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慧泽
尘埃难落定:苏丹红还“涉黄”“涉棕”
真应着那句老古话了——树欲静而风不止。
沸沸扬扬历经近两个月的“苏丹红”风波总算“尘埃落定”,彻查后的最终结果公布:18个省市30家企业生产的88种食品“涉红”,广州田洋公司被确认为食品“涉红”最终肇事源头。
然而,这一结论很快便遭到质疑,因为自4月10日以后全国各地依然查出新涉红食品:大连三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日本拉面大酱汁等三种产品均含有苏丹红;宁夏中卫7吨假辣椒面也涉嫌含有“苏丹红”;湖北省5家调味品企业也被查出“含红”。
甚至连“涉红”之称谓也遭质疑,原先的解释是,之所以要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主要乃为增加红色,苏丹红这种合成染料,对光线的敏感性不强,天然辣椒素经过光照则易褪色,故添加后,辣椒就能长期保持鲜红。但来自欧洲的消息偏偏又证实添加“苏丹红”还为“涉黄”和“涉棕”,欧洲委员会已下令采取紧急措施,严格检查所有航空乘客携带的含有棕榈油和姜黄的食品。
日前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洲委员会成员紧急会议还就扩大抵制“苏丹红一号”的行动作出表决,宣布苏丹红致癌染色剂现已扩展至辣椒、棕榈油及姜黄3大类食品,决议一旦实施,今后任何进口食品在没有得到官方检验证明确实未涉红、黄、棕前,一律不得在欧陆销售。
MDDE IN CHINA:有多少苏丹红还会再来?
一度被确认为我国苏丹红肇事源头的广州田洋食品有限公司,本系一台旧机器、两三间破厂房、四五个员工的小作坊一个,但从2002年至今却一直在往“辣椒红一号”里偷偷添加以“苏丹红一号”为主要成分的工业染料油溶黄和油溶红,且产品已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的100多家企业,仅此就有可能生产出上千种被污染产品!
但田洋公司的谭某还供认:“没有从外国进口原料,原料基本都是本地采购。”另一家涉嫌非法提供苏丹红基本原料的宏芳香料昆山有限公司也承认:“公司的原料基本都是从农民手中直接收购,没有进口原料”。换言之,搅得中国食品市场如许大牌企业人仰马翻的“苏丹红”,和海外大张旗鼓查禁的洋苏丹红并不沾亲带故,实乃土生土长的MADE IN CHINA!
因之也遭质疑,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的院长马怀德教授就指出,锁定田洋公司为最终源头未必准确,商品流通的范围很广也频繁,很难确定哪一家是源头,添加油溶黄和油溶红这种手段没什么技术含量,采取这种低成本高效益并且很隐蔽的生产方式,田洋公司肯定不是唯一的一家,也不是最早的一家,估计很多企业都在使用,并且有可能已经形成了产业链。
结论:彻查“苏丹红”,绝对不可能在一、两个月内就能完成,由此也使关注“苏丹红”事件的广大消费者更为忧虑——有多少“苏丹红”还会再来?
长达10年悬而未决的“苏丹红”检测方法和标准而今一经出台,北京市场几天内立马就又查出多达25种的“涉红”佐餐食品。商业部公布的《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证实,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显著增强的同时,还普遍流露出忧患意识:对任何一类食品的安全性,消费者信任度均已低于50%。
顺口溜语重心长:如今“进口”没得数!
