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马六甲的时光足迹

2005-04-29 00:44:03李俊明
海外星云 2005年4期
关键词:马六甲葡萄牙马来西亚

在今日的马来西亚,有一个不可遗忘的古代贸易之都——马六甲,那悠悠的河水至今仍诉说着过往的流金岁月。

过往与现实相映成趣

河面如镜,船过无痕。暮霭四合时的南国夕阳,斜斜映照着水边乘凉的人们。金色的温润光泽洒满了大地,妩媚的马六甲河静静地兀自前行,像是流动的生命之歌,将这个历史之城的过往谱成一首动人的曲子。

景物不断随着小船后退,浸沐在落日的余晖中,我们抬头望见了这个城市的身世。西方的天主教堂、中国的佛寺、印度的庙堂、伊斯兰的清真寺,还有虔诚信仰着这些宗教的各色人种,东西杂处,华洋交融,散发出一种奇特的气味。人力车、脚踏车、小汽车,还有拖着当地独特木屐的双脚,往来于熙攘的城市里,交织出浮动、活跃的庶民浮世绘。

旅人张望着好奇的眼睛,将这历史之城的一切尽收眼底。小河在闹市区边缘拐了一个弯,转了方向,河畔有着“马六甲莱佛士酒店”之称的大华酒店,在上个世纪初是英国殖民时期洋人留连之处,曾经衣香鬓影,觥筹交错,只是如今门扉虚掩,繁华落尽,留下一室落寞予人凭吊。

但是南洋的生猛鲜活,绝不让人沉缅在过往的回忆中。潜伏在沿岸的弹涂鱼、大蜥蜴,还有从马达加斯加漂洋过海的遮天大树,增添了南国蠢蠢欲动的热带气氛,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沿着马六甲河生长的这种大树,当地人将之拟人化,说它每天随着晨光苏醒,到了傍晚,便要闭上眼睛(叶子),随着夕阳沉沉睡去。而大蜥蜴往往难耐溽暑,潜身水中与来往船只一同巡游。生命的节奏,在夏夜的晚风中随着河流缓缓前行。

马六甲州为马来西亚13州之一,马六甲则为州内重要城市。马六甲的生活,既单纯质朴又多姿多彩。小城的气氛在沉静中,却又隐含着一股跃动生命力,绚烂的过往与嘈杂的现实相映成趣。

孕育多元文化的历史之城

马六甲是一个谜样的历史之城,马来文称为Melaka,它的命名由来众说纷纭,其中最为可信的,认为是由沿着河岸生长的植物Pokok Melaka而来,因为马来人往往以地理或植物特色为一地取名。

1400年时,一位苏门答腊的王子Parameswara来此,建立了马六甲帝国的雏形。为了更方便跟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人进行贸易,他们决定拥抱伊斯兰文化,马六甲的伊斯兰信仰便是由此而来。至今,这里仍然保有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

虽然马来西亚以伊斯兰教立国,但它同时也兼容多元种族、宗教。在这个马来西亚历史发源之地,最能具体而微地感受到这种多元文化所激荡出的魅力。

不同的民族移入,为马六甲增添缤纷色彩。除了来自东亚、中东、印度的移民,葡萄牙是最早占领这里的欧洲人,他们传入了天主教信仰,紧接而来的荷兰人,则带进了基督教。

最晚到达这里的英国人,除了带来英国式的行政制度,还引进了采矿及农耕技术,建立了学校、铁路及医院。由于橡胶树相当适应马来西亚潮湿而炎热的气候,英国人从巴西引进的橡胶树籽,开始在大片的橡胶园蓬勃生长。马来西亚在英殖民时期成为全球橡胶产量数一数二的地区,油棕树后来取代了橡胶,成为马国大宗出口的经济作物。

17世纪的繁盛海洋城市

马六甲不但身世传奇,地理位置也很奇特。季风是古时航海不可或缺的帮手,由于当时船只没有动力,因此水手们全仰赖季风的吹拂前行,东北及西南两个季风系统交会的马六甲,自然成为航海重要的转运中心。

在大航海时代,由于马六甲控制了连接印度、中国之间的交通渠道,成为盛名远播的贸易之城,从中国来的樟脑、丝绸及陶瓷,从印度来的织品,大量运销的菲律宾蔗糖,产自摩鹿加群岛的檀香、丁香、豆蔻等香料,苏门答腊的金子及胡椒,帝汶的檀香以及马来半岛西部所盛产的锡,通通要汇聚马六甲,再转运到世界各地。马六甲俨然成为当时商品的全球集散中心,每年吸引好几百艘船只顺着季风前来贸易,中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欧洲人挤满了马六甲的港口。

原本港阔水深的马六甲,可容纳大型船只就近停靠岸边,因此终日熙攘,盛极一时。然而,从19世纪中叶开始,马六甲河岸由于过度开发,加上废弃物淤积,使得港口逐渐变浅,大型船只必须停泊在港湾之外,马六甲逐渐失去天然良港的优势,将海峡贸易重镇的位置拱手让给了邻近的新加坡及槟城。

三轮车滑过历史的街廓

褪下国际商港的耀眼光环,马六甲如今已经变身马来西亚历史名城,吸引络绎不绝的旅人前来感受它的昔日风华。

在街上,花俏的三轮车悠悠滑过石头砌成的街道,和古色古香的沉静建筑形成反差:车上眼花缭乱的装饰,让乘客宛若“花车皇后游行”般威风凛凛。除各式华丽的装饰风格外,印度、华裔、马来等不同种族的三轮车夫,沿街播放着形形色色的音乐,缠绵悱恻的印度流行歌曲,软绵绵的瑰丽情调,回荡在铺着石板的大街小巷间,缭绕着旅人的思绪;最匪夷所思的,是嘻哈还有街头饶舌也来搅和。三轮车,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人文风景,穿梭在迷人的历史街廓之间。

