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琦
一提起球类运动,人们下意识地认为那都是西洋传过来的玩意儿,什么足球、篮球、排球……不一而足。其实不然,约八百年前北京就盛行一种难度颇高的马球运动,这项球类运动一方面要求运动员有很高的骑术,另一方面还要有在马上挥杆击球的技艺,这实在并非易事。
在北京的前身—金中都、元大都时代全都流行马球,且盛况空前。那时的马球运动有个专用名词,叫“击鞠”,这“鞠”即古代的一种球,因为于马上用球杖(球杆)击球,故称“击鞠”(古代另有一种用脚踢的球类运动,称“蹴鞠”)。这种运动起源甚早,据笔者所知,在三国时魏曹植《名都篇》诗中就有记载:“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足见动作要十分灵巧才行。到了唐代,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这项运动,乐此不疲。唐德宗就亲自上场与众将击鞠,《旧唐书·德宗纪上》载:“寒食节,上与诸将击鞠于内殿。”而据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记载:“有王知古者……退处于三川之上,以击鞠飞觞为事,遨游于南邻兆里之间。”这位王知古喜欢击鞠到了以其为事的地步。唐代韩愈在《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中对于马上持球杖击鞠的场面有精彩的描绘:“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侧身转臂着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真是动人心魄。这一运动量非常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唐穆宗就曾因击鞠“暴得疾,不见群臣者三日(《新唐书·敬宗纪》)。”到了宋代,连军队闲暇时都以击鞠为娱乐活动(《宋史·兵志八》),当然也有锻炼骑术之意在内。
到了金代,击鞠这一运动更加普及,金中都(北京)当然很流行,《金史》中对击鞠有颇为详细的记载,而且置于国史的《礼志》之中,可见对击鞠这一运动的重视程度。那时的“鞠”(球)形状如何?用什么材料制成?《金史·礼志八》说:“球状小如拳,以轻韧木枵其中,而朱之,皆所以习跷捷也。”看来这中空的球大小如拳头,用轻而坚韧的木头制成,涂成朱红色,这种运动是为了练习身手灵巧。用于击球的球杆当时称为球杖,《金史·礼志八》:“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球杖为了美观,上面多绘有花纹,称之为“画杖”。
金代有关这一运动规则,可以在《金史·礼志八》中得到解答:“各乘所常习马,持鞠杖,分其众为两队,共争击一球。先于球场南立双框,置板,下开一孔为门,而加网为囊,能夺得鞠,击入网囊者为胜”。
到了元代,击鞠的规模及重视程度,又胜过金代。元末熊梦祥的《析津志》,就有关于击球的详细记载,原文如下:
击球者,今之典故而我朝演武亦自不废。常于五月五日、九月九日,太子、诸王于西华门内宽广地位,上召集各衙万户、千户但怯薛(蒙古语,汉译多作“宿卫”。此指宿卫亲兵—引者)能击球者,咸用上等骏马,系以雉尾、缨珞,萦缀镜铃、狼尾、安答海,装饰如画,玄其障泥,以两肚带拴束其鞍。先以一马前驰,掷大皮缝软球子于地,群马争骤,各以长藤柄球杖争接之,而球子忽绰在球棒上,随马走如电,而球子终不坠地。力捷而熟娴者,以球子挑剔跳掷于虚空中,而终不离于球杖。马走如飞,然后打入球门,中者为胜。当其击球之时,盘屈旋转,倏如流电之过目,观者动心骇志,英锐之气奋然,虽耀武者,捷疾无过于是,盖有赏罚不侔耳。
元人诗歌中描述击鞠者不可胜数,如张弘范《打球》诗云:“锦绣衣分上下朋,画门双柱耸亭亭。半空彩杖翻残月,一点绯球迸落星。翠柳小厅喧鼓吹,玉鞭骄马蹙雷霆。少年得意风流事,可胜书生对流萤。”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