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困境

2005-04-29 00:44
视野 2005年6期
关键词:家庭教师老外保姆

傅 弘

来美国之前做了近十年外贸,每天就盘那几个英语单词:报价、对颜色、订船、催货款……遇上老美来中国看货,把他们带到熟悉的工厂,介绍熟悉的情况,觉得自己的英语还真不错。

直到我们移居美国,我才知道什么叫“半瓶子水直晃荡”。不仅报纸新闻看得一知半解,和人交流也不能深入。碰上到老外医生那儿看病,看他嘴巴里吐出一溜专业术语,回到家里连查字典都无从查起,因为根本不会拼写。

我一度十分沮丧,也养成了做什么事之前先去电脑里调出相关词汇的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一时也能应付点问题。可是语言毕竟反映的是一国的文化,这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内容绝对不是任何人可以一蹴而就的。很多在国内学英文专业的人,到了美国也有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因为你没经历过那个文化环境,用的词都不一样。这就好比我拉着我的台湾邻居看春节联欢晚会,她听得懂赵本山说的每一句话,可是她就是不觉得好笑,在一群前仰后合的中国人中间她显得很木讷。同样,我看美国的奥斯卡颁奖晚会,即便我听得懂每一个单词,我也意会不出其中的幽默,往往是别人笑了,我还傻愣着……

在明白了自己在语言上的差距之后,我和先生基本上采取了主动放弃、被动提高的态度。在我们家,除了卡通,电视我们大多只看国内的碟片,报纸我们只买爱国的侨报,吃饭我们基本只去唐人街的中餐馆,甚至广播我们也只通过INTERNET收听北京音乐台……

永远记得先生在长岛明媚的阳光下说的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在全世界各地生活得像在中国一样。”不知道这算什么理想?

舒服了四年之后,最近终于暴露出很多问题。儿子在上了几年MONTESSORI(本地最好的私立幼儿园之一)之后,因为其间多次往返中国,英文是丢了捡,捡了丢,最终还是停留在三岁的水平。女儿在MONTESSORI混了一年,回中国三个月后,连“YES”“NO”都说不清。眼看儿子就要进学前班,我真是愁疯了,我最担心他上学以后会因为语言不通,不善表达而变得自卑、怯懦。惶恐不安中向各路朋友取经,得到好的、馊的主意无数,其一是:“把中文碟子全部收起来,只看英文节目”;其二是:“把保姆换成说英文的”;其三是:“再找个家庭教师”;还有的建议我们在家只说英文,不说中文……这些主意最终被我一一否决:即使我可以接受一个老外保姆,先生的中国胃也接受不了,我的消费观接受不了保姆外加家庭教师的这份奢侈;让我们在家说英文,别扭不说,还怕把他们教坏了。

就在我像祥林嫂般向不同的人诉苦之际,倒是得到一位台湾长者的指点。她说:“中国人不会说中文肯定不行,而且你最终也得不到老美的尊重。你想,你如果遇到一美国人,他只会中文不会英浯,你会有什么感觉?你肯定觉得他很奇怪。所以你们在家里要坚持说中文,以后还要教小孩子写和看。英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你与其去教他,不如把他放到一个好的英文环境,好的学校,让他向老师、小朋友学。若干年后你就会知道,你需要担心的不是他的英文,而是他的中文。”

她的这一番话让我平静不少,可是我知道,我焦虑的并不单单是一个语言问题。作为一个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我既担心儿女融不进这个社会,沦为二等公民,也担心他们完全融入这个社会后,丢掉了中国人的根。

我很困惑,我很努力地走在这条路上,却不知道路的尽头是什么……我真的很矛盾。

猜你喜欢
家庭教师老外保姆
合作社成了『粮保姆』每公顷地减损500斤
A 17-year-old helps to feed 12,000 homeless people
精灵当家⑰ 家庭教师
在保姆家午睡
in class
哇,咪咪虎当保姆了(!上)
老外说汉语
吃饺子
红军中的老外
老外自荐当“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