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云唐 李士功
胆略篇
面对歪风邪气、腐败行为,是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还是拍案而起,坚决斗争?是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还是维护全县16万人民的利益?王玉圣带领县委一班人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谁持彩练当空舞?
山还是沁源的山,水还是沁源的水,人还是沁源的人。可为什么在进入新世纪后的短短4年时间内,沁源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
关键是有一个坚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县委班子。沁源干部如是说。
关键是有一个有胆有识、为群众办事的好书记。沁源老百姓如是说。
2001年3月13日凌晨。
夜色沉沉,弯月如钩。一切都和平时一样静谧、安详。
突然,阵阵尖厉的警笛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惊醒了沉睡中的太岳山。在沁源县公安局局长王根虎的亲自带领下,180余名公安干警分20辆警车,像20支利箭,风驰电掣般地冲向灵空山、王和、李元、郭道等有煤乡镇,直捣黑矿主老窝……
这是县委书记王玉圣亲自指挥的旨在彻底解决沁源非法煤矿问题的“零点行动”。
王玉圣是2000年底到沁源、次年1月开始担任县委书记的。在正式担任县委书记前的一个多月里,他的正式职务是县委副书记。也正是在这一个多月时间里,他马不停蹄、脚不停步地在太岳山的崇山峻岭中奔波,走访,调查,考察,研究……
王和、李元、花坡、郭道……从最远的到最近的,最大的到最小的,最富的到最穷的,全县22个乡镇他全跑遍了;
北元、李城、安乐、聪子峪……从南到北,从几百户的大村大镇到只有三两户人家的山庄窝铺,100多个村子他跑过了;
沁新、黄土坡、马军峪、留神峪……20多个国有、集体煤矿他去过了;
没挂牌子,白天无人、晚上生产的私人黑矿点,他竟然也暗访了30多个。
他走着,看着,问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许正是因为王玉圣是初来乍到,所以,他对沁源的优势和劣势都看得特别清楚。沁源是块宝地。山上有林,森林面积多达2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位居全省第一;
沁源是块福地。地下有煤。全县仅已探明的煤炭储藏量就有128亿吨,而且煤层浅,易开采。更值得骄傲的是,沁源煤是主焦煤,是全省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
沁源是块圣地。这里是革命老区,不仅有着震惊中外的对日寇二年半围困战的辉煌战例,而且有着8万人民抗击日寇牺牲万人而无一人当汉奸的骄人历史。
这是沁源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看到这些,王玉圣那浓密的眉毛舒展了。然而,眼前看到的现实又令这位即将走马上任的县委书记那浓密的眉毛又紧锁起来。
2000年全县财政收入报表上是4000多万元,实际上只有3000多万元。要不,为什么连干部职工的工资都捉襟见肘呢?
煤炭是沁源的支柱产业,而给沁源以巨大希望的煤炭工业又令人发出令人揪心的叹息。
国有煤矿有的停产,有的半停产,奄奄一息;集体煤矿有的人去楼空,有的停业关门,在死亡线上挣扎;相反,“三证”没有一证的私人黑矿却“生机勃勃”,如雨后春笋般从太岳山的山山岭岭里冒出来。
这些私人黑矿,售煤现金交易,为一已私利竟相降价,一吨120元的主焦煤,他们竟以每吨50—60元的价格倾销。
由于本县煤矿互相倾轧,一些用户竟然联手压迫煤矿降价销售,甚至赊购赊销。据不完全统计,外地用户欠沁源煤款竟高达7000多万元。
这些私人黑矿点不缴费,不缴税。他们低价出售的煤,以每车15吨计算,每一车煤造成税金损失达450元,相当于一个科级干部一个月的工资,全年损失累计高达1200万元;
有人给王玉圣算了一笔帐:襄垣也是产煤大县,年产量为290万吨,仅比沁源多40万吨,而税金却比沁源高4000多万元;
这些私人黑矿不仅与国有煤矿争资源,还争劳力,抬高劳动力价格,一度时期,国有矿和集体矿雇不到人下坑。
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税金流失,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甚至引发社会腐败。
国家早就颁发政令,号召整顿煤炭生产秩序,严令关闭“三证”不全的非法矿井,县里也多次组织力量进行整顿,甚至用炸药把有的黑矿井口炸坏。然而,关了开,开了关,始终没有彻底解决问题,非法黑矿不仅没被关掉,反而越关越多。沁源凡是有煤的乡镇,就都有私开黑矿,数量多达200多个。当然,这是有人透露给王玉圣的数字,实际上究竟有多少,谁也不知道。还有人告诉他,县里有关部门的一些干部和黑矿主互相联手,谋取私利;有的甚至入股分红,大发横财。
猫鼠一家。
真是触目惊心!
