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中的“势”略

2005-04-29 00:44李如龙
领导文萃 2005年12期
关键词:审时度势用兵将帅

李如龙

“势”略就是用势的方略。

汉献帝时期的荀悦认为,确定策略、决定胜负的要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他所说的“形”,是指大致对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等现实情况所进行的衡量对比,也就是审时度势;他所说的“势”,是指具体事件发生时当事者对进退时机的把握,也就是把握先机;他所说的“情”,是指当事者内心的情态,而情态因人而异,择人任势就理所当然。

在军事上非常强调将帅用兵要知势、会造势,利用有利的战争态势战胜敌人。在战略上强调通过营谋有利格局造就整体优势;在战术上则强调造就强大的用兵气势,“扼其重,撤其恃”,达到以小胜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目的。事物发展的强弱态势正像五行的态势,有如四季依次交替那样,也是随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变化之机不可不察,只要我们能够做到时变法移,乘机变势,灵活地驾驭态势,合理应对,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用势的首要前提——审时度势

《长短经·政体》引孟子的话说:“虽有滋基,不如遇时;虽有智慧,不如逢代。”又引范蠡的话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前者强调的是“审时”,后者强调的则是“度势”。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关键性、决定性的时刻或机会,得之则成,失之则败。不了解事物发展的态势,就无法把握事物的变化趋势,也就不能更好地用势,因此说,审时度势是运用势略的首要前提。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最会捕捉有利的形势。有利的形势到来,郦食其劝说田广,攻克了齐国七十座城池;谢安淝水一战,打垮了前秦百万大军。如果大势已去,项羽纵有拔山之力,只能与虞姬相对哭泣;田横有背负大海之志,最终也只能是被迫自刎。由此可见,“势”略的根本,就在于如何通过权变进而牢牢掌握事物的主动权。

齐国名相管仲说:“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当时。”也就是说,圣人只能顺应时势而不能违背时势。聪明的人虽然善于谋划,但总不如顺应时代高明。

用势的关键环节——谋势造势

在政治上,历代帝王在谋取天下的过程中,都十分注重谋势和造势,以自己为中心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发展成不可遏止的势力,最终夺取天下。

在军事上,要战胜敌人,不仅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还要善于造就威猛难当、气盖山河的态势。勇敢与怯弱,彼此依存,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势”强者,“怯”可转化为“勇”,少能胜多、弱能胜强;“势”弱者,“勇”可以变成“怯”,虽有百万之众,也不堪一击。因此说,战略上要造就整体优势,战术上要造就气势、利用地势和因势显得尤为重要。高明的将帅指挥作战,他所造就的态势是险峻的,他所掌握的节奏是短促而猛烈的,也就是孙子兵法上所说的“势险”与“节短”。力量的布置在于“制其上”,使对方感到危险和不安;“扼其重”,以便能够以弱击强,以寡击众;“撤其恃”,击敌一营使其众营溃散。这就是“造势”的要求和目的。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一场战争取胜的关键就在于创造于我有利、于敌不利的战争态势。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造势都是十分必要的。

用势的最终实施——择人任势

谋势、造势是为了用势。而用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择人任势。孙子告诫我们:“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这就是说,根据形势和任务的不同,需要选择恰当的人才。任势之人如果能够运用有利的态势,下属就会信心倍增,勇猛无比,极大地发挥出他的才能。注意力要放在“任势”,不要苛求下属,这样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的形势。这就是“择人任势”方略的总要求。

尽管择人任势的关键在任势,但是,用人不当贻害无穷。造器尽其材,用人适其能。赵王用赵括而亡国,诸葛亮用马谡而前功尽弃,这些血的教训足以提醒我们对用人的重视。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如果用人不当,就会覆军杀将。“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孙子兵法·九变篇》)这也就是为将“五危”,将帅如果犯了上述错误,就会造成用兵的灾难。

“战胜之威,人百其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因此说“水之弱,至于漂石”(《长短经》),这就是“势”略的要旨。

猜你喜欢
审时度势用兵将帅
陕建的“策略”:无限接近市场——国个改革如何“审时度势”
审时度势 厘清思路 主动作为促进机动车维修行业高质量发展
审时度势 转变思想 积极引导——谈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错过
与众不同的老鼠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
《为将帅书写辉煌》出版
施琅用兵的特点
曹操地下用兵
将帅协谋——毛泽东组织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