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兴
范蠡是我国古代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和商业鼻祖,生活于距今25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之际。关于范蠡的籍贯,据史书记载是“楚国宛(今南阳)三户人”,“三户”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境内。在范蠡的一生中,有三件事成就了他的人生辉煌:一是辅佐越王勾践报仇雪耻,完成了灭吴兴越大业;二是及时功成身退,创造了经商治产致富兴家的商业奇迹;三是与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首西施之间的爱情传奇故事,使他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彩多姿,至今不少影视剧仍津津乐道。虽然据学者考证范蠡不可能在灭吴后带着西施逃跑隐藏,也不可能与西施生活在一起,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普通老百姓的民间传说却宁可信其有。从文献典籍记载考察范蠡的人生经历和历史功绩,特别是他在当时风起云涌的斗争中所展示的政治、军事、外交智慧和经商致富的成功实践,可以发现他具有非常鲜明的思想特征和智勇双全的人物个性,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用了相当篇幅叙述范蠡的事迹,尤其对范蠡离越后精于谋划的商业智慧多有赞扬:“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史记》第五册,第1756页)从范蠡在经商治产实践中的商业精神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勤劳实干。“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这说明范蠡在逃出越国后经过一段非常艰苦的岁月,全家辛勤劳作,精打细算,父子“苦身戮力”,终于勤劳致富。存在决定意识。对于这段艰苦的创业经历,在范蠡及其家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如范蠡在评价其长子营救少弟不忍弃财而致少弟丧命的原因时说:“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因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二是富民修德。范蠡认为,君王的治政之道,在于强国富民,切忌奢侈腐败。“越王问范子曰:‘何执而昌?何行而亡?范子曰:‘执其中则昌,行奢侈则亡……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可知矣。古者天子及诸候,自灭至亡,渐渍乎滋味之费,没溺于声色之类,牵于珍怪贵重之器,故其邦空虚,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百姓皆有悲心,瓦解而倍畔者,桀纣是也。身死邦亡,为天下笑。此谓行奢侈而亡也。”离开越国后,在自己的经商实践中,范蠡不仅自己勤劳致富,也帮助周围的老百姓共同富裕。他在“致产数十万”之后,“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致富后不忘行其德,是范蠡所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三是形成特色。经商治产,不仅要会“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还要善于利用地利条件,发挥地域的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在这方面,范蠡是非常成功的。从他“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的经历看,有人认为这是在从事盐的生产。大量生产食盐,在当时应当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垄断性行业,是名副其实的特色经济,否则不会那么快的就“致赀累巨万。”
四是讲究诚信。范蠡“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以及“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的行为,都是他“富而好行其德”的诚信表现。不仅如此,范蠡在具体的经商实践中还把诚信理念作为重要信条。“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史记·货殖列传》)这里的“与时逐而不责于人,”《索隐》的解释是“谓择人而与人不负之,故云不责于人也。”由此可见,范蠡是深谙经商中讲究诚信之道的,中国传统商业中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正是这一原则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