白天,王玉圣走村串乡;晚上,他睡在农家土炕上。夜深人静。奔波了一天的他本该早早入睡,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明白自己的身份,他更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即将上任的县委书记身上的责任和担子。
他刚刚年过不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喝漳河水长大。父辈一年到头“嘴啃黄土背朝天”地土里扒食的艰辛,成为激励他时时上进的无穷动力,更是铺垫他人生道路的底色。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曾中断了他的学业,而正是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给了他上大学的机会。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从山西财经学院毕业的王玉圣被分配到长治市工商局工作。他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不久,他被任命为长治市城区工商局副局长,然后,当局长;又被选为城区副区长,又调任长治市外贸局局长,又升任壶关县县长。而眼下,他又即将担任沁源县委书记,成为这个县名符其实的“一把手”。
有人说王玉圣官运亨通,仕途顺利,劝他要审时度势,小心谨慎,只要不犯错误,前程无量。然而,王玉圣自己却不这么看。参加工作20多年来,当干事也好,当局长也好,也甭管是当县长,他从来就没有“小心谨慎”过,他从来就是一切从工作出发,只要能把工作干好,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自己吃点亏,受点罪甚至犯错误也无所谓。他眼里容不得砂子,最见不得歪风邪气,最痛恨腐败现象。在这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中,他暗暗下了决心:绝不能让这种现象再延续下去了!而且,在他的思想里,如何改变沁源目前这种私挖滥采混乱局面的办法和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了。
2001年1月28日,这天正好是农历腊月二十八,长治市委一纸任命,王玉圣正式担任沁源县县委书记。沁源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班子开始了新的征程。
沁源干部群众瞪着双眼注意着新班子,注视着新来的县委书记的一举一动。
2月23日,在一年一度的全县三级干部会上,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亮相了。
在会上,王玉圣代表县委、县政府响亮地提出了振兴沁源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六色战略”,即“弘扬本色,打好底色,提升黑色,发展绿色,创造特色,改变羞色”的六色战略。
弘扬本色,即弘扬以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为核心内容的“沁源围困战”精神。王玉圣说,有这种牺牲奉献精神做铺垫,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打好底色,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路交通、电力能源、城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沁源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才能为全县经济的发展打好基础。提升黑色,即要将沁源支柱产业煤炭工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让煤真正成为沁源腾飞的主导产业。
发展绿色,即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把林业这块蛋糕做强做大,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使森林成为沁源人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创造特色,即大胆创新,要敢为天下先,敢于干前人没干过的事,敢于创前人没创过的业绩,要创出沁源自己独有的经济模式,闯出前人没有走过的发展之路来。
改变羞色,即通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彻底改变沁源贫穷落后的羞赧面貌,把沁源建设成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听着新上任的县委书记对“六色战略”的详细论述,人们渐渐听出了门道,觉得这个“六色战略”切准了沁源经济脉搏,一根主线贯穿到底就是抓经济,求发展。
与会的几百名代表,对王玉圣刮目相看了。
然而,真正引起大家震惊的还在后面。
就是在这次全县三干会上,王玉圣讲了沁源煤炭生产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讲到激动处,他不禁提高了嗓门:“咱沁源遍地是黄金,可遍地是漏洞。好比用笊篱打水,到头来什么也捞不到。整顿煤炭生产秩序,到了非搞不行的时候了!”
字字掷地有声,句句振聋发聩!
