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常庆
吉尔吉斯斯坦动乱在选举期间拉开序幕,反对派以“选举舞弊”为由制造事端,吉总统以逃往国外的方式下台。那么,吉事件的性质与成因是什么?有何影响?事态发展前景如伊?本文就此谈点看法。
事件过程与性质
吉于2005年2月27日举行议会选举,争夺75个席位。由于第一轮只选出32名议员,3月13日举行第二轮选举。第二轮选举结果刚一公布,反对派就举行示威,抗议“选举舞弊”,经过反复冲击,19日反对派占领了贾拉拉巴德州和奥什州州府。反对派通过奥什电视台宣布,阿卡耶夫政权在南部已不复存在。3月24日,在吉首都比什凯克,最初数百人,后来发展到数千人冲击总统府,经过几个小时的冲击,在没有遇到武力阻拦的情况下,较容易地冲了进去。阿卡耶夫总统随即携家属出逃国外,临走时还命令不要动武。3月25日,比什凯克发生打砸抢事件,许多商人受伤,大批商品被抢。巴基耶夫、库洛夫等反对派领导人控制政权后,权衡利弊并经过讨价还价,新议会被宣布合法,新议会推选反对派领导人巴基耶夫为政府总理,代行总统权力。阿卡耶夫欲回国发表辞职声明未果,于4月5日在莫斯科宣布辞职。吉议会已同意其辞积并确定7月10日进行总统选举。曾在恢复比什凯克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吉反对派另一个领导人库洛夫,在担任强力部门协调员不到一周之后于 3月31日辞职,准备参加总统竞选。
国际社会对“吉事件”的看法各异。有的说是“郁金香革命”,有的说是“政变”,有的说是“争权夺利”。现已初步查明,这次事件造成15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近亿美元,间接损失尚难统计。笔者认为,对这场暴力夺权事件称作“政变”并不为过。目前,吉国内暴乱被制止,但政局至今仍动荡不定。
事件发生的原因
为什么吉在议会选举期间发生暴乱呢?这与反对派担心拥戴总统的势力获胜有关,具体地说,害怕阿卡耶夫利用新议会达到延长自己任期或允许再次参选的目的。那么,为什么动乱从南方的贾拉拉巴德州和奥什州开始?俄罗斯独联体国家研究所中亚与哈萨克斯坦研究室主任安·格罗津说,这是部族和氏族领袖精心组织的,动乱参加者不是为理想而斗争,主要是为了追求部族的利益。吉南北方吉族人属于不同部落,彼此隔阂很深。苏联时期,为保持南北方权力平衡,实行吉主要领导人由南北方人士轮流担任的做法。阿卡耶夫是北方部落人。南方部落认为,阿卡耶夫已经执政十多年了,这次该让南方人当总统了,并想用这种办法改变南方地区经济长期落后的局面。因此,南方人非拉阿卡耶夫下台不可。
当然,此事的发生并非都是南北矛盾造成的,与阿卡耶夫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他担任总统十多年,多为自己家族谋利,治理国家成效不大。执政期间,他不断清除异己,为自己制造了一批高官反对派,如巴基耶夫、库洛夫、奥通巴耶娃等。这些人成为倒阿的领军人物。吉许多官员腐败成风,在位不为民办事,多数百姓并不为其去留而动情。吉独立后,国内经济长期困难,迄今人均工资还不到40美元,南方地区更少,还不到30美元。失业和贫困人口众多。面对这种形势,国内很多人对阿卡耶夫继续执政不抱信心,对其谋求连任并不认同,希望换个人试试。这是导致吉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至于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和进展如此之快,则与阿卡耶夫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理念有关。阿卡耶夫迷信西方“民主”,对所在岗位缺乏责任感。在吉事件前后,他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反对派在南方闹事时,他下令不许武力执法,反对派刚一冲击总统府,他先跑到国外躲起来。试想,合法总统拒绝用合法手段维护合法政权和法律尊严,如此不作为,政权岂能不丢?
