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剑 陈 欣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的急剧变化,面对频频发生的各种灾害,应急防灾机制就像人类最后一层保护伞,承担着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在突发危机面前,各个国家是如何应对的?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最有效地抵御灾害对人类的侵害?各国又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应急防灾机制的呢?
俄罗斯:紧急情况部管得宽
复杂的自然地貌和社会环境,决定了俄罗斯是个自然灾害和人为灾祸频发的国家。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俄罗斯紧急情况部的人员总是最先赶到现场。
紧急情况部是俄罗斯几大强力部门之一,它的正式名称是俄联邦民防、紧急情况与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该部1994年1月成立,专门负责俄罗斯的民防事业,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向受害者提供紧急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带来的不良后果。俄罗斯紧急情况部是俄罗斯效率最高、最忙碌的部门之一,它不仅要负责消灭俄境内出现的禽流感、扑灭远东森林大火,还要向美国新奥尔良灾区提供援助、帮助阿富汗战后重建;一旦俄境内出现恐怖活动,它也必须第一个赶到现场组织救援。
紧急情况部按照紧急情况的种类,设有人口与领土保护司、灾难预防司、部队司、国际合作司等部门,同时下辖森林灭火机构委员会、抗洪救灾委员会等机构。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紧急情况部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9个区域性中心,负责89个州的救灾活动。每个大区和州都设有指挥控制中心,中心往往设在有化学工厂的城镇。
除了救灾,紧急情况部还要负责教育国民如何应对突发危机。1995年,紧急情况部成立了紧急情况保险公司,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向国民提供保险服务。1997年,该部又成立了紧急情况监测和预测机构,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预测并采取预防措施,将危险堵在源头。俄紧急情况部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居民生产、生活的安全。
除了强大的职能部门,完善的法律法规也是俄应急机制发挥效能的重要保障。俄联邦于1994年通过了《关于保护居民和领土免遭自然和人为灾害法》,对在俄生活的各国公民,包括无国籍人员提供旨在免受自然和人为灾害影响的法律保护。1995年7月,俄联邦又通过了《事故救援机构和救援人员地位法》。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联邦政府可依据该法协调国家各机构与地方自治机关、企业、组织及其他法人之间的工作,并规定了救援人员的权责。
这些法律法规和机构的设立,与高效的应急机制相配合,有力地保障了俄罗斯有良好、畅通的渠道来迅速处理紧急情况。
新加坡:民防看重志愿者
2005年9月被新加坡政府定为国内安全防卫月。在这期间,内政部将在新加坡的各工厂、学校、商业区和住宅区等地组织40多场演习。政府对应急防灾的高度重视及其推行的民防计划,使新加坡具备了较强的抗危机能力。
新加坡民防部队作为国家民防计划的一部分,成立于1982年,是国家紧急预案处理的先头部队,承担着提供消防、救护、营救、强制执行消防安全法规等一系列职能。它由正式官员、专职国家公务员、民防公务员和志愿者组成,是隶属于新加坡内政部的独立部门。2002年,民防部队增设了意外指挥和控制总部,可同时处理六起大宗意外事故。新加坡政府规定,一旦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民防部队总监将是第一指挥官。这一职位往往由专家担任,政府各部门要全力配合其工作,遵从他的指挥,提供军队支援、国民动员、物资调配、信息传播、医疗救护等各种支援。新加坡政府各部门之间还建立了完备的网络体系,以保证紧急状态下的资讯共享和畅通。
民防志愿者是这一部队中独特的风景。新加坡政府提倡人们加入志愿者行列,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增强公众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据统计,目前新加坡全国有5万多名民防志愿者。凡年满14周岁、身体健康的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都可报名参加民防志愿者队伍,接受基本的民防技术培训。一旦国家发生灾难或战争,民防志愿者还可立即转为全职民防职员或国家公务员。
民防部队在各区的居民委员会都设有自己的民防执行委员,专门负责招收民防志愿者,组成志愿者小组,并协调各项活动。每个在编的民防志愿者,需要学习和掌握急救、运送伤员等各种知识技能。在紧急情况时,他们将负责帮助老弱病残居民转移到安全地点。志愿者小组还定期组织当地居民学习各类应急课程,参观民防部门组织的各项防灾展览,并在民防部门安排下组织人们进行各种应急演习等。
新加坡民防部门经常以演习的方式提高各社区的应变能力。针对恐怖主义日益猖獗的情况,民防部队加大了社区的演习频率,演习重心也由原来的以防火为主转移到以防范恐怖袭击为主。
2003年9月起,新加坡民防部队的4个民防分区总部利用业余时间,免费为公众提供紧急应变训练课程,公众自愿报名参加。这项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新加坡政府还于1999年建立了专门的民防学院。学院内设有逼真的模拟训练设施,既可以培训各级正规民防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还可以训练民防志愿者。
