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云波:3年思“过”有心得

2005-04-29 00:44:03
新营销 2005年5期
关键词:科龙副总教训

任 之 向 华

自从2002年2月离开广东顺德,屈云波再也没有在那块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急升陡降的土地上出现过。在科龙担任营销副总裁的23个月,无疑是屈云波的人生作加速度奔跑最为辛苦的日子。离开科龙后,屈云波极少露面。也许,在他离任时的一些“墙倒众人推”的媒体言论让他不得不学会警惕。

2005年3月底,沉默3年的屈云波如约出现在《新营销》记者面前。尽管他声称自己分不清“营销副总裁”与所谓CMO定义的真正区别,但在他自称“不在工作状态”的近3年时间里,他显然对自己当年的经历,以及出任企业营销副总裁同行的命运,没有停止过思考。

称职的CMO从何诞生

话题从2004年年底原TCL移动通信总经理万明坚下课说起。屈云波抱怨某刊物编辑不久前把他写的一篇文章《淡然论成败》标题改为《轻狂的代价》。“第一,我是那种位置上的过来人;第二,我从来没有与万明坚直接打过交道,怎么可能说人家轻狂?”屈云波苦笑着说。

不过,屈云波也向记者透露了这篇文章刊发后的一个花絮。某电信部门官员看到这篇文章后打电话给他,说《轻狂的代价》这标题已经很客气了,万明坚的一些行为确实太过了,就是“造神运动”。屈云波说,不管他当时在科龙任上还是离任,自以为是的事,他很少干。

事实上,像孙陶然、万明坚这些企业内部培养、跨专业成长起来的本土营销枭雄的最终下课,与何经华等一批曾在世界500强企业担任高管的职业经理人高调转投民营企业的铩羽而归,已然表明,要在CMO这个位置上长久撑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中国企业内部,仅仅是人事协调工作,譬如平息市场部与销售部的争端,新人与旧人的相互攀比等,就够CMO劳神费力的了。不知什么环节出了问题,CMO就会出局,独自舔伤。

一些专家指斥说,中国企业最多只有CSO(首席销售官),而没有CMO。因为多数营销副总出身于做销售,面临的任务和压力都与销售业绩紧密相关,他们怎么会考虑两三年后的市场规划和品牌战略?

对于这种说法,屈云波表示认同。在他看来,在中国企业,不仅是CMO这个职位,其他CXO也同样面临销售压力。从中国企业的发展史来看,都是从销售开始,再加上广告,然后才设立市场部,开始学营销,这是一条必然的成长之路。并且,只是近5年来中国企业才逐步建立了营销概念。所以,做销售出身的人主导营销部门也就是一种必然现象。“西方企业也一样,中国企业不过是在重复这一历史。”

正因为这样,屈云波认为,要诞生称职的CMO,要么是现有的CSO,通过学习专业营销知识,变成CMO;要么是有MBA高学历的人,学习了系统的营销知识后,在企业的销售部门锻炼一些时日,然后成为CMO。

那么,在CMO必备的素质中,如人格、个性、权力欲、专业能力、执行力和协调能力等,如果要按重要性排序,该怎么排呢?“在我看来,研究生意怎么做,落实各项措施,把市场做起来,肯定是头等大事。至于怎么跟上司配合好,跟同僚怎么合作,是第二位的。但我必须承认,在中国做营销副总,要想多做几年,50%以上的营销副总首先必须研究老板。”屈云波深深地吸了一口烟,说。

以科学的考评体系保护所有的人

完美的CMO在中国很少,屈云波说。这似乎是句多余的话,因为如果没有完美的CEO,大概也不会有完美的CMO。

在现实世界中,即使是西方企业,同样是聘请CMO,有的CEO用专业能力作标准,让CMO参与重大决策;有的CEO则授权CMO负责品牌建设和推广,使其成为营销活动的推动者,而不让其涉及销售事务;有的CEO则会把销售系统一并交付给CMO,让其负责营销预算、人员调度。

但是不同的授权肯定会导致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问题是,如果CEO的授权是含混而模糊的,CMO怎么控制自己命运的不确定性?

