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最新发现,老鼠比人们想象的还要聪明得多,因为老鼠很可能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老鼠就是除了人类之外的第二种具有思辨能力的动物。
以往,动物被认为最多只具备“联想推理”能力。什么是“联想推理”呢?举个例子。1903年,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南洛夫进行了一项很著名的实验,就是让狗儿一听见节拍器(一种利用间隙可调的、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拍打或闪光来标记时间的仪器)的声响就流口水。这是怎样做到的呢?原来,巴甫洛夫每次都正好在喂食狗儿之前启动节拍器。经过一段时间后,狗儿就条件反射地把节拍器的声响同即将到来的美食联系了起来,甚至哪怕在声响过后并无美食出现,狗儿也一样要流口水。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联想推理”。
“联想推理”只是一种低等能力,而“因果思辨”(也叫逻辑推理)则是一种高级能力。那么,科学家是如何看出狗儿也有“因果思辨”能力的呢?他们设计了一项涉及声光、控制杆和食物的复杂实验。首先,一群老鼠被周期性暴露在频率为每次0.1秒的闪光面前。有时闪光之后紧眼一种声响,有时则在闪光后紧接着提供甜液。这一阶段实验的目的是要数会老鼠这一点——闪光可能导致两种后果:一种有用(即有喝的),另一种则没用(即只有噪声)。
一旦老鼠学会上面的推理后,科学家就把接受实验的老鼠分成A、B两组,两组老鼠的笼子里都设置了控制杆,但功能不同:按压A组的控制杆,会发出声响,但没有闪光;而按压B组的控制杆,则不仅没有闪光,而且也无声响产生。结果,A组老鼠很快就意识到:按压控制杆只能产生噪声,而不会发出闪光。它们还迅速认识到:噪声与闪光是各自独立的事件,即闪光并非是噪声的原因,也不是甜液出现的必然前兆。因此,它们并不刻意去寻找甜液。
再来看B组老鼠。虽然它们的控制杆不起作用,但是A组老鼠按压控制杆而发出的声响也被它们所听见,于是它们兴奋地前去搜索甜液。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于B组老鼠无法了解A组的控制杆才是导致噪声的原因。换句话说,看来B组老鼠是这样想的:“我们肯定是错过了闪光,而有闪光就可能有甜液,这次我们可不能再错过甜液了!”
由上述实验可以看出,老鼠或许真的能区分偶然和必然,能区分自身行为和外部事件的后果。具体而言,A组老鼠意识到是它们自己按压控制杆而制造了噪声,因此噪声与闪光和甜液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与此类似,B组老鼠的“逻辑推理”能力显然也很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