会场上一阵嗡嗡声。大多数代表认为王书记说到了点子上,抓住了沁源经济的要害。可他们又想,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一锹铲不出个井。前几任县领导不是也对煤炭生产搞过整顿吗?结果怎样?还不是走走过场而已。有少数人根本就没把王玉圣的话当回事。他们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说几句大话而已。
代表们的想法和看法,是王玉圣意料中的。但任何想法都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三干会后,他一方面在县委、县政府班子内统一思想,一方面让有关部门调查摸底,详细查明所有黑矿的地址、产量、矿主姓名、家庭住址等有关情况。
经过20天的准备,时机成熟了。3月13日的“零点行动”,在王玉圣的直接指挥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当晚,一举捣毁黑矿点229个,抓获屡教不改的黑矿主57人,对其中14名顽固不化者依法批捕。
好比油锅里撒了把盐,“3.13零点行动”把整个沁源县给炸了。
广大干部群众无不拍手称快,齐声叫好。而那些与黑矿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则气急败坏,拼死反对。被抓的黑矿主的家属于次日集中在县公安局门口,又吵又闹,喊叫让放人。社会上有人放出风来:“靠山吃山天经地义。你断我的财路,我就断你的官路、生路。”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而如今似乎危情一触即发。
更为严重的是,县委班子内也有人发难,在县常委会上,有人甚至大吵大闹,把杯子摔了,拂袖而去。
有人说,强龙难压地头蛇。有人在一旁看笑话;有人躲得远远的,怕连累了自己。更多的干部和群众则为王玉圣捏着一把汗。有些好心人劝他见好就收,考虑自己的前途要紧。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面对歪风邪气,腐败行为,是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还是挺身而出,坚决斗争?是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还是维护沁源16万人民的利益?王玉圣带领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那几天,王玉圣比平常更显得心平气稳,面不改色。对于为被抓黑矿主说情的电话、条子,他一概不理。当时,全县正在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在县四套班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会上,王玉圣对大家说,“三个代表”不能仅是说在嘴上,贴在墙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查封黑矿点,整顿沁源煤炭生产秩序,这是一场深刻的利益革命。是坚持到底,维护全县16万人民的利益?还是半途而废,任私开乱挖自由泛滥,维护少数人的利益?毫无疑问,我们只能选择前者。所以,对打击私开乱采,整顿煤炭生产秩序,县委、县政府决不动摇。至于我个人,只要有利于全县16万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在王玉圣的带领下,沁源县委、县政府班子风吹浪打不动摇,更加坚定了打击私人黑矿、整顿煤炭生产秩序的决心和信心。很快,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案件审理、调查摸底测算、税费征收、社调督查和新闻宣传五个小组,各司其职;窑主交待,群众反映,实地测量,以整顿煤炭生产秩序的斗争在全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邪不压正,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终于,长期以来遍布沁源的黑矿点被彻底关闭,曾经不可一世的黑矿主终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有的被罚得倾家荡产,有的受到法律制裁。一度泛滥成灾的黑矿点在沁源终于成为历史。
整顿煤炭生产秩序首战告捷,旗开得胜。全县干部群众奔走相告,眉开眼笑,精神振奋。而王玉圣和县委、县政府领导却没有被眼前的胜利所陶醉。王玉圣在会上对大家说,我们查封黑矿点,整顿煤炭生产秩序,不是为查封而查封,为整顿而整顿,而是为了使我们沁源煤炭市场形成合力,提高我们沁源煤炭市场整体的竞争力,以便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煤炭市场进行竞争。过去,由于秩序混乱,我们各自为阵,无序营运,竞相压价,互相倾轧,无法发挥我们沁源主焦煤的优势。现在,条件成熟了,是真正发挥我们沁源主焦煤优势的时候了。
王玉圣的观点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全体成员的赞同和支持。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全县煤炭秩序整顿领导组,开始酝酿对全县煤炭运销实行“五统一”运行机制。
其实,早在1998年,山西省政府就出台了煤炭营运必须实行“五统一”的新规定,即“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票据、统一价格、统一结算”。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的煤炭营运机制。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沁源一直没有执行省政府这一规定。现在,王玉圣和沁源县委、县政府决定坚决执行省政府的“五统一”规定,并且根据沁源实际情况,又增加了个“十六字”方针:“全面经销,双向合同,统一结算,保价增收。”
