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国土沦丧之痛 颂台胞抗争之魂

2005-04-29 02:21魏奕雄
台港文学选刊 2005年10期
关键词:日本文化

魏奕雄

今年八月,《台港文学选刊》隆重推出“昨天——纪念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六十周年作品专号”。十多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散文、诗歌,二十多幅抗战时期的宣传画和老照片,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凝重而深切地纪录民族之痛,叙写生民之哀,诉说时世之愤,向我们展示了台湾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日风云写就的伟大历史画卷。

如果说中国大陆自“七·七”事变以后的八年苦难,东北人民自“九·一八”以后的十四年沦陷,已经是饱受摧残凄楚不堪,那么台湾人民惨遭日寇铁蹄长达五十年的蹂躏,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八九四年,中国在日本发动的甲午海战中大败,清政府遂被迫于次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屈辱地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但是台湾人民“义不臣倭”,不愿做亡国奴的血性,激励他们揭竿而起,以彼伏此起的武装斗争抵抗日本接收台湾。台湾女作家简∷耐蚨嘧值谋ǜ嫖难А冻露——献给一八九五年抗日英魂》,用她的雄健笔调,全方位并生动可感地描绘出台湾各族民众以简陋的刀枪土炮同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奋战数年的恢宏场面,气势磅礴。“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那种飞蛾扑火,敢以肉身挡子弹的勇气,令天地动容,他们真正体现了垦民后裔宝爱土地、捍卫家国的台湾精神。”尸横遍野,血染大地,“当数不清的儿子、丈夫、父亲全躺在一块儿时,他们变成无名无姓的荒冢,变成无法超渡的冤魂”。那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义薄云天,气吞山河,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唏嘘不已。文中热情颂扬的吴汤兴、徐骧、吴彭年、姜绍祖、简大狮等抗日英雄,在烽火硝烟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民族亡魂,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永远光芒四射。

台湾光复,回归祖国,那是全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流血牺牲奋战出来的,也是台湾人民一代又一代赴汤蹈火前仆后继付出了六十五万人的生命换来的。台湾人民以死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屠杀和恐怖统治,是台湾永远与祖国骨肉相连的保证。他们的英勇反抗,有祖国各族人民做坚强后盾。福建作家钟兆云的《海峡西岸的呐喊》,记载了厦门人民无所畏惧地支持台湾同胞浴血抗争的种种行动,让人感受到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在历史巨树面前,远古先祖与后世子孙凭什么相互指认?凭的不就是这份亲情与骨性么?”

反抗不仅出自民族的义愤,实根源于残酷的统治。杨逵的小说《送报夫》描写了日据时代台湾人民如何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掠夺,一部殖民史,就是一部血腥史。日本殖民者以高压的手段、不公的待遇,强行征用台湾农民的土地,致使农民丧失赖以生存的田园,农村经济破产,农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只得外出寻工求生计。文中台湾青年赴东京讨生活亦受残酷剥削走投无路,但对比台湾农村的濒临灭绝,在东京仍抱一线生机,衬托出台湾遭受殖民统治的悲惨境况。小说描写“我”在东京愈艰难,就愈反映出台湾的惨状。而“我”已遵母亲遗嘱为了生存的希望坚持留在东京,但最终接受革命思想,毅然返回家乡去反抗。小说由此道出了殖民与被殖民,压迫与反抗的深沉的历史纠结。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的“台湾光复日”,不仅仅是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中国人民的骨岳血渊换取的,也还有无形力量的巨大作用,那就是台湾绝大多数民众固守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坚不可摧的意志。当日本帝国主义用残酷的军事打击镇压了台胞的武装反抗后,为了巩固殖民统治,强制推行“皇民化”教育,强迫台湾民众学日文、改日本名字、穿和服,并强行灌输“归顺”思想,倡导日本人的生活习俗。这期专号中,台湾作家吴浊流的短篇小说《先生妈》,刻画了一位台湾老大娘训斥当医生的儿子顺从“皇民化”的种种行为,临死前将儿子为她准备的和服寿衣剁得粉碎,令我们对这位坚持中华传统习俗的老大娘肃然起敬。台湾作家朱点人的短篇小说《秋信》,以不动声色的描述,赞颂一位老秀才不满“文武衣冠异昔时”,依然长衫马褂,拒绝加入日人组织的“协赞会”,抵制日本的殖民教育。在他的心目中,“台湾人与汉文有生死存亡的关系”。为了振兴汉文,他联合同志,创立诗社,提倡“击钵吟”。那是一付以中华传统文化作武器而竭力反对奴化教育的铮铮铁骨!台湾作家宋泽莱的短篇小说《糜城之丧》,描写光复后,一位有权有势的政客,欲将死去的曾经为日寇当走狗的父亲回葬故乡糜城而遭到乡亲族人坚决反对,从而引发矛盾斗争,表现出宗族内部对汉奸的不齿和截然两分的立场,尤其是众人争相对汉奸灵柩吐痰,高喊“糜城之耻,糜城之耻”的细节,赞扬了台湾底层民众鄙视痛恨汉奸的堂堂正正的民族精神,也折射出光复后肃清殖民主义影响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台湾诗人巫永福的诗作《遗忘语言的鸟》,用“遗忘了自己的精神习俗和伦理/遗忘了传统表达的语言/鸟,已不能唱歌了/什么也不能歌唱了/被太阳烧焦了舌尖”,抒发了对推行日本习俗和语言的强烈愤慨。(其中“太阳”象征日本国旗)在《雨中行》一诗中,台湾作者桓夫深情地吟诵:“母亲啊,我焦灼思家/思慕你温柔的手/拭去缠绕我的烦恼雨丝”,表达日据时期台湾同胞希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热切心愿。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记录。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自身思想精华的深厚积淀和高度成熟、极其稳定的精神特质,形成富于华夏特色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价值体系乃至言说符号与习俗方式,长期浸润着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灵而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不断吸收融合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明成果而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其独异而优良的精神特质,具有强大而永恒的生命力。台湾同胞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以中华文化启蒙同政治的和社会的斗争相结合,形成的“非武装抗日”运动,到一九四三年一批台籍知识分子在极为险恶的环境中,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义无反顾地开展批判“皇民文学”的反殖民文化斗争,再到一九四七年开始的“重建台湾新文学”,强调“台湾和台湾文学是中国和中国文学不可分的一部分”,都说明不管是日据时期还是光复之后,台湾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意识。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反抗日本殖民主义统治和促使台湾回归祖国,都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根同源同文是祖国统一牢不可破的基础,传统文化是联系海峡两岸人民的天然纽带。今天,一些台独分子搅起”去中国化”的浊流,也必将在生命力强盛劲健的中国文化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2005年8月25日

(作者曾供职于四川省乐山市社科联)

猜你喜欢
日本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日本元旦是新年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谁远谁近?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