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考古学家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发现了一间古埃及法老时期的玻璃厂。这一发现证明古埃及人已经掌握了初级的玻璃制造技术,并且把这种在当时极其宝贵的材料——玻璃通过地中海运送到其他地方。这家古代玻璃厂是在皮拉梅塞斯城发现的,这里曾经是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的都城。科学家通过一些属于那个时期(公元前1250年前后)的古代器物,推想出当时的玻璃制作方法。首先,把压碎的石英石倒入一些旧酒罐内,同时在其中加入一些燃烧当地沼泽植物所产生的灰烬。这种灰烬中含有大量的碱,在玻璃形成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将这些混合物加热至产生粗玻璃。弄破酒罐,将里面的粗玻璃碾磨成粉末状并进行清洗。在加入诸如铜之类的染色剂之后,将粗玻璃粉倒入一个瓷罐再次加热,直至变成块状。这种玻璃块在化学构成和形状上与在一艘古代海底沉船中发现的某种物质完全相同。这艘船从土耳其出发遭遇海难。科学家最初认为这些玻璃块是从美索不达米亚用海船运往其他地方的,因为美索不达米亚一直被认为是玻璃制造术的起源地,但是古埃及玻璃厂的发现暗示,很有可能是玻璃块被运往美索不达米亚。(实习生杜薇)
海豚的文化传承
科学家最近发现,澳大利亚鲨鱼湾的野生海豚在海底觅食的时候,竟然会把自己那长长的、敏感的嘴巴套在海绵里(就像人类戴手套一样),以此避免海底的石头或其他东西划伤嘴巴。科学家同时发现,海豚能够把这种技巧遗传给自己的下一代。此前,除了人类之外,猩猩是已知能通过社交认知而学会使用工具的惟一的哺乳动物。现在,海豚成为已知惟一具有这种能力的海洋哺乳动物。为查明海豚怎样传递这种技巧,科学家分析了来自鲨鱼湾的185头宽吻海豚的线粒体DNA,这种遗传物质只能通过母体遗传给下一代。结果发现,其中会使用海绵的12头雌海豚,很可能都是一头生活在几代之前的雌海豚的后代。科学家由此推测,这头雌海豚很可能最先发明了使用海绵的技巧,并且传给了下一代,此后就代代相传。小海豚是优秀的模仿者,而且它们常常要和母亲在一起待4到5年,这就进一步暗示上述猜测可能是正确的。雄海豚不大需要用海绵来保护自己,这是因为它们把多数时间都花在了追逐生育力强的异性方面。
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火山灰可以通过增加微生物的数量而使全球气候变冷。
火山爆发时,除了浓烟和烟灰,还会喷发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这些气体随后以酸雨的形式落回到地面。在沼泽等潮湿地带,过量的硫化物导致一些食硫细菌的数量急剧增长,而这些细菌会抑制一些可以制造并释放甲烷(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的细菌的增长。科学家在苏格兰的一个沼泽中对甲烷进行测量,然后加入一定数量的硫磺,以此模拟火山喷发后的效应。三年之后,他们再次进行测量,结果发现甲烷的量减少了40%。
科学家指出,火山爆发释放的大量含二氧化硫的火山灰可能会比工业生产导致的酸雨有更强的令气候变冷效应。在此之前,还有研究显示,火山灰可以通过反射太阳光来降低气温。
(实习生杜薇)
火山灰能阻止气候变暖
一项针对猫儿基因的最新研究发现,猫儿缺乏感受糖滋味的有效味觉感受器(也称受体)。因此,对猫儿来说,生活可能不是那么甜蜜。
扔一根骨头或一颗糖给狗儿,两者它都会喜欢。人类也喜欢吃糖。这是因为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舌头上都有专门的味蕾感受器,能感受甜味,并向大脑发送一个愉悦的信号。这些感受器都含有T1R2和T1R3蛋白质,它们两两相接。当糖与这些受体接合时,会在细胞内引发一系列的活动,最终产生一种甜美的刺激。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就已观察到猫儿对糖不感兴趣的现象,但一直不能破解其中的原因。最新分析显示,猫儿的T1R2基因实际上是个假基因(即已经丧失功能的基因),缺乏247个DNA碱基对,也就是说,猫儿的这种蛋白质根本不能工作。科学家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一个物种的生存而言不具有重要意义的基因总是会累积更多的变异,人类的嗅觉基因就遭遇了这样的命运,这也就是人类的嗅觉比其他动物差得多的原因所在。因为猫儿是标准的食肉动物,所以味觉对它们来说根本不重要。
科学家指出,虽然猫儿有时候也会对高糖植物感兴趣,但它们感兴趣的不是植物中所含有的糖,而是植物的质地。此外,科学家也发现老虎和印度豹等家猫的近亲也有和家猫类似的基因缺陷。现在,科学家正调查家猫的远亲——土狼的T1R2基因是否具有同样的缺陷。