今年“3·15”那位走进央视荧屏晚会的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文荣,历经两个多月“微服私访”,最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完成了一份长达64页的食品卫生情况《调查报告》,揭开了市场在销的多达14大类共150多种食品的质量问题和卫生安全隐患。尽管披露的“问题食品”均以个案为多,且集中发生在较易疏于管理的农贸市场、马路菜场和私营小吃店,但毋庸讳言,件件都堪称触目惊心——
虾米为什么这样红?染料染成;墨鱼为什么不招虫?墨汁泡成;鱿鱼为什么这么有“卖相”?用的是有害化学物质福尔马林和工业碱水泡发;冬笋、生姜为何这般鲜嫩?全靠硫磺熏蒸!菠菜叶大韭菜水灵灵系由化肥催化;色泽格外鲜红吃口却怪怪的“无籽”番茄,实乃用激素做了催熟处理;牛百叶、豆腐皮、鱼肚、肉皮,无一不借助漂白剂扮靓;仅一根小小的豆芽菜,就用了无根剂、防腐剂、增粗粉、漂白粉、保鲜粉等多种化工原料……
如今原本仅“西窗事发”的“洋”苏丹红,又接二连三地捅破了我们黄土地上“土”苏丹红的马蜂窝,而且还率先在亨氏、肯德基等声称“所有在中国进行生产的企业都获得国际、国内ISO9001双认证,以及HACCP生产过程控制认证”的知名企业中引爆,无疑就更令消费大众忧心忡忡。
一次名牌食品的推介会上,市食品协会的一位常务副会长语重心长地向与会的食品企业的厂长们念了一段顺口溜,道是现在——吃荤的怕有激素,吃素的怕有毒素,喝饮料又怕加色素,如今“进口”没得数!
有法不依有令难行:明天我们吃什么?
文新集团的大楼里日前来了几位老人,他和她受更多老人们的委托,送来了平素精心整理的一本本剪报资料,“希望也能表达一下我们的看法,听听我们的呼声”。
老人们的心声,其实在封面上就已经表露,剪报本分门别类详细搜集了自“非典”事件后散见于国内各大报刊上对各类劣质食品公开曝光的报道,对涉嫌掺伪作假的企业逐一用红笔钩出以作警示,而每本封面则都用墨笔写着这么几个字——明天我们吃什么,还带着大大的问号。
也许这才是“苏丹红”风波引发的最强劲冲击波,有关如何扎紧食品监管篱笆,如何重新挽回和提升消费者对市场在销食品安全的信任感的探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普通市民大众的广为关注。老人们凭借汇集到的剪报资料而提出的书面意见,也许更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早在1996年就出台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明令禁止把工业原料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国家食品卫生法也明确规定,在调味品中除天然色素以外,不能加入任何人工合成的色素,迄今被批准使用于其他食品的常见人工合成色素也只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等,且对使用范围和用量均有严格限定;
《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也早有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
“为何有法不依,有令难行?”
“苏丹红”事件发生后,英国农业食品检验部门的某专家曾说过几句耐人寻味的话,大意是:如今光一块肉馅土豆饼中就有50多种不同的配料,如提升食品鲜味的、起乳化作用的、增加稠度的等等,50种配料就有50种出错的可能。即使英国食品检测部门的能力再强,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再完善,面对数千种含有50种以上配料的食品,也很难保证每次都能百分之百地检验出食品的来源和安全性。
面对“很难”,我们又该如何解难呢?
《食品安全法》:食无忧的保证
我们明天吃什么?坦率地说即便再神通广大,终究也难开具出能确保“进口”万无一失的具体菜单和食谱。但令人欣慰的是,为了消费大众的饮食无忧,仅今年的两会召开期间,代表们竞相提出的涉及食品安全方面的提案和议案就多达300多份,“制定一个统一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刻不容缓”,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另据国家标准委负责人介绍,我国目前加工食品标准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的只有12%,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标准的只有40%,有80%的国家标准为非强制性的推荐标准,监控力度不大。故已告展开的《全国食品标准2004-2005年发展计划》,将是迄今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标准修改工程,将对现行加工食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都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归类和合并,以正本清源。
事实上国内首部地方性的“食品安全”立法《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草案)》,今年将率先予以探索性实施,陕西等省市还专门组建成立了应对包括“苏丹红”在内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安全委员会。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相信随着万众瞩目的《食品安全法》的拟就和颁布实施,对“进口”的种种担忧终将远离我们的生活,从原料的种植、操作,初加工、精细加工,进入流通领域,直至走上餐桌,今后都将被置于严密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监管之下,我们必将——食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