全面经销:全县所有煤炭(包括省内公路销售和省外公路销售)由县煤运公司统一销售。
双向合同:凡是用户都必须与县煤运公司签订购煤合同,县煤运公司与各煤矿签订销售合同,按合同保护价及时支付货款,并按规定代扣上交税费。
统一结算:用户购煤不与煤矿发生资金往来,而是统一由县煤运与其结算。县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协同组成财税办进驻县煤运公司,监管煤炭经销资金运行情况。
保价增收:县物价部门根据煤炭市场行情和各煤炭企业的煤种、煤质情况,统一确定各煤炭企业的销售保护价和对外挂牌价,从而使沁源对外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煤炭市场,确保了全县主焦煤的优势,确实增加了经济效益。
王玉圣说,这“十六字”方针,双向合同是手段,全面经销是途径,统一结算是核心,保价增收是目的。
为了确保“五统一”的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沁源县“五统一办公室”,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出台了《沁源县煤炭秩序整顿方案》以及操作细则、销售价格、产销量核定、税款代扣代缴、监督管理、检查监督等一整套方案和六个配套办法。
万事俱备。4月27日,沁源县煤炭营运“五统一”正式启动。
出乎意料,事情进展并不顺利。
岂止是不顺利?而且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28日,全县所有煤矿,没有一辆拉煤车。
29日,仍然没有一车拉煤。
30日,仍然没有。
……
往日,公路上川流不息,车来车往,尘土飞扬,热闹繁忙;如今,公路上一辆车也看不见,静悄悄的,静得连路边树上喜鹊的喳喳鸣叫都听得见。
而且,第4天、第5天,甚至到第6天,仍旧如此。
于是乎,有些人沉不住气了。
沁源靠的就是煤。你搞什么“五统一”,现在没人拉煤,咱可怎么办?好心人如是说。现在是市场经济,买卖自由。搞“五统一”是政府行为,破坏了市场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的。原来就对搞“五统一”持怀疑态度的人如是说。
嘿!没人拉煤,当干部的今年喝西北风吧!看王玉圣怎么收场?反对派如是说。
社会上议论纷纷,各种谣言纷至沓来。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机关的许多干部也着急起来。大家都把眼睛盯向“一把手”,看王玉圣如何动作。
还和上次查封黑矿点时一样,王玉圣任凭风吹浪打,稳坐钓鱼台。
他不是不着急,而是知道情况肯定会发生变化。
早在实行“五统一”之前的一天,他天不亮就出发,驱车800多公里,从潞城、沁县、屯留到介休、平遥了解沁源煤的销售情况。在平遥县焦厂和平遥火车站煤场,他发现煤已堆成了山,而往此运煤的车辆还是络绎不绝。他问看煤场的这是为什么,没想到看煤场的一个老工人拿出王玉圣在全县三干会上的讲话,很神秘地说:“你不知道吧!沁源换了县委书记,说要整顿煤炭生产秩序,现在不赶快储煤,以后就拉不上便宜的了。”
这让王玉圣和县委、县政府更加坚定了实行“五统一”的决心,产生了实行“五统一”的紧迫感,同时也让他想到实行“五统一”绝不会一帆风顺,而必然会有一场激烈的较量和斗争。
对于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王玉圣和县委、县政府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什么是主焦煤?主焦煤是一种稀有煤种。它是炼焦炭必须掺进的一种优质煤,不掺这种主焦煤,焦炭就无法成形。这种优质煤在山西省只有3个地方出产,而长治、晋城一带产此种稀有煤的就只有沁源一家。
这就是沁源煤的独家优势。这种优势在私挖滥采泛滥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发挥。而在查封黑矿点、实行“五统一”后,这种独家优势必然会发挥得淋漓尽致,显示出它的巨大经济价值来。
果然不出王玉圣和县委、县政府所料,到5月3日,也就是沁源实行煤炭营运“五统一”后的第7天,有车来沁源拉煤了。尽管只有1辆,但有1辆就不愁有2辆、3辆。果然,拉煤的车在逐渐多了起来。1个月后,沁源煤炭市场走向正常,且呈火爆趋势,用户积极主动和县煤运签订合同……
沁源县各条公路上又恢复了川流不息,车水马龙,热闹繁忙的景象。
到年底,结果比王玉圣和县委、县政府原来想的要好得多。全县煤炭产量比上年减少75万吨,但财政比上年增收2000万元。
2000万元,对于这个国家贫困县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数字。然而,实行“五统一”所发挥出来的效果,却不是完全用数字所能表现出来的。它至少有以下4点好处:
一、把住了销售关口,杜绝了私挖滥采。由于实行“五统一”,对无统一结算票据的车辆,营业站不放行;对“三证”不全的私开煤矿,即使生产出煤也无人去拉。这就对黑矿点釜底抽薪,彻底断绝了其赖以生存的基础,从根本上保证了国家关井压产政策的落实。
