结构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主食消费基本饱和的基础上,营养丰富的副食消费比重不断上升。198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食支出55.56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3.4%,而2004年,人均购买粮食支出仅占食品支出的15.3%,下降了8.1个百分点,人均年消费粮食84.9千克,较1981年减少63.3千克。在主食保证需要的同时,副食及其他食品消费支出大幅增加,占比重大幅上升。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牛羊肉3.4千克、家禽10.2千克、鲜蛋15.6千克、水产品11.3千克,分别比1981年增长3.3倍、2.2倍、2.2倍和53.2%。一些新型的速冻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休闲食品等备受消费者青睐,销售看好。而餐饮业的快速发展为居民外出就餐提供了方便,举家外出在宾馆饭店共度佳节成为一种时尚。2004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在外就餐消费366.2元,占食品支出的16.1%。
衣着消费追求时尚
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用于衣着消费支出为637.88元,较1981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1.8%,占消费支出的11.2%。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居民在着装方面的选择提供了便利,如今居民在着装方面讲究款式,追求时尚,注重品牌。随着市场服装面料、色彩、式样、档次、价格的多样化,使服装的挑选性大为增强,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使衣着消费成衣化。知名品牌、新颖款式且有特点,以及体育类服装已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平稳增长
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257.01元,比1981年增长6.6倍,年均增长9.2%,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5%,比1981年下降了4.1个百分点。其中大件耐用消费品渐趋饱和,已进入更新换代时期,新型商品开始逐步进入普通百姓家庭。到2004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95.7台,电风扇242.3台,电冰箱89.9台。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居民对空调器及各类小家电的需求开始升温,百户家庭拥有空调器69.8台,淋浴热水器59.9台,抽油烟机52.1台,电炊具94.5个,取暖器41.2台,微波炉34.1台,饮水机25.23台。洗碗机、消毒碗柜已逐步走进普通家庭。
居民保健意识增强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日益重视,各类医疗保健器材及医疗服务开始进入居民家庭。医疗制度的改革,职工个人承担医疗费用比例加大也是该项支出大幅增长的一个原因。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医疗保健支出395.74元,比1981年增长20.5倍,年均增长26.1%,居八大类消费支出增幅之首,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0.5%上升到6.9%,提高了6.4个百分点。自国家2000年调整医改政策以来,受居民个人承担医疗费用比重增加的影响,锻炼身体,增强自身免疫力的观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体育用品、健身器材如网球、跳绳、哑铃、拉力器、握力器、电动跑步机、踏步机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交通通讯日趋现代化
随着国家加大对城市交通和通讯建设的投资,各地区的交通通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交通通讯状况大为改善,为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新产品层出不穷;电话初装费的下调和电讯收费方式的调整、各类移动通讯公司广泛采用各种促销措施,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网上通讯加之从网上获得的各种信息越来越多,使得居民家庭用于交通通讯方面支出快速增长。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为564.92元,比1981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23.6%,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1%提高到9.9%,提高了8.8个百分点。2004年末,5.5%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助力车,95.9%安装了电话,85.9%拥有移动电话。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加入WTO后对进口汽车限制政策的逐步取消,一些经济实惠、舒适的汽车开始进入城市居民的家庭,尤其是高收入水平和各类经济管理人员的家中。
家用消费品趋向更高层次发展
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623.48元,比1981年增长20倍,年均增长14.2%,占消费性支出的10.9%,比1981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其特点一是教育消费支出快速增长。近年来,国有及集体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职工个人危机意识增强,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已成为现实需要;调整高等学校收费政策已使得居民家庭用于教育支出大幅增加,取消对现有大学生的分配使各类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就业面临更大压力,学习更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已是每个在校学生必须考虑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又使得家长不断强化对子女的各种培训。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城镇居民的教育支出。2004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为363.05元,比1981年增长45.3倍,占消费支出的6.4%,比1981年提高4.4个百分点。
二是文娱用耐用消费品支出平稳增长。以彩电为代表的主要耐用消费品在城镇居民家庭已基本饱和,目前主要处于更新换代状况,需求增幅减缓。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家电行业的快速发展,新产品如家用电脑、高级组合音响等开始进入百姓家庭。2004年末,每百户拥有彩电达到127.7台,影碟机55.9台,家用电脑19.3台,照相机34.5台,组合音响20.4台,中高档乐器7.8件。
居住消费成为热点
自1997起国家对城镇职工住房制度实行改革,取消实物分房以来,城市居民家庭自有房屋产权比例大幅上升。随着城镇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安居工程的实施,居民家庭购建房支出大幅增加,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04年末我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购建房支出达到480.73元,比1995年增长29倍,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4%,比1995年提高6.1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9.33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7.7平方米,增长66.5%。2004年末,90.2%的家庭拥有房屋产权,管道煤气和液化气用户比率达到71.6%。住房条件的改善带动了装潢支出以及小区物业管理费用支出的增加,国家对水、电、燃料等价格的调整也加大居民家庭此类支出,使得居民家庭居住类消费支出稳中趋增。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居住支出为534.06元,比1981年增长31倍,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4.3%提高到9.4%。
服务支出以成为家庭重要组成分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外出就餐人员增多;就业观念的改变使家务劳动社会化、市场化成为可能,家政服务、钟点市场服务方式的灵活多样,带动家庭服务支出明显增加;外出旅游、健身活动、参观游览等已成为时尚家庭的周末首选。同时,城镇社会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家庭服务项目支出提供了便利条件,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为1447.64元,较2003年增长19.7%,明显快于同期消费性支出的增幅,占消费性支出的25.4%,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