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婚俗中的哭嫁习俗

2005-04-29 00:44廖从刚
寻根 2005年2期
关键词:哥嫂媒人姊妹

廖从刚

压侬上轿惨侬情,

哭哭啼啼一路行;

报道郎家今在望,

悄悄才住唤娘声。

养侬长大又陪妆,

养女由来也自伤;

最是哭声听不得,

一声儿罢一声娘。

这两首竹枝词,是清代土家诗人彭勇行对土家姑娘哭嫁情景生动而真切的描述。作为土家族婚俗中的一种独特婚礼形式——哭嫁,在土家人聚居区域大约已有了两三千年的历史。据民俗专家分析,哭嫁很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中“抢婚”习俗的遗存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哭嫁早已失去了抢婚的原始意义,而成为土家人家居生活中进行礼义伦理和婚育教化的一种传统习俗。

实际上,哭嫁并不是新娘一人哭诉,而是内亲外戚的集体哭诉,具有“家族性”。土家族的哭嫁大约有二十多项程序,新娘每哭一项,均有陪哭和对哭者。哭嫁不但所哭内容浩繁,而且时间长,程式严,具有“礼仪性”。一般而言,从媒人送来婚期那天起便“开哭”。按礼规,送婚期要提前三个月通知女方,以便筹备嫁妆。哭嫁仪程,分为平常哭和出嫁哭两种类型。所谓平常哭,指从开哭到出嫁前夕“上头”这一阶段。这段时间,哭嫁不受约束:左亲右邻来看望,触景生情地哭;筹备嫁妆,如绣织打花被盖、枕头、荷包、丝带等,思潮起伏,情不自禁地哭,等等。所谓出嫁哭,是指从出嫁前夕,举行“上头”、“簪花”、“祭祖”、“陪十姊妹”等酒宴始,至鸡鸣上轿出门止。这段时间,哭嫁皆按婚典仪程进行,不得随意抽泣哭诉。

出嫁新娘,必须会哭,懂得哭规,循规蹈矩而哭,此为展示新娘才艺智慧和家传礼仪的一种传统形式。否则,将被族人视为没出息、不懂礼规的“村姑”。因此,土家女在十三四岁时,就要参加“伴娘”和陪十姊妹活动,习哭词,练哭功,熟哭规,长见识,见世面。本文拟就土家族哭嫁中的“出嫁哭”歌词作一介绍分析,从中感受土家婚俗的民俗文化内涵。

清乾隆版《长阳县志》为有文字以来较早记载哭嫁习俗的志书,该书载:“宁乡(长阳安宁乡)地近容美(今湖北五峰、鹤峰一带)、巴东,民杂苗蛮(蛮即今土家族)。其嫁女上头之日,择女八九人,与女共十人为一席。是日父母、兄嫂、诸姑及九女执衣牵手,依次而歌。女亦依次酬之……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其实,土家哭嫁并不仅限于“上头之日”,而是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中,少则数日,多则一两个月,越近婚期,哭声越悲。临嫁前往往哭诉一通宵,哀音悲调,回环不绝。

旧时,土家族婚姻以自由婚配为主,每逢摆手活动、女儿会、婚娶、闹丧等集体场合,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以歌传情,互诉爱慕之心,合意者互赠信物,征得土司许可即能成婚。娘家不索财物,新娘亦不乘轿,由其兄或弟背至男家。在此当事人自主婚姻基础上,哭嫁偏重叙骨肉情、道别离苦,言辞和缓,具有礼仪性成分。这可以从明清流传下来的“哭开声”中得到证实:

哪个妹子不出嫁,

哪个男儿不出门。

男儿上学怕先生,

女子出嫁怕开声。

鸡已叫,天已明,

母女开声惊动人。

明朝轿前封赠你,

万事大吉都顺心。

土司统治后期,随着汉文化的输入,封建伦理道德对土家人的婚姻习俗影响渐大;改土归流后,汉化程度和封建伦理观念迅速加深,“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自主婚姻为买卖婚姻所替代,一些地方“坐床”、“接骨种”、“童养媳”等婚姻陋习流行。这对出嫁女来说,婚姻不是幸福的归宿,而是噩运的开始—出嫁后命运莫测啊!因此,出嫁女的哭嫁,已经成为她们怨愤感情的宣泄:谴责重男轻女、埋怨父母包办、哭骂媒人撮合等内容渐多,并逐步形成一整套相对固定的程序。哭嫁歌词大多句式工整,以七言五言四言为主,语言含蓄明快,有的注重表情达意,有的偏重文采辞章;有的封建说教成分较多,有的困苦生活怨愤较浓;多以口传心授为主,亦有手抄本哭嫁歌词流传民间。