二、堵塞了税收漏洞,增加了财政收入。到2004年,沁源县财政收入超过3.3亿元,这是沁源人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一个数字。有一次,在一个相当正规的场合,有人说,沁源财政收入大幅提高,是得益于煤炭市场形势变好,煤炭价格大幅度提高。此话还未落音,就有人站出来反驳道:“你只说对了一半。如果没有‘五统一,提高的幅度肯定没有这么大。又不是沁源一个县产煤,为什么沁源财政增收幅度连续几年全市第一呢?”顿时,说此话的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三、制止了货款拖欠,化解了诸多矛盾。实行“五统一”前,货款拖欠严重。实行“五统一”后,从运行开始到目前,煤款到位率达100%,税费上交率达100%,同时还促进了旧账清欠。由于彻底根除了滋生非法开采的环境和土壤,一些由此带来的扰乱市场、安全隐患、社会治安、破坏生态、干群矛盾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四、转变了营销理念,创新了经营机制。“五统一”和“十六字”方针,把煤炭的产、用、销三方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煤炭营销机制的创新,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实现了企业、煤运公司和县财政的“三赢”,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沿袭的旧做法,改变了人们的营销理念,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其它领域的改革和创新。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当年不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的“五统一”,如今在沁源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都知道“五统一”,都知道“五统一”给沁源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而且都知道是王书记坚决主张实行“五统一”的。
创新篇
创新,就是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新,就是敢为天下先。创新就得敢冒险,就得不怕丢乌纱帽。王玉圣和县委、县政府就是高举创新的旗帜,为沁源经济的整体跨越发展杀出了一条血路。
王玉圣在整顿全县煤炭生产秩序时,就已开始考虑如何对工业企业动大手术的问题了。沁源的工业,其实就是煤矿。要“提升黑色”,就必须对现有煤矿进行改造。如让现有煤矿原封不动地运行下去,实现“提升黑色”战略就无异于是一句空话。
王玉圣刚到沁源不久的一天,他到了沁新煤矿。
沁新煤矿是沁源煤炭企业的龙头老大。它是县营煤矿,已有36年的建矿历史。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2000年年产原煤15万吨,给国家交税达300万元,是全县名列第一的利税大户。1995年经过改制,煤矿已更名为沁新煤焦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叫孙宏原,这是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原是县煤管局副局长,1996年才到这里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
听了孙宏原的汇报,王玉圣感到这个人是个企业家的料,可惜现行的体制束缚住了他的手脚,他浑身是本事却施展不开。孙宏原告诉他,沁新虽然是税收大户,但每年掏钱买税完成任务,公司负债率越来越高,国有资产呈下降趋势。公司总资产1998年是1亿元,1999年成了9700万元,2000年还有9400万元。每年平均减少300万元。
王玉圣听了暗吃一惊,这还了的!照这样下去,再过几年,这个全县煤矿企业的龙头老大可就彻底完了。他又走访了几个企业,这些企业领导向新来的县领导诉开了苦。他们说,企业难搞,婆婆多得数不清,县里任何一个部门,都管得了他们;任何一个干部,他们都得罪不得,否则,企业就没好果子吃。尤其是一些有点效益的企业,县里干部平白无故要煤要炭的,推销产品的,卖劳保用品的,推销挂历的,安排亲戚来企业上班的,还有报销条子的,络绎不绝,把公司大门都快踏破了。他们每天光应付这些事就占了相当一部分精力。来求企业办事的人多,可企业有了事,出了问题,找谁都不管。
“我听说你们不是改制了吗?”王玉圣问道。
“唉!什么改制?还不就是煤矿改成了公司,改了个名字,新挂了块牌子,除此以外,一切照旧。”
王玉圣不再说话。他一切都明白了。他心里清楚,1995年前后,全市曾掀起一股改制风,但真正改制的没有几家。大多是“翻版”改制,没触动产权,走了过场。
于是,在县委常委会上,在县委和政府党政联席会上,王玉圣把企业改制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全县三干会上,他更是大声疾呼:“不搞企业改制,沁源经济没有出路。企业不改制是块土,假改制变成了泥,只有真改制才能黄土变成金。”
很快,县委、县政府领导统一了认识,成立了专门机构,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企业改制的方案,主要做法是小卖、中股、大集团,核心是职工参股,经营者控股,把企业资产全部转到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手里,国家不再在企业参股和控股,实现企业产权的彻底置换。
王玉圣非常赞同这个非同寻常的改制方案。因为,这个方案可以说就是根据他的思路制定出来的,完全体现了他的思想。同时,这个方案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大部分成员的赞同和支持。然而,当消息传出,却在全县引起了轩然大波。
“国家不控股,这不是搞私有化吗?”
“把国有企业卖给私人,国有资产流失,肥了私人害了集体……”
“辛辛苦苦几十年,才搞起这么几个像样点的企业,现在说卖一句话就卖了。真是儿卖爷田不心疼。败家子!”