另一个东方的威尼斯

站在河畔凭栏远眺,马六甲河岸有着威尼斯的影子,各式舟楫穿梭小桥之间;马六甲河畔也有着阿姆斯特丹的风情,因为水岸边还有昔日殖民时期的荷兰式建筑静静伫立;甚至,马六甲跟中国的江南水乡周庄也有着十分相近的气质。昔时庶民生活的气味,原封不动地保存在空气中,它不像有些已成为“标本”的古城古镇,只是给人徒留造假的遗憾,这里的居民依然实际生活在街道巷弄的老房子之间,是一个不死的历史之城。

由于马六甲的各种移民带来了各自的生活方式及居住形式,因此这个马来西亚的古代贸易之都,也成为活生生的建筑博物馆。举例来说,昔日葡萄牙殖民时期,以屋宇的立面宽度来征收赋税,立面愈宽,赋税愈多;此外窗子开得愈多,税也愈重,因此当地的有钱人发展出一种十分奇特的建筑形态,将房子营造成非常狭长的条状结构,外间的窗子少,十分隐密。有时从街上看去宽度不过12英尺的小房子,实际上可以延伸成为长达200英尺的“富贵之家”。

余韵不绝的葡萄牙风

来到马六甲市区的河口,便可以见到一艘古式大船,它是一座海洋博物馆,依照启程前往葡萄牙,却沉没在马六甲海峡的帆船“海上花号”所建成,铭记着这段葡萄牙殖民的历史。

葡萄牙水手、贸易商人与马来人通婚,生下的后裔称为“马来葡人”。这些马来葡人又与随后而至的荷兰、英国人通婚,形成更复杂的血缘关系。我在马六甲河的游船上,遇到了在船上工作的Bernard,第一眼看到他,便觉得他身上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气质,后来发现,他正是土生葡人。Bernard身上流着葡萄牙、荷兰、英国、马来等种族的血液,一身黝黑的肌肤,眼神像猫一般的狡黠;在马来人的矫健身形中,却有欧洲白人的骨架。他住在马六甲近郊的葡萄牙社区,依然与家人说着混和当地土话的葡语。

走进Bernard推荐的一家餐馆,寻找融合马来风味的葡式料理,试图让马六甲的“葡萄牙印象”更为鲜活。一道咖喱与鲜虾煮成的晚餐,配上蒸腾的米饭,辣得让人流泪。另外一道闻名遐迩的“魔鬼咖喱辣鸡”,光看它艳红的颜色,就够呛人心神。这里的葡国菜已经完全跟“纯正”沾不上边,成为一种全新的南洋烹调手法。不过就如同此地的土生葡人,经过东方与西方无数次的融合之后,马六甲的葡式料理已经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遗产,与这座历史之城难分难舍。

中国遗风犹存的马六甲

除了欧洲人,印度及中国人也为马来半岛的历史写下深刻的一章。印度人的后裔,一般称之为Chetty,在马六甲可以找到他们聚集的街区。

中国人,则在马六甲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英国殖民时期的鼓励移民政策下,整个城市至少有40%的居民为华裔。中国移民遇上了20世纪初对橡胶的大量需求,经营橡胶种植业的华人因而致富,将整个城市送上发达之路。至今,人们依然可以在马六甲的街市与“橡胶公会”的中文招牌不期而遇,提醒着人们关于华裔居民与橡胶栽植的过往。

由于年代久远,华人落脚马来西亚的历史早已不可考,不过可以追溯至15世纪初期,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一些随行船员在马六甲留了下来,开始新的生活。随后因政治、经济因素移入的华人,也逐渐在马六甲落地生根。“海峡华人”峇峇跟娘惹,便是华人与马来人通婚所生下的后代,男性称为峇峇,女性则为娘惹。

在海外的华人,特别执着于保存传统,一直到上个世纪初,峇峇与娘惹依然维持着传统中式婚礼,女子缠足也依然在富裕的中国家庭中实行,但是饮食及衣着则沾染了浓浓的马来风味。如今,在马六甲的中国城还可以见到不同省份、姓氏的宗亲会以及各式的华人商店。漫步其间,让人强烈感觉到这真是一个“比中国还中国”的地方。

穿过幽微的长巷,走进马六甲这些精巧建筑,它们会带你回到过往的岁月;而静水流深的蜿蜒小河,无言的宁静山丘,以及深邃幽长的屋宇,让时间仿佛从此凝结,成为永恒。马六甲,就像一本丰厚的历史小说,娓娓述说着过去殖民的历史及多元种族、文化、信仰的故事。(李俊明)

猜你喜欢
马六甲葡萄牙马来西亚
葡萄牙KOI餐厅
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 05:38:04
The Hardest Language
五彩斑斓马六甲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12
有你在可真好呀
葡萄牙Tua Valley解说中心
现代装饰(2019年7期)2019-07-25 07:41:50
葡萄牙睡眠医学会
2018国际郑和大会“江苏文化周”在马六甲成功举办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5:54
油画《马六甲古树》
艺苑(2018年6期)2018-03-04 06:57:34
马六甲山羊
新马来西亚十大必买
海外星云(2016年15期)2016-12-01 04: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