英国:各部门分工合作
英国的应急防灾机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英国政府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制定了不同的预警防灾体系。一旦发生灾害,英国政府会调动所有应急机制,从陆地、河道和空中提供急救和支援。
防火是英国应急机制中的重头,英国政府制定的《建筑管理规则》明确规范了城市建设的防火措施,规定建筑外部要采用砖石结构而不用木材,限定了街道的最小宽度,并且在泰晤士河畔保留开放空间以保证消防车取水的方便。如今的伦敦消防和应急策划局在每个社区都设有消防站,工作人员包括市政管理人员、消防安全专家和社区建设人员。消防站24小时有人值班,居民可以随时进入消防站,寻求帮助或者咨询。
为了让每个市民都了解发生火灾时的自救常识,伦敦消防和应急策划局还建立了“青少年纵火者干预体系”,对青少年进行防火教育,解答他们有关火灾的疑问。消防机构和应急策划局与“国家健康服务体系”签订协议,在遭遇火灾的人一时情急而错拨了求救电话时,这两个机构之间的通信交换系统将自动把电话转接到消防站。
英国气象局将“全国恶劣天气预警服务”作为向市民和政府机构服务的一个重点。一旦出现大风、暴雨、暴雪、浓雾和大面积冰霜等灾害天气,英国气象局就会启动预警机制。在警告发出后,该系统会在短时间内,通过因特网、电台和电视台向英国13个区域提供极端天气信息。
英国高速公路局和铁路网根据从气象部门得到的“洪水热点地区图”,预测洪水发生地点,并提供及时维护和应急援助。在风灾频发的地区,铁路、高速公路和地铁管理部门都设法减少在道路两旁植树,以防恶劣天气到来时树木被刮倒,阻碍交通。去年冬季,威尔士地区发生洪水,完整的防灾体系帮助政府在短期内控制了灾情,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在英国的应急系统中,伦敦金融公司的“业务连续性计划”特别引人注目。伦敦金融城里几乎所有公司都有相应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和例行演习。这个计划规定,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员工将被分批疏散到郊外应急备用办公楼中继续工作,那里设备与资源齐全,可以确保公司业务的连续性。伦敦金融城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这一计划的实施确保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为协调各个部门的紧急应变工作和活动,英国政府于2001年设立了非军事意外事件秘书处,作为内阁办公室的一部分。它具体担任协调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和志愿人员的紧急救援活动,通过内阁办公室的安全和情报协调官员向首相汇报情况。英国还建立了意外事件规划学院,专门从事英国应急理论、应急措施、跨部门协调应急行动的研究。另外,英国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非军事意外事件委员会,由内政大臣担任主席,与内阁办公室的意外事件秘书处保持密切的工作关系。
日本:从容面对灾害
地震、海潮、台风,使日本这个岛国总是难逃自然灾害的侵袭。然而每次灾难发生后,日本恢复之快不能不令人赞叹,日本人面对灾难的从容有序更是使人难忘。
日本从国家到个人都非常重视防灾。近年来,日本成立了“防灾省”,中央政府设有防灾大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防灾信息系统及应急反应系统。
首相是危机管理的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负责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络,并通过安全保障会议、内阁会议、中央防灾会议等决策机构制定危机对策,由警察厅、防卫厅、海上保安厅和消防厅等部门具体配合实施。内阁法第15条规定,内阁官房内必须设有一名“危机管理监”,负责在国民的生命、身体以及财产受到重大伤害,或者面临危害时,处理有关的紧急事务。此外,内阁还要将有关自身的防灾情报在网上公布,供国民查询。
日本还将灾害对策职能转到内阁直属机关,制定了《防灾基本计划》、《地区防灾计划》、《灾难对策基本法》等法律。两年前首相官邸改建时,又增设了现代化的危机管理专用办公室。
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这一天,各个地区都要进行有首相和各相关大臣参加的地震防灾演习,以普及防灾意识,传授抗灾知识。在日本,只要是居民住宅区,就都设有当地政府指定的避难所。这些避难所大多是经过特别设计,达到防灾标准的学校或体育馆。一旦灾难发生,附近居民就可以把这些地方当作栖息之地。自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吸取教训,除了注意保证灾后的供水、供电、供食等系统的畅通之外,还更加重视灾后医疗保障问题,陆续建立了全国范围的重点救灾专用医院网络,并通过互联网进行有关情报的交换。
日本人面对灾难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态度特别值得赞赏。灾难发生后,日本国民往往会按照事先排练过的方式应对,镇静不恐慌,并努力进行自救或互救。健全的危机预防机制和透明完善的信息传播途径,使信息及时公开,防范谣言的传播,稳定民众情绪。
9月初,台风“彩蝶”到来之前,日本各灾区就发出了避难警报。很多居民接到警报后,立即从自己家中搬出来,住进了政府指定的避难所。这次台风袭击虽造成了1000多户民居受灾,但人员伤亡微乎其微。居民集中居住在避难所,无论是取水还是领取食物,大家都有秩序地排队,看不到任何争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