按照菲利浦·科特勒的理论,一个CMO下边应该管一个市场总监、一个销售总监、一个物流(成品物流)总监和一个售后服务总监。但在中国,CMO的职权通常有三种划分方法:第一种,营销是配角,销售是老大;第二种,两者势均力敌,但业绩吃紧时,仍会偏向销售,而把营销预算削减;第三种,营销最重要,销售是营销的组成部分,营销部门主导销售部门。事实上,不仅是中国企业,即使是跨国公司,这种授权情况也是各不相同的。屈云波说,他发现外资公司人员的名片上,有的写着“Sale manager”,有的是“Marketing manager”,有的则是“Sale and marketing manager”,尤以后者居多。屈云波由此感慨说,美国企业的营销水平也不均衡,授权也不清晰,有的企业营销甚至做得不如中国企业,“当然总体水平比中国好”。

既然授权上难以缜密严谨,CMO岂不最容易成为企业业绩下滑时的替罪羊?屈云波寄望于企业根据授权建立相应的营销系统考评体系。在他看来,有了这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就可以保护所有的人,当然也包括CMO。

恪守价值观让自己落了个坏名声

尽管3年来不谈自己在科龙的经历,但从屈云波零碎的叙述里,我们仍可以看出他作为CMO的代表性人物,在一个大型企业里变革、营销的不平坦心路历程。

据屈云波介绍,当时他的几个重要幕僚特意告诫他要多考虑任期内的现实问题,至于前任的历史遗留问题则能避就避。屈云波的态度却相当明确:“第一,我不是高尚,但人形成的价值观非一夜可以改变。第二,我并不认为抓现在和抓未来两者是矛盾。我认为自己不会厚此薄彼。第三,我有委屈不可能向外倾诉,前任的一些‘水分我不可能说。第四,也许别人很珍惜这个职位,认为很光彩、很风光、很有权威感,但我真的感觉到了压力和责任。我不喜欢前呼后拥,不喜欢天天见记者、上报纸,我出差就是为了解决市场问题,分公司经理到机场接我让我感到很恶心。我自己不会打的去吗?最多派个司机接我就可以了。”

“只要你的业绩不能马上上来,那些盯着你的位置、想象你有多风光的人就会把你的点滴失误放大无数倍;而以媒体为代表的外界也会认为你没能力,本事不大。至于究竟是谁造成的亏损,企业内部出了什么问题,他们不关心,他们也调查不到。所以,从现实主义者的角度来说,肯定就没有谁去做打基础的事,做登高望远的事。但是反正我的价值观就是这样。我把前任的责任扛了下来,做了很多消灭‘水分的工作。但我落了坏名声。1999年科龙盈利最高,为6亿多元。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恢复那个数字。但顾雏军接手科龙后,就又盈利了……我在任时巨亏,这在逻辑上成立吗?”

反思三大教训

据屈云波说,蛰伏的这3年间,大概有6次有价值的重新出山的机会。这种机会是指“与科龙同等规模甚至更大的企业”邀请屈云波做营销副总、常务副总或总裁,但因为觉得自己不在工作状态,只想休息,所以他都推辞了。尽管如此,不排除有一天,他还会再去做职业经理人,而且一旦再去企业,“肯定会比过去成熟”。

这种说法成立的前提是,冷静思考了3年,屈云波总结了三大教训:“最大的教训,是不知根知底就到企业里去了。第二个教训,当时的科龙是真正诚心想变革,但我不懂企业变革,所以在技术上我也做得不好,我没学好就干了起来。第三个教训,用人方面是我的一个弱项。今后再有机会,一定会汲取这三大教训。”

猜你喜欢
科龙副总教训
老乡
椰城(2022年5期)2022-05-18 18:27:01
经济学家还需汲取的教训
英语文摘(2019年12期)2019-08-24 07:53:54
教训
教训
Law Offices of Scott Warmuth
留学(2016年18期)2016-10-26 02:20:39
黑膏药
科龙中央空调 新房装修之不得不看的施工要点
机电信息(2015年28期)2015-02-27 15:58:25
科龙,挥师南下
机电信息(2015年28期)2015-02-27 15:58:09
科龙中央空调湖南市场斩获颇丰
机电信息(2015年28期)2015-02-27 15:57:50
Chapter1 奥马的创立是无法复制的
AMT前沿论丛(2013年7期)2013-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