真是说什么话的都有,一时间,满城风雨,议论纷纷。
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的职工,因不明就里,生怕改制以后自己生活没有保障,也到处打听消息,有的还说要集体到市里上访……
面对此种情况,一些县领导也动摇了。他们劝王玉圣说,改制涉及到方方面面,千万不要轻举妄动,以免犯错误,最稳妥的办法是看看别的县怎么搞,咱再搞不迟。
王玉圣知道大家也是一片好心,他更知道如果不搞企业改制,沁源经济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的严重后果。他耐心地对大家说:我国今年就要加入WTO,像我们现在的企业体制,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能和国外的企业竞争吗?退一步说,就是我国沿海的企业,人家一看你这种官办企业,家长式管理方式,敢把资金投给你吗?我比谁都清楚,企业改制是一项难度大、问题多、敏感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有人把它比作是地雷阵。稍不小心,就会引发连锁性爆炸。但是,如果你也怕,我也怕,你也不搞,我也不搞,让企业不死不活地在那儿拖着,究竟对谁有利?吃亏的还不是国家?改革总得有人先出头。出头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创新,咱沁源才能闯出一条新路来。
由于王玉圣对企业改制的态度坚如磐石,毫不动摇,更加坚定了县委、县政府改制的决心。2001年5月,一场全面性的企业改制战在沁源打响了。
5月10日,县化机厂厂区鼓乐喧天,彩旗飘扬。该厂部分资产拍卖会在此举行。王玉圣亲自主持会议,敲响了拍卖"五小企业"的惊天第一槌。
接着,县里又于5月12日和13日分别在沁河镇和郭道镇举行拍卖会,将86个空壳乡镇企业成功拍卖。
紧接着,100多个负债经营、早已名存实亡的二轻企业也经过拍卖易主。
这一年,全县共拍卖“五小”企业193个,盘活资金2000多万元,2000余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乡镇企业股份制改制100多个,占到应改制数的90%。
企业改制攻坚战继续向纵深发展。引人瞩目的国有企业改制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沁新公司资产全部由公司领导和500多名职工买断,人人出资,个个入股,经营者持大股,职工每人持小股,彻底实现了企业产权置换,职工真正成为企业主人。
马军峪公司这个负债900万元的煤矿,实行“零”资产转让,经营者控股,企业由死变活,焕发出了生机活力。
黄土坡公司国有股全部退出,职工入股,组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激活了工人的爱矿的热情和生产的积极性。
留神峪煤矿实行净资产买断,以产权转换的形式,由通洲公司民营企业家任铁柱控股,组建了留神峪煤业公司。原煤产量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向现代化矿井目标迈进。
……
高起点,新思维,大动作!
沁源的所有国有企业、二轻企业、集体企业经过改制,全部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注入了新血液,如蛟龙入海,似飞鸟入林,在市场经济这个战场上左冲右突,过关斩将,把沁源经济托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准。
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兴产业,壮大骨干企业,膨胀优势产品,组建企业集团,打造煤焦航母,构建工业园区……一步一个新脚印,一步一个新的起点,换来了企业的茁壮成长。
沁新公司,改制前的2001年,资产总额1亿元,负债总额8875万元,净资产2000万元,负债率81%;原煤产量不足20万吨,上交利税300万元。到2004年,资产总额达8.29亿元,负债总额3.8亿元,净资产4.4亿元,负债率46%,原煤年产量达124万吨,上交利税突破1.2亿元。
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如今的沁新公司,员工人数达5300余人,是一个拥有煤、焦、电、冶、建材、绿色产业开发等六大产业、20个子公司组成的集团公司,发展了“煤——洗精煤——焦化——余热发电——棕刚玉冶炼”,“煤——洗精煤——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建材”,“原煤——井下洗煤——污水处理——循环水”三条循环产业链。主焦煤年产量达258万吨,洗煤能力达240万吨,焦炭60万吨,发电机组容量为36MW,建材标砖1.3亿块,肉食品加工能力达6520吨,是长治市最大的优质主焦煤生产和加工转化基地,在全国煤炭工业企业100强中位居第89位,是山西省企业100强之一,被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誉为“最具成长性企业”。
马军峪、黄土坡、康伟、留神峪……只要是经过改制的企业,从经营规模到经济效益,从产值产量到上交利税,各项指标都是直线上升,成倍增长。
企业有了活力。沁源县委、县政府贯彻山西省委、省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战略和实施长治市委、市政府“百强调产”战略,呈现出百舸争流,突飞猛进的势头。他们根据“绿色农业由小向大调,黑色工业由粗向精调”的产业思路,做大做强做优传统产业,瞄准规模化发展新兴产业,仅2003年全县就确立了143个调产项目,引进资金上亿元。在33个重点项目中,就有沁源公司150万吨焦煤基地项目一期工程、沁新公司180万吨选煤项目、裕源公司6520吨牛肉系列产品项目等10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税金超千万元的项目于当年竣工投产。水涨船高。
小河有水大河满。
2004年,沁源全县完成不变工业产值3.4亿元,现价工业总产值4.4亿元,实现原煤产量376万吨,焦炭产量53.4万吨,上交利税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628%、810%、67%、462%、814%。
数字是枯燥的。然而,数字又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衰竭的源泉。
创新,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创新,就是敢为天下先,创新就得敢冒险,就得不怕丢乌纱帽。王玉圣和县委县政府就是靠创新,为沁源经济杀出了一条血路。
让我们再看看玉圣和沁源县委、县政府还有哪些创举吧!
