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唐高宗和武则天葬在粱山上,但他们的墓室——地官的具体位置无人知晓。
1958年冬天,因乾陵附近修建公路需要石料,几个当地农民在梁山上放炮炸石。11月27日下午,一声炮响之后,在炮眼处露出了很多上面写有墨笔字的石条。几个农民见状赶紧向有关单位报告:“我们不小心把姑婆的墓炸开了。”他们所说的“姑婆”就是女皇帝武则天。后来,经过勘察确定,这里就是乾陵地官的墓道口。
乾陵地宫找到了,人们跃跃欲试,乾陵发掘箭在弦上。然而就在这时,周恩来总理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发掘计划被否决。1973年,郭洙若再次提议发掘乾陵,周恩来总理只说了一句:“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郭沫若在失落之余写下了“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
据记载,唐高宗临死时遗言把他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加上武则天和唐高宗都处在唐朝的全盛时期,这意味着乾陵地宫中一定有大量珍宝和文物。另据考证,乾陵是目前保存最完整且未遭盗掘的唯一唐王陵。专家认为,乾陵一旦打开,将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乾陵地宫里有多少文物呢?专家推算最少有500吨,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遗诏里说要把《兰亭序》枕在他的头下,即是说它应该在昭陵。五代时期,大盗墓赋——耀州刺史温韬盗掘昭陵.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没有《兰亭序》。因此人们推断,《兰亭序》十有八九藏在乾陵里。
从1966年至1971年,考古专家经过多次勘查发现,从乾陵墓道到墓门长651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以铅灌缝。专家给出结论:乾陵地宫坚固异常。
2000年,陕西省政府向中央有关部门呈报了一份关于抢救性发掘乾陵的报告。报告称,抢救性发掘是保护乾陵文物的最有效手段,其主要原因是乾陵的山体属喀斯特地形,地质构造独特,地表流水容易渗入,从而引起墓室内环境恶化,如遇地震后果不堪设想。这份报告引起中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一批考古专家受邀参与了对这份报告的论证。专家们在对乾陵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和论证后,对报告进行了批驳,专家还建议,30~50年内都不能发掘乾陵及秦始皇陵等举世闻名的帝王陵寝。
其实,“要不要发掘乾陵”是一个争吵了50年的话题,基本上每隔几年就有人提出一次发掘计划。不久前,一篇题为《武则天墓有望开掘》的报道称,有关专家在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透露,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乾陵博物馆等部门已经着手准备乾陵大规模考古勘探。很快,该文被国内各大网站转载,引起海内外商度关注。有意思的是,在转载过程中,该文的标题从“有望发掘”变成了“发掘在即”、“武则天将被示众”等。
真的有发掘乾陵的计划吗?有报道称,专家曾制定了一项“绝密级”的发掘计划,拟采用密闭技术对乾陵进行发掘。所谓密闭技术,就是在一连串的七间活动房中人为制造出与墓室中完全一样的温度、湿度、气压环境,将活动房与墓壁相连接,再凿穿墓壁进入墓室,保证考古人员在无菌、高洁、防震的状态下对地宫进行考古发掘。
不过,专家也指出,即使将文物发掘出来,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有些文物也仍然无法向公众展出。因此,对于乾陵,无论是官方还是考古界,主流倾向都是不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