猫儿为什么不爱吃甜食
“卡西尼号”探测器在2004年拍摄的一系列照片显示,土星的最大卫星——泰坦上面可能有一个规模可观的大型湖泊。科学家发现,这个“大湖”大约长235千米,宽75千米,色调偏暗,呈肾脏形状,其地貌在“卡西尼号”拍摄的图像上非常引人注目。如果这果然是一个湖泊,它就只比安大略湖稍小一点。从照片上看,它好像具有被水冲刷出来的“湖岸”,其中心部分可能是液态甲烷,这一成分在泰坦的大气层中普遍存在。因为“大湖”位于泰坦的南极,所以这一地区上空的浓密云层可能会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湖水”——液态甲烷。
不过科学家还发现,这个“大湖”看起来并不反光。也就是说,它也可能不是湖泊,否则“湖水”就应该会反光。如果不是湖泊,又是什么呢?可能是一个已经干涸的湖泊所留下的沉积物,也可能是从泰坦的地壳沉积层中升上来的固态烃(碳氢化合物)。“卡西尼号”探测器将来还会经过泰坦多次,研究人员希望对泰坦作进一步的探索。届时,泰坦上面是否存在湖泊将真相大白。
泰坦星表面可能有“大湖”
“模范丈夫”、“模范父亲”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的?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一场沸沸扬扬的争论。一些科学家声称已经发现了指向答案的线索。
科学家对雄性草原鼠进行研究,将它们作为父亲的行为与它们具有控制功能的那部分DNA长度联系起来,结果发现具有较长DNA控制段的雄性草原鼠会偏向于选择“一夫一妻”式的单配生活,并且会成为花大量时间陪伴其幼鼠的疼爱孩子的好父亲;相反,控制段较短的雄性草原鼠则更容易“花心”,会去挑逗其他的雌性鼠,并且不会花很多时间呆在家里。
有趣的是,相同的控制段在人类的基因中至少有1 7种不同的长度变化。这种控制段基因能为一种称为“后叶加压素”的激素的受体编码,而后者正是许多生物控制其社会行为的一种生理激素。女性可能会对用这种基因测试来考察自己的结婚对象的方法感兴趣,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判断并不能完全依靠这种测试,因为后天的文化和教育在男性身上也会起很大作用。(实习生杜薇)
“惠更斯号”探测泰坦星生物
泰坦表面存在生物吗?或许我们很快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只要这些生物呼出的是甲烷。欧洲太空局发射的“惠更斯号”探测器已在2005年1月登陆泰坦,也许它在登陆过程中所记录的信息里就包含着微生物的“化学指纹”。
泰坦的大气中大约有5%是甲烷。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么多的甲烷可能是来自于产烷生物(即产生甲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呼吸氢(而非氧),以从泰坦上层大气中飘落下来的有机分子为食,其中包括乙炔、乙烷和一种被称为“梭林”的复杂的黏性有机物。在地球上,乙烷和梭林能供应产烷细菌所需的最低能量,而乙炔所能提供的能量则为乙烷或梭林的6倍以上。
科学家进一步推算出,假如泰坦表面不乏产烷生物,那么其表面附近的氢浓度就只有大气层中其余部分的千分之一。一旦探查到这一差异,就是泰坦上存在生物的有力证据,因为泰坦上没有任何已知的非生物过程能够如此强烈地影响其表面附近的氢浓度。
在探测器向着泰坦表面下降的过程中,“惠更斯号”上面所携带的仪器记录下泰坦大气层中各个高度的化学组成,不过要想透彻分析这些信息还需时日。
越多样就越来越多样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丰富多样的物种?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并认为答案不是惟一的。现在,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原因,就是多样性本身。
科学家研究了夏威夷群岛和加那利群岛(一组西班牙岛屿,位于非洲西北海岸的大西洋)上的昆虫及植物种类,其中一些物种分别只存在于其中一个岛上。研究人员发现,在那些物种越多的岛上,其独有物种所占全岛物种数的比例也越大。科学家相信,岛上的物种越多,对食物和栖息地的争夺就越激烈,物种之间你死我活的杀戮也更血腥,自然会逼迫某些物种加紧适应残酷的竞争环境,从而导致这些物种变得越来越多样。比如,在那些物种丰富的岛上,一种贪婪的掠食者——食虫虻都出现了只在各岛上独有的变种。不过,这些岛上最早是怎样开始拥有丰富物种的宁科学家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