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在上“101”

2005-04-29 00:44:03
海外星云 2005年4期
关键词:层楼钢球高楼

“台北101”位于台北市信义计划区,此地早前是一片农地,1980年才被规划成金融商业中心,并迅速发展为拥有高级住宅、多栋办公楼、多处购物中心的地区。建设这幢大楼,最初的计划是兴建两幢30层以上的建筑,总楼层66层,后来改为兴建3幢建筑,总楼层88层,直到当时的台北市长决定不计费用地替台湾建立一个最高的建筑物,才得以将原来的3座大楼合并为一座,成就了现在8节式竹笋一样的外形、楼高101层、加顶端尖塔共50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

在离“台北101”不远的几条街,一幢方方的建筑物外面坐着两只石雕的狮子,它是“台北101”的设计者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的所在地,大楼造型的构思就出自事务所内的王重平建筑师。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崇尚东方古典艺术,擅长将东方元素和西洋建筑融为一体,“台北101”便是这种概念下的代表作:第一部分外围贴有直径近4层楼高的方孔古钱币作为装饰;每8层楼顶向上展开的弧线代表蓬勃向上;塔楼在每个倒梯形方块的顶点上有一块金属凸出物,象征“龙头”。由于顶端尖塔大部分时间都被云层遮住,所以在大楼顶端的“龙头”上还装置有航空障碍灯,以警告在高空中的飞机。另外,大楼周围的建筑也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气”和“风水”,这让大楼更是处处表现出了中华文化和西方科技的结合。

按照计划,“台北101”的工期历时6年,漫长的兴建过程充满了艰辛。1998年1月,工程正式动工,首先是打地基,要挖到地底40~60米深,再埋入数百条厚1.5米、长80米的混凝土柱子作为承载基桩,还要在基桩上再置入9000吨钢铁以及2.6万立方米的混凝土作为“根”。地基完成后,1999年7月,在地底28米处,“台北101”开始建起来。由于所使用的钢筋都得由南往北送,为了达成每20天建4层楼的进度,每项材料都得准时送达工地。“台北101”的主干为设在大楼内部的8根巨型柱子,每根宽2.4米,由8厘米厚的钢板组成,每两根柱子平均分立在大楼的四面,巨型柱子在每8层楼时还会再用16根箱形钢柱再加强支撑,并且为了增加劲度而在低层部分内灌混凝土直到62层高。为了将材料运送到高处,在建筑物的四周还搭设了电梯,并利用起重机等将材料及时送到需要的楼层。每天,有来自50个国家近2000位各工种工人、工程师、技术人员在工地工作,他们每天爬上爬下,大楼高处的轻微晃动对他们来说已成为家常便饭,偶尔袭来的强风还会把云带进建筑物里,夏天,他们还必须承受难耐的高温。

台北恶劣的天气情况及地震使得工程进度时而停止,时而继续,2002年的超级地震就迫使整个工程停工检查。那是2002年3月31日的下午,6.8级的大地震使得当时固定在“101”高楼250米处的两台吊车被震了下来,造成5名工人死亡、16人受伤,一台吊车掉到路上还压倒了不少车并伤及民众。虽然调查显示大楼本身并没有因为地震而有任何损伤,但此次事故迫使工程停工长达几个月,从而也延缓了完工时间。2003年7月,当工人们将第96层高达38米的钢柱架起来时,“台北101”超过了当时世界第一高楼吉隆坡的Petronas双子星大楼,正式成为世界最高的建筑物。

整个“台北101”花费达到了640亿新台币,而大部分的费用都用在了技术层面上。大家都知道叶子形状的台湾岛由于处在一个多台风及多地震的地理位置,因此极易遭受天然灾害,6年前的“9.21”大地震就让台湾一下死伤好几千人。距离“台北101”200米的地方刚好是一个断层地带,再加上台湾每年至少会有3~4个时速高达250公里的台风侵袭,为了应付地震及台风导致的建筑物摇晃,在“台北101”约92层的高度,固定了一个闪着灰色光芒的重达660吨的钢球,这个钢球由许多不同直径的厚钢片所叠成,橘色的钢缆每4条为一组共16条绕过钢球底半圈。这个直径5.5米的钢球叫做“被动调谐质量阻尼器”,平时可以抵消风力对大楼所产生的摇晃,而当剧烈地震或台风来袭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大楼的摇晃程度。另外,大楼外围12万平方米的部分,钢、铝以及玻璃结构部分就花了9500万新台币,这个外围可以应付高达7级的强震和每平方米1.4吨的风压。而大楼间的建筑不但呈W形,也通过了2200PS飞机发动机所产生的台风测试。此外,在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之后,“台北101”所要应付的就不仅仅是台风和地震,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大楼整幢建筑物的钢筋及钢缆都采用防火材料,同时储备了相当两个半奥林匹克游泳池的水。另外,大楼结构设计使得每8层楼就会多出一个平台,方便火灾或其他灾害时的高楼逃生。

高楼是可以彻底改变一个城市的面貌的,当其他地区普遍只有高于200米的建筑时,“台北101”这个像竹子一样的超级异物,独领了21世纪建筑风骚。当然,它也激发了其他城市的建筑欲望,比如迪拜就声称将会有一幢560~600米高的建筑诞生。看来,争夺世界第一的战火已经悄然点燃,未来建筑业一定会有更多的世界第一。

(吴怡静译自德国《GEO》杂志,原载台湾《讲义》)

猜你喜欢
层楼钢球高楼
劈木头,盖高楼
昆钢球团生产降事故率降消耗的生产实践
昆钢科技(2021年2期)2021-07-22 07:46:54
高楼万丈平地起
黄河之声(2021年6期)2021-06-18 13:57:18
8Cr4Mo4V钢球压碎载荷不合格的原因及返修
哈尔滨轴承(2020年4期)2020-03-17 08:13:52
三到底在几楼?
看到新高楼啦
层楼不误英雄儿
高中时代(2019年1期)2019-03-10 13:50:32
自动控制的钢球分离器设计与实现
高楼逃生
喜迎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