土家哭嫁程序,以“哭开声”为序歌;第一道程序为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众亲友;第二道程序为哭(骂)媒人;第三道程序为入席后的哭开脸(梳妆)、哭祖宗、哭穿衣、哭艺人等;尾声为“哭上轿”。

婚俗中的哭嫁这一程序,在湘鄂西的土家族聚居区早已约定俗成,相沿成习。哭嫁时边哭边念的哭词—实际上是一种民间说唱形式,也就是本文所界定的哭嫁歌词,成为土家婚俗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社会生活形态。

夜半时分,男家来轿迎娶新娘。此时,新娘便开始在娘家的最后一次哭嫁。并依例由媒人进闺房向新娘面授上轿注意事项。新娘见到媒人,首先哭的是“骂媒人”:

板栗开花吊砣砣呀,

挨刀的媒娘嘴巴阔。

壁上画马你哄爷骑,

芭茅架桥你哄娘过。

篾穿豆腐你哄哥提,

棕毛穿梭你哄嫂搓。

你这边讲有田和地,

你那边讲是花一朵。

你讲乌鸦不要墨来染,

你讲白鹤不要粉来泼。

你讲龙有深潭好炼宝,

你讲鸟有深山好砌窝。

你讲结亲结义结良缘,

你讲郎才女貌天撮合。

你只要得口牛尿(酒)喝,

哪管人家是死还是活?

板栗开花吊线线,

背时的媒人想挂面。

媒人是个赶仗狗,

吃了这头吃那头。

豌豆花开排对排,

背时的媒人想穿鞋。

青布鞋子有一双,

媒人穿了烂脚掌。

鞋子里白外面青,

媒人穿了烂脚筋。

娘家又夸女婿好,

婆家又夸嫁妆多。

树上鸟儿骗得来,

岩坎猴子骗得走。

骗得我爹点了头,

骗得我妈开了口。

五峰西部旧为容美土司辖地,对媒人骂得更为绝情。有一首“噘(骂)媒婆”的歌这样唱道:

死媒婆,癞媒婆,

猪头脸盘尖尖脚。

生就的害人精,

坑人的老妖婆。

东家哄,西家说,

串来串去两边唆。

死媒婆,癞媒婆,

吃了人家肥肉砣。

一张大油嘴,

害人有几多。

今天吃哒明天死,

死哒变驴推腰磨。

死媒婆,癞媒婆,

死哒埋在大路坡。

牛儿铆起踩,

羊儿死劲跺,

跺出心肝黄狗拖,

看你来世当媒婆!

吃的说媒饭,按照规矩办。媒人不管怎样挨骂,遵规依矩,按时辰行事:一心叫新娘叔婶给新娘梳头,新娘则扑天抢地,不肯让梳,伴嫁娘们再三相劝,新娘才让梳头。这时,边梳,新娘边哭,谓之“哭梳头”:

婶娘呀,我的好婶娘—

你今夜变得好狠心,

你解我辫子红头绳;

往天我梳的一条龙,

今夜你梳得重上重;

往天我梳的一条线,

今夜梳成团团旋。

扯了眉毛改了样,

开了脸面作了贱。

千斤女变四两媳,

跳进苦海没有边。

为新娘梳好头,接着给新娘戴花、戴凤冠霞帔。按“舅父为大”和“还骨种”的习俗,须由舅父、舅母帮戴,意在出嫁得到舅父大人的允诺。

新娘穿戴齐整、打扮光鲜之后,吃“离娘饭”,意在娘家吃最后一餐饭,从此离爹娘,远处他乡。此时的新娘,哭声更哀,谓之“哭爹娘”:

女在娘怀三年滚,

头发操白许多根。

青布裙来白围腰,

背过几多山和坳。

布裙从长背到短,

这山背到那山转。

又怕女儿吃不饱,

又怕女儿受风寒。

为制嫁妆操碎心,

只怪女儿生错命。

哭声爹来刀割胆,

哭声娘来箭穿心。

只道爹娘团圆坐,

谁知今日要分身!

女儿是爹身上的血,女儿是娘心头的肉。女儿出嫁,远离爹娘,因而哭爹娘的内容最为丰富,有诉爹娘苦心养育之恩;有诉出嫁之后,无法照看爹娘的忧愁;有诉年轻不懂事,难为人之妻人之媳的苦闷;有诉说谢恩于爹娘的衷情等等。新娘哭诉中,母亲也不断回哭相劝。所哭唱词字字句句都浸透了泪水,叫人听得心碎泪流。最令人揪心裂胆之痛,是新娘诉说不肯离去的哭词:

爹娘深恩还未报,

唢呐一声离娘门。

烧菜煮饭谁来帮,

砍柴喂猪谁担承?

