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诗歌晚会的疗效与后遗症及其它

2005-04-29 19:35
诗选刊 2005年2期
关键词:王寅诗坛新诗

古 力

看这期刊物的时候,已近年关,不知你的“诗心”怎样融会或抵挡与“年”有关的各种理直气壮或逻辑不清的混乱。比如,春运,这大概是和春有关的最摧残灵肉的一个字眼了。设想一下,一位青年诗人挤压在依旧涨价的非人列车中返乡,变了形的面容憔悴,受局限的举止委琐,不由人感慨:如果说生存需要本能的勇敢,那么在这个信仰含混的国度,心中有诗的确可称得上圣徒了。

也有意外的堂皇降临到诗歌身上。中央电视台,念念这五个字,再不“主流”的人也会感到它不言自威的力量,即使其照播痔疮广告,财务制度也有待清晰,但猛然间,它与声势日渐衰微的诗歌的一次对应仍是一个可以引起兴奋的话题。由近二十名央视名嘴朗诵的“新年新诗会”,被有文化气息的多家平面媒介不太习惯地报道。“当诗歌遇上电视”,这个话题包含的注定是不能妥贴对接的甲方乙方。是君临,是侥幸,是发现,抑或仅仅是一次节目策划,不必深究,但诗歌借着强硬的覆盖力发送出去,总不是什么坏事。这句话说等于没说,谁沾了谁的光尚且说不定,此事件可以延伸出的一个明晰结论是:诗歌,对于圈内圈外的人的意义是不同的。诗歌同时作为人类的基本精神活动和一个圈子,它有着向内和向外的两个走向。长期以来,由于这走向一直僵持在“内部”人手里,或者说没有得到有力的第二方向的大幅度开拓,导致了这个狭窄的局面:“诗歌是少数人的事业”。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诗歌”作行当、技术讲,或者,“事业”作志趣、饭碗讲。若广而言之,则大众以及这个国度,更需要诗意润泽:不一定专业到内容而仅仅感染气氛。此时的诗歌已不是锦上添花式的精神辅料,而成了久旱甘霖般的心灵解药。这个一相情愿的、“上赶着”的不讲理的灌输任务,还真是CCTV担当最合适。这个朗诵会比较象那种接种了但看不出效果的疫苗,它的意义是潜伏着不动声色的。可贵的是,中央台对这次诗会的收视率没有规定强硬指标,或可看作一次无意的对甚嚣尘上的“幸运52”之类的一次救赎吧。

这次诗会篇目以现代作品为主,所选当代诗人到海子为止。组织者说,之后作品的被舍弃有两个原因,一是大众传媒对当下诗坛的技术性报复:现在的诗不上口,朗诵不宜;二是,眼下诗歌的“云苫雾罩”还没有使自己的经典性得到明确验证。在这一点上,主持者的主要意思并不是踌躇于对当下诗歌的艺术判断,而是厌弃如今诗坛的龌龊风气,“诗歌活动家比诗人更多”。这个认定或许有情绪化嫌疑,但考虑到作品与人格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使这联系未必左右着一首具体诗作的品象而只在深处显现出来;而大家似乎已经没了等待的耐心),组织者这种仰仗手中强力资源而做的霸道删剪倒也合乎情理。事实的确是这样的:几乎每个圈内人都会指斥功利,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长途直拨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提速列车,高客大巴,越来越平民化的民航,以及纷杨的人心,使当下诗人或伪诗人结党谋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便捷顺畅、触目惊心。谁真的没有参与呢?最切近的一代被最直观的媒体齐齐腰斩,也算是集体矮化自找的规模报应吧,至少,想象一下自己的诗句从李瑞英或王小丫的嘴里喷薄而出,是很让人血脉偾张的事情。这种虚荣不是写诗的动力之一吗,而你的诗适合吗?

看猫转着圈咬自己的尾巴是有意思的,这次诗会一不小心也留了一大一小两个不彻底的尾巴,依经验看,很可能导致有悖于刚正初衷的遗患。小的,是组委会推选出了本年度“桂冠诗人”梁小斌。桂冠一词,在近些年的诗坛比周星驰三个字更搞笑,难道就不能想出一个没有污点的称谓来对应梁小斌的雪白吗。甚至,可能出现苛刻到反人道地步的诘问:既然获奖原因是“纯粹”,对当事人来说,这么个无谓荣誉果真是推不掉的么?厚道些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一台电视节目总要策划几个符合传播规律的“点”,而违背当事人意愿、强迫着树立一个“从来没有以诗歌为手段捞取任何好处”的样板的确是必要的。这不是反讽。

大的尾巴则可能只给诗坛带来升级的浮躁。新年新诗会“希望以后能坚持下来。今后也许采取别的形式,比如请诗人自己来朗诵。”主办人杨晓民说,“我们甚至希望新年新诗会就像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一样成功。迎接新年,除了民俗的方式外,也应该有文化的方式。”诗会导演杨雪梅则表示:“努力把它打造成央视一个高雅的品牌节目,使新年新诗会成为热爱诗歌的人们的新年庆典或者新年仪式。”他们或许没料到,这段话跃跃欲试地给他们反对的诗坛恶习提供了一个怎样的前所未有的展开场所。还有尚未被名利渗透的诗歌活动吗?从顶级的行业荣誉跨越到最广大传播范围的名声,可以想见,未来的CCTV新年新诗会该有多少生动的“幕后故事”。

洁癖是一种病态。但这个圈子应该是一个尽可能干净的场所,至少应该是一个清静的场所,所谓“诗人宜散不宜聚”。中央台借对经典诗歌的“抬举”很狠地切了目前诗坛一刀,同时留下了可能感染的隐患就像通常在网络上看到的那样。到今天为止,实在是不能把所有的运动都归结为青春期冲动而寄予宽厚原宥了,年轻人里的确有一批人有着严重的人格问题。这是个诊断结果,至于当事者是有意为之还是热血澎湃浑然不觉则是另一个专业探讨了。可以说,作为最后一次对“伪”的极端反动,生物的“下半身”终结了一切类似走向的诗歌主张,再玩只能招致恶心了,真的垃圾们也不会答应。

在网上也看到了洁净安详的东西。木朵文章《请小心轻放》,可以归结为理论一类,但写得不仅骨感,还弥散着一种清晰幽秘的气息。没有一个从“根儿”上安静的心态甚至生活方式是不能有这样从容的文字的。另有刘翔评论王寅九十年代作品的文章,提及王寅是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又有着出众“职业淡漠” 的人:“何必一直装模作样当诗人呢?生活为诗歌所累(其实是狗屁名誉),多不值得”。王寅的诗是出色的,他的这话就有着不同于酸葡萄的坚实出处。看一下周围众多的偏执的人,恰恰是底虚的人,不是精神单调体验不到生命的多种趣味,就是生存能力浅薄只能依仗体制、组织来改善物质条件。王寅一类未必经历过多么惨烈的修炼,“做自己”实际上并不是那么难。

年前,早早定论的暖冬突降大雪。已经融合在北方城市中的南方打工者又显出了不同:走在街上,低头看脚底下防着摔跤的是北方人,抬头看天看景的是南方人,他们新鲜。在诗歌里作过一万次意象的雪,又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中当了一回寓言。

猜你喜欢
王寅诗坛新诗
王寅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在策马扬鞭自奋啼的年代
荷珠乱滚:诗坛重现唐大郎
新诗画
王寅作品
Linear Piezoelectric StePPing Motor with Broad OPerating Frequ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