另外,由于南方地区位于费尔干纳盆地,为“三股势力”和国际贩毒集团的重要基地之一,因此,不排除它们从中作祟。
同时,吉事件的发生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介入有关。国际社会普遍注意到,美国在制造了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颜色革命”之后,将下一个目标定格在吉。美驻吉大使扬戈多次直言阿卡耶夫,要他不要谋求连任。美要员还到狱中看望过库洛夫以示支持。西方出资的各种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达数千个,长期在基层宣传“西方民主”。选举期间,美驻吉大使还亲自到奥什煽风点火。美投入推动吉“民主革命”的经费达500万美元,而以经援、军援、人道主义援助等名义给吉的资助则更多。吉反对派报刊都由美资助出版发行。在选举期间,欧安组织观察员和美国持一样的调门,指责吉选举“舞弊”,为反对派张目。西方债权国对吉还以债务相要挟。另一个与吉关系密切的大国——俄罗斯,事发前一直持静观态度,对阿卡耶夫政权并不明确支持。
发展趋向
吉事件发生已近两个月,阿卡耶夫下台已成事实,但他的命运尚无最终结果;反对派上台已成事实,但新政权走向尚不明朗;目前总统职务仍为虚位,谁将入主吉“白宫”尚难预料;吉事件究竟是“民主革命”,还是“争权夺利”,还有待实践检验。总之,吉事件曲未终,人未散,尘埃仍未最终落定。
目前吉新议会对如何处置阿卡耶夫意见不一,但阿卡耶夫肯定不会像叶利钦那样自在,不可能获得“前总统”的荣光与待遇。谢瓦尔德纳泽和库奇马的命运,或许就是阿卡耶夫的前景。
尽管目前巴基耶夫已为吉总理,并有意竞选总统,但另一个反对派重量级人物库洛夫在辞去“强力部门协调员”职务后,并不言退,同样想入主吉“白宫”。巴基耶夫代表南方,库洛夫代表北方,不谈政见,仅此就又再现南北矛盾。这两人幕后支持者都是有实力的大国,他们两人是否能接受未来选举的结果也很难说。同时,最初起事的另一个南方领导人对“自己造反,别人摘桃”大为恼怒,组成“3·27”委员会,声言再次造反。吉局势能否很快稳定下来,令人担忧。
吉新政府将会按哪个大国的意图行事,还要看将来吉新政府的表现。吉面临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堆积如山,现在又加上政治争斗,200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肯定步履维艰。在动乱的吉国,受伤害最重的人仍是失业者和贫困者。希望通过政权更迭改变生活和命运的人,除巴基耶夫、库洛夫等一班官员外,其企望仍将会落空,起码在最近几年会是如此。
吉事件的影响
吉事件在世界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世界层面来看,“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已经向美国倾斜。美国仍以其财大气粗、武库超群而肆无忌惮地在全世界推行“民主革命”战略,在一些国家制造“颜色革命”,则使业已失衡的国际格局进一步向西方倾斜。
对独联体的影响则表现为,在实现“颜色革命”的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与独联体的关系渐行渐远之后,吉事件对独联体又是一个打击。须知,吉是由俄罗斯主宰的独联体、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以及中亚合作组织等的成员国。目前吉虽然声称不会退出这些组织,但对这些组织的态度是否会一如既往,也很难说。在其成员国“颜色革命”频起的情况下,独联体欲振兴,恐怕只能是愿望,而难于成为现实。
目前有一种说法,似乎吉事件对俄罗斯的影响不大。其实不然。美不会容忍“颜色革命”的桃子落到俄的手中。吉事件已经告诉俄,在其后院同样会爆发“颜色革命”,同时也说明,俄在中亚的掌控能力有限。俄主宰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其成员国安全受到威胁时,同样也无所作为,人们对俄能否确保中亚地区安全产生疑虑,俄的威信因此受损。俄在独联体内的亲密伙伴日益减少,意味着俄势力范围被压缩,重振世界强国梦想的基础被削弱。
从俄自身来看,它同样面临“颜色革命”的威胁。俄国内反对派从吉事件中再次受到鼓舞,准备在2007年与政权党展开一搏。考虑到美推行“颜色革命”的最终目标是俄罗斯,因此,俄自身压力明显增大。尽管吉事态近期似乎在按俄的意图发展,但俄切莫小胜则喜,总的来看,它损失的要比得到的多。在美的攻势下,俄的处境较前明显险恶和艰难。
吉事件对中亚其他国家影响较大。中亚国家领导人担心“颜色革命”特别是以吉方式夺权会在本国重演。为此,各国都加强了对国内局势的控制,并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吉事件也使本来就复杂的中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又增加了新的变数,给该地区的稳定、经济发展和实现“一体化”的目标增加了困难。另外中亚其他国家的外交走向是否会发生变化,尚待观察。
吉事件对上海合作组织也有影响,使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活动难度加大。
对中国的影响表现在:经贸关系受损,欲达到2004年水平已无希望,对长远的合作也会有负面影响;中国西部安全威胁增加;在美影响扩大的情况下,中吉关系能否一如既往的友好,也有待观察。
(本文责任编辑:季仰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