年老病痛谁服侍,

弟妹年幼谁照应?

叫儿如何不悲伤,

叫儿如何放得心?

离山离水容易离,

离爹离娘心痛碎。

今夜吃了离娘饭,

不知何天能相见。

天高路又远,

山陡水又险。

端了人家的碗,

就得服人家管。

我有脚难走千里路,

我有翅难飞万重山。

我有梦难得再团圆,

我难打报恩那一天。

与其说是哭诉,不如说是一种深情哀婉的吟唱,或者称之为中国“乡村咏叹调”吧!

在离娘筵席上,哥嫂陪伴爹娘向新娘妹妹敬酒,俗称“哥嫂酒”。新娘接过哥嫂敬的酒,哭别哥嫂,谓之“哭哥嫂”。哭的内容,多是叙说兄妹之情,嘱托哥嫂照看父母,请求伴轿送行到婆家,为新娘妹妹壮胆。在叙说兄妹情分中,发出男尊女卑的感慨,和女子在家庭及社会上受到歧视,不能与男子平等的心情:

我和哥哥同根生,

生死贵贱命不同。

妹我下贱赶出门,

哥哥在家当贵人。

哥是门前一棵树,

树大根深长得住。

妹是水上浮萍草,

浮萍无根到处飘。

饮罢“哥嫂酒”,新娘摆起“姊妹宴”,也叫“陪十姊妹”,邀请叔伯姐妹们、伴嫁陪侍的姑娘们入席,以表姐妹深情和酬谢之意。席间,新娘与姐妹们相互叙旧,倾吐离情别绪,谓之“哭姊妹”:

橙子好吃要剥皮,

姊妹好耍要分离。

柑子好吃要分瓣,

姊妹好耍要分散。

树木再高难离影,

月亮再明常伴星。

鱼儿不能离开水,

姊妹难舍又难分。

清早上山去砍柴,

晌午下河去捞虾。

追追打打上山去,

嘻嘻哈哈转回家。

灯下呼呼纳鞋底,

说了几多悄悄话。

野菊开花黄又黄,

姊妹做鞋补衣裳。

今晚姊妹陪伴我,

明日花轿抬过堂。

姊妹几时再相会,

天高路远望断肠。

新娘首先举杯敬谢,唱毕,姊妹们哭诉道:

瓷盆打水见底清,

姊妹相聚情意深。

包谷当得白米饭,

酸菜胜过吃海参。

今夜吃了姊妹酒,

园中韭菜蔸不分。

新娘闻听姊妹们依依难舍的哭诉,忍不住悲从歌来:

亲姊妹,姊妹亲,

捡个石榴平半分。

打开石榴十二格,

多年姊妹分不得。

哀姊妹,姊妹哀,

扯把樱桃沿线栽。

樱桃成林姑成人,

樱桃结果姑出门。

另陪十姊妹的相互对唱,更见情深意长:

新娘:如果我是男儿家,堂屋种种都有份,神堂写字也有名。

陪者:如今是个女儿家,神堂打钟钟不响,堂屋点灯灯不明。

新娘:如果我是男儿家,三丘田地有一丘,三块地也有一块。

陪者:如今是个女儿家,十丘田没有一丘,十块地没有一块。

哭诉中的一遍遍叙旧之情,姊妹们自然而然会感到“姐妹好似同林鸟”,终要你飞东来我飞西,依依之情难舍难分啊!

哭过姊妹,新娘要穿大红露水衣、露水鞋和露水帕(即年老妇女去世穿的寿衣、鞋、帕,象征偕头到老,长寿百年),准备上轿。新娘执意不肯穿,众姐妹相劝,方半推半就地穿上,边穿边哭,谓之“哭穿露水衣”:

我今不穿露水衣,

不受人家老少欺。

丫环鞋子穿不得,

穿了离娘又离爷。

今早搭了露水帕,

要成生人媳妇家。

常在人家脚下踩,

常在人家手中捏!