首创天然林家庭托管制。在实施“提升绿色”战略中,沁源以集体林管护为突破口,创造性地提出了“集体林委托农户管”的新思路并进行大胆尝试,使沁源数万农民走上集体林管护第一线,把114万亩的集体天然林的管护延伸到人头、地头,细化了保护对象,强化了管护意识,实现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赢的目的。这是沁源在全国的首创之举,引起了国家林业部的高度重视。2001年10月,国家林业部在沁源召开现场会,推广沁源的经验。
突破传统做法,变“种、养、加”为“加、种、养”,跳出农业抓农业,靠“龙头”企业来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现在,沁源已有裕源公司、氨基酸公司、青龙山公司、食用菌公司、绿色食品公司、万寿菊公司和脱毒马铃薯基地等七大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拉动农户25600余户,直接为农民人均增收350元。
对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大中专学生,县政府每人每年分别补助3000元、2500元、2000元给其入股。
万枚红袖章流动防火墙;
对煤矿工人培训加军训;
一线工作法;
光棍战略;……近些年来,凡是初到沁源的人,总会听到许多在别的地方没听说过、没见过的新名词、新举动,让你感到新鲜,激动,感叹,惊奇不已。
不过,真正令人感到惊奇的,还不是上述这些,而是对用人制度的改革。
2001年初,也就是王玉圣正式担任沁源县委书记不久,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长治市的统一安排,沁源县开始搞撤乡并镇工作。
全县现有的22个乡镇要撤去8个,原来乡镇正职干部人数为44人,要撤去16人,占乡镇正职总数的36.4%;副职人数多达293人,要撤去125人,占副职总人数的52.3%。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干部是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现在一下子要撤掉140多名科级干部,这对王玉圣和县委一班人确实是一个难题。这里县委才开会部署这项工作,下面已乱成了一窝蜂。
有人说,这是一场送礼大比赛,谁送的多,谁就留任。也有人说,这是一次天赐捞财好机会,县委书记肯定能发财。更有人说,留谁撤谁就要看谁的关系硬了。
种种说法,通过不同渠道传到了王玉圣的耳朵里。他深深感到,撤乡并镇是一次行政机构上的历史性改革,更是一次用人机制上的深层次革命。要想搞好,就不能沿用老一套办法,而必须根据沁源实际情况,创出一套新的用人制度来。于是,在他的主持下,县委一班人经过多次研究,制定出一套确实可行的办法来。这就是全面考评,严格考试,当众演讲,百分制排队,按分数录用。为了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县里成立了财税、乡企、综治、廉政、计生8个考评组,对所有乡镇副科以上干部进行全面考核。实行谁考核,谁签字,谁解释,谁负责的责任制,先把40%的乡镇干部的去留权给了各个组,让那些无实绩、靠关系为官的人目瞪口呆,不知从何处入手。
继而,他们又铺开了以县四套班子、科级干部、一般群众的三个层面的大面积评议工作,又把干部去留的30%的决定权给广大群众。这更使那些靠送礼为官的人无计可施,送也送不来,跑也跑不得。这样,王玉圣和沁源县委就把整个撤乡并镇工作同干部任用情况置于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的监督之下。这样就做到了由过去靠领导意志定人变为办法选人,由过去少数人定人变为多数人选人,由以往靠印象取人变为凭实绩留人。尤其是实行百分制排队,公布每个干部的各项分值后,每个干部根据得分情况,估算出自己和别人的排名情况,从而对自己是去是留心中有数。县委就是用这样的办法,最后确定了新的14个乡镇的干部人选。结果,上去的心安理得,下来的心服口服。在最后的民意测验中,入围干部和群众评议的结果,吻合率高达80%以上。
撤乡并镇工作完成后,王玉圣和县委总结这次用人的经验,乘势而上,又制定了一整套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办法,这就是严格执行《干部选拔条例》的“要职必选、逢岗必争、逢进必考”和“六不”、“一公示”。六不是:不是优秀分子,不能成为后备干部;不是后备干部,不能成为提拔对象;常委会多数不同意则通不过。一公示:要提拔的干部经过考察,常委会研究通过后,要在县电视台进行公示。此外,他们还实行干部试用制,责任追究制,末尾淘汰制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层层设防,处处建卡,堵住了用人上的种种漏洞,从根本上切断了跑官卖官的途径,从源头上制止了腐败的产生,在全县营造出了人人思进,人心向上的良好氛围。
有人说,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也有人说,如果解决了用人上的腐败,中国就大有希望。那么我们说,王玉圣和沁源县委用其独创的制度和办法,基本解决了用人上的腐败问题。沁源确实是大有希望的。
和谐篇
王玉圣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构成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
