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崇炎
随着“工业兴市”战略强势推进,荆州工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对工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使全市80%以上的国有企业,50%以上的国有工业资产经过改组、联合、兼并、破产等调整措施,成功转型为非国有的民营性质。我市工业经济面貌有了较大改善,工业企业现有200亿元的存量资产,工业年产值达400亿元。今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应当是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加速工业产业优化升级。
工业产品结构的形势
2004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5.65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2.23亿元,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3.42亿元,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力,高新技术产业也有较快增长。综合分析我市工业产品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历史上看,具有传统工业基础型的结构特征。荆州工业经过上世纪七十年代“五小”工业起步,八十年代的大办乡镇工业,九十年代初期低水平扩张,九十年代后期的大调整等发展历程。其产业是在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生产传统产品为主,资本有机构成偏低,技术、经济基础薄弱。
2、从行业上来看,具有轻纺工业主导型的结构特征。全市工业的支柱产业是纺织、轻工、机械、化工、冶金、电子行业,全市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以下均指规模以上工业)有80万锭的生产能力,年产值占全市工业的21.32%,轻工业占全市工业的17.12%,两项相加占全市工业的38.45%,接近四成。
3、从销售上来看,具有国内市场内向型的结构特征。2004年元至8月,我市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1975万美元,不到年产值的5%,产品市场外向度较低,在绝对数上居全省第四位。
4、从技术上来看,具有工艺设备滞后型的结构特征。以目前工业主要产品技术含量比较,80年代以前水平占25.46%,90年代水平占41.59%,两项合计为76.05%,国内先进水平占30%、国际先进水平仅占2.95%,先进产品与落后产品之比为3:7。以关键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先进程度比较,80年代以前水平的占25.68%,90年代水平的占45%,两项合计70.68%,国内先进水平仅占25.91%,国际先进水平占3.41%,也是三七开的水平。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一)调整产品发展方向
1、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一要狠抓产品升级换代。
工业企业要增强新产品研发能力,使工业产品能保持研究
一代、储存一代、生产一代的梯次产品开发结构。二要实行产研结合。在自身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要与国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横向联合,努力汲取先进的科技成果,采用购买专利、技术参股、技术合作等形式,引进新产品生产技术。同时,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部门成为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中介服务机构成为技术创新的纽带和桥梁,政府成为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制订者。三要抓住以产品为龙头的技术改造。近几年来,我市每年用于工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有20亿元左右,其中真正用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资金不到30%。今后,要将改造生产设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作为工业技术改造的重点。
2、大力发展关联度强的产业。工业经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但要表现在其增加值占CDP的份额,更重要的是能开发一批关联度强、形成产业链的产品,拉动全市工业实现集团式跨越。一要注重开发原材料依附型关联产品。如天颐公司在荆州的万亩油菜籽基地,银欣集团的订单农业,吉象公司带动周边发展了34万亩意杨林等等,这些企业都是利用荆州丰富的农林资源,通过一家或数家企业的经营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二要注重开发适销对路的终极关联产业。以服装为例,一个年产500万件衬衣的服装厂,可带动3000万产值的包装企业、5000万产值的印染企业等相关产业。因此,要大力开发终极产品生产企业,对相关产业形成强大的拉动效应。三要提高关联企业产品质量,确保关联产业的市场份额。我市有几十家企业为东风等国内重点汽车企业生产零部件,这些企业要在产品质量上严格把关,在产品供货上严守信誉,确保来之不易的市场份额。
3、大力拓展新兴生产领域。目前,西方国家为了拓展国际市场,降低生产成本,正逐步将生产基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经过多年来的滚动发展,其政策、劳动力价格及企业容量等优势正在迅速丧失,加上国家西部大开发、工业平衡布局的政策出台,外资有大举进入内陆地区的征兆。我市工业企业要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新兴一批产业,重振荆州工业经济。
(二)调整适销市场产品
适应市场需求,生产适销产品,尽快实现产品的价值,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生产的直接目的。我市因终端产品种类不多,精品名牌少,市场外向度低,工业产品的市场适应性问题十分突出。
1、狠抓精品名牌战略,着力打造荆州名牌产品。
打造荆州品牌,时不我待。首先,各地应筛选一批具有品质保证的产品,冲刺国家名牌序列。如松滋白云边酒曾获全国银牌奖,就产品质量而言,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具有冲击全国名牌的潜力。其次,筛选一批具有全国知名效应的企业冲刺国家名牌。我市沙隆达集团、天发集团、湖北凯乐、洪城公司等6家上市公司只要积极运作,筛选出主打产品冲击国家名牌,这无论在企业声誉上、产品质量上、还是经济实力上都是有可能的。三是筛选出一批尖端技术产品,冲刺国家名牌。我市目前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批高新技术企业,如软磁技术产品、纳米技术产品、生物技术产品、微电子技术产品等都具有冲击国家名牌的实力,各行业管理协会,应该从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中,培植国家名牌产品。
2、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外向度。
工业企业经营者要认真研究、熟悉掌握国际贸易运行规则,规范经营行为,拓宽发展思路,以挺进国际市场为目标,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一要整顿生产工艺技术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执行国际标准,我们的产品才有进军国际市场的基础。二要把握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技术走向。我市有80多万纱锭,一般只能生产32支纱,少数64支纱,而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的是纺精细面料的高支纱,这就需要企业随时进行技术调整。三要注意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市场机遇。在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和国际交往日渐频繁的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应该大胆地走出去,推销自己的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
(三)调整产品生产增长方式
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推行“细胞生产方式”和产业群发展战略,对于我市工业来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细胞生产方式是将半成品生产发包给小生产作坊,由3至5个人、几台数控机床和相应的生产设备,对半成品进行加工生产,工厂按生产技术标准严格验收。这样运作,既减少了总装厂的投资风险,又提高了产品零部件的质量。我市产业工人原有40多万,经过企业改制后,现有职工15万人。有20多万产业工人离职退休、下岗待业,只要稍加扶植,把这些技术熟练的工人重新组织起来,采用细胞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无疑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
所谓产业群战略,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使其在地理上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在经营上形成特色市场,在管理上可互相借鉴,在技术上可互相支持。只要有关部门在行业管理上科学规划,在区域分布上合理布局,毋须政府拿出多少资金,就可以使工业生产规模得到有效扩张。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策略手段
(一)用行政手段引导工业产品结构调整
一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做得好,对企业指导性强,作用就大。要发挥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性,首先要弄清本行业产品结构现状,骨干产品的经济效益,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及主要技术参数。其次要科学规划、逐步实施。再次要加强对工业企业产品发展方向的督查指导。关键是要有“进”有“退”。“进”,就是加快开发有市场前景,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退”,就是要淘汰那些市场饱和、竞争力弱的产品。有关部门要及时提醒企业,或以政策积极引导,保证产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是极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要用好、用活各方面的政策,如高新技术产品的减税政策,高新技术产品项目建设的优惠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积极扶植、精心培育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三要充分利用现有计划渠道,从国家、省多争取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项目投入。如国家发改委农产品深加工、汽车零部件等专项计划,省发改委扶植新科技、新产品开发专项计划,科技局科技三项费用项目计划以及世行贷款、国际组织赠款、无偿拨款、长期贴息贷款等资金,这对于我市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无疑是一支强心剂。
(二)用经济手段调整工业产品结构
一是市场调节。工业企业要顺应市场发展方向,主动出击,摸准产品的市场信息,迅速调整产品结构。二是金融支持。金融系统要在政策允许和市场可操作的前提下,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