穿起露水衣、鞋、帕,新娘即拜别祖宗。新娘兄弟用七尺红绫即男家送来的“背亲带”,拦腰将新娘捆背到堂屋。堂屋居中摆放一斗,斗上罩圆筛。新娘站立筛上,跪拜祖宗,边拜边哭诉,谓之“哭祖宗”:我右脚跨出娘的房,左脚踩到祖宗堂,又离祖宗又离乡;我脚踩金斗四脚沿,拜了天地拜乡邻,又离祖宗又离娘!皆是诉说祖宗生养下孙女,“不能给你们烧香,不能给你们奠酒”,哀怨是个女儿身,苦劳命。

哭拜祖宗毕,鸡叫了,新娘上轿时辰已到。唢呐吹响,鞭炮点响,灯笼点亮,新娘兄弟用“背亲带”,将新娘拦腰背起,嫂子打开婆家送来的伞,罩住新娘。新娘两手各拿一把筷子,一把撒在堂屋里,一把撒在堂门外,边撒边哭诉,谓之“哭撒筷子”:

前撒金,后撒银,

中央撒个晒谷坪。

前面金子跟妹去,

后面银子跟哥留。

丢得快,发得快,

荣华富贵万万代。

另一种辞祖后的“撒筷子”唱道:

一把火把亮堂堂,

一把筷子十二双。

冤家出门鸟飞散,

筷子落地有人捡。

妹妹捡去配鸾凤,

表姐表妹捡到哒,

一生一世都吉祥。

哭嫁歌中还有一些是新娘即兴为不同对象哭唱的,如“哭木匠”:

年年有个三月三,

木匠进屋是鲁班。

东家请你打嫁妆,

西家请你做高房。

推刨推来一展平,

墨线弹来四周清。

斧头砍起月亮架,

蒯锄蒯起梭子形。

五湖四海把你请,

个个都说你高明。

像这种礼节性哭嫁的还有“哭石匠”、“哭先生”、“哭读书人”等等,新娘兴致所至,凡熟悉的人事,皆入哭唱范围。

新娘背出堂屋,轿子抬至大门口,新娘上轿时,用脚蹬轿杆三下,有惊轿和示意轿夫稳轿之意。乖巧的新娘在哥背上,亦有哭诉之词:绣花盖头头上蒙,哥哥嫂嫂把亲送;人家忙得金满斗,爹娘忙得一场空,脸哭肿来眼哭红。进轿后,背新娘的兄弟,给新娘胸前挂铜镜一面,宝剑一把,照妖斩煞;背亲带将新娘捆在轿里座椅上,以免上下坡岭颠簸摇晃。实则是远古群婚抢亲将新娘绑缚不让逃跑的遗俗。新娘边进轿边哭诉,谓之“哭上轿”:

铜锣响几声,婆家来娶亲。

脚踏金满斗,筷子谢门神。

哥哥背上轿,嫂嫂锁轿门。

钥匙交嫂嫂,妹是别家人!

启轿时,督礼官将神龛上一个碗取下,放于轿内,意谓娘家送新娘的“衣禄碗”,新娘到婆家一辈子不缺吃穿。轿至朝门,女家用扫帚将轿四周扫三下,哥嫂和伴嫁姑娘拉轿三次,意谓新娘留念难舍。这时,将喜火把点燃照路,娘家即抢两把回来,照至堂屋大门,俗称“分火(伙)”,火越分越旺。新娘母亲,从堂屋门口撒五谷至朝门,俗称“送衣禄米”,使新娘一生一世,衣禄不愁。

轿抬出大门,新娘哥嫂和伴嫁姑娘护守轿前轿后,名“押轿”。抬轿上路后,灯笼火把照在轿前,给抬轿人照路。沿路吹吹打打,热闹异常。新娘在轿里,还得不断抽泣哭诉,谓之“哭婚轿”:

长毛公鸡声声啼,

啼得我的心肝碎。

黄毛狗儿阵阵咬,

咬得我肝肠断了。

燕子飞过九重崖,

今天去了哪天来?

燕子飞过九道坡,

爹娘几时还记得我?

燕子飞过九座林,

哪天看到娘家人?

燕子飞过九条河,

离了爹娘苦日期多!

哭嫁作为一种婚俗,一般认为只在土家族聚居区流行。其实,稍加探究,就会发现哭嫁实际上是一种古老婚俗,在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江浙等省市区,甚至上海郊区农村均有民间文学专家所搜集的哭嫁歌词刊行于世。惟在现今时代的婚姻操办过程中,多已不取哭嫁这种程序。而土家族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这一传统婚俗习惯,只不过多以歌唱为主,哭嫁的成分逐渐减少了。

哭嫁歌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可以说它是一部形象的土家婚俗史,是千百年来土家妇女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直接有助于研究土家族的社会演变、婚俗发展、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妇女心理特质,甚至对研究土家族歌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族语言、土汉文化交流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民俗文化资料。

(作者单位: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史志档案办公室)

猜你喜欢
哥嫂媒人姊妹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侄子留学记
姊妹题比比看——三类临界问题的变式
侄子留学记
《Radio World》公布IBC 2019“最佳展品奖”名单
媒人
专职媒人的变化
姊妹
都是“二胎”惹出的祸
彼此懂得,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