目前,沁源县委、县政府正在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桃红柳绿,花香蝶飞。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在树上鸣叫,清澈见底的山涧泉水在绿油油的草丛里汩汩流淌,围养的驼鸟、梅花鹿、保健驴、鸭子在嬉戏觅食;色调亮丽,风格别致的办公楼依山而建,把山景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初夏的青龙山庄,美得像一幅令人陶醉的山水画。
沁源人知道,这是县委书记王玉圣的得意之作。而对王玉圣比较了解的人,则知道这青龙山庄圆了他的一个绿色梦。
青龙山庄建在青龙山上。此山位于沁源县法中乡境内,面积120平方公里,18条大沟纵横交错,千余户农家分散而居,以种地和挖卖山货为生。有一次王玉圣到法中乡调研,经过考察后,他说别看这青龙山现在穷,但是一经开发,就是块宝地,要想办法引进资金。
原来,王玉圣到沁源后,发现沁源山多沟多草多。于是,如何将这么多的山、沟、草开发利用,就成了他和县委、县政府领导们一直考虑的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开发“山经济”、“沟经济”和“草经济”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地人来沁源搞绿色投资。“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果然不久,山西省城市研究所所长、城镇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孟海贵独具慧眼,看中了青龙山,以50万元买断18条沟的50年使用权,在此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营性质的生态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组建了青龙山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如今,青龙山庄的18条大沟已分别规划为各有特色的名贵水果林园区,新植下的美国苹果树、金太阳杏树、日本的赞皇大枣树、板枣树、冬枣树等长势良好;森林公园、植物园、野生养植园、绿色食品加工厂、狩猎场等正在分步建设。到2004年,青龙山庄已有12种绿色保健食品经过国家认证,在国内120多家高级超市和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腰三角形国家设立了营销网点。当地农民仅为青龙山庄打工一项,年人均收入可达1000余元。
青龙山庄有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王玉圣当然高兴。不过,他最看重的是青龙山庄的生态效益,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类似原始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然而,许多地方是以破坏环境为惨重代价的。沁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在4年前王玉圣初来沁源时,此种情况还在继续。山上到处是“黑窟窿”,沟里遍地土焦炉,天然林被盗伐,植被破坏,空气污染,太岳山被搞得百孔千疮,不堪入目。“就为了几个钱,把环境破坏到如此地步!再不能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了!”
王玉圣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在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将绿水青山还给沁源人民。
时代在呼唤新的社会价值尺度。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对和谐社会作了精辟的论述。王玉圣认真学习胡总书记的讲话,从心底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党中央高瞻远瞩,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要害。
毫无疑问,和谐社会将是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校准器”,将是中国人民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和精神境界。王玉圣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构成和谐社会的两大要素。人与自然如果不和谐,受到损害的是经济和环境;人与人不和谐,就可能危及到我们的政权。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青龙山庄,就是王玉圣理想中的生态经济的雏形。以此为突破口,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他们在全国首创集体天然林家庭托管制,把保护森林和农民的经济增收捆绑在一起,促使农民在向森林索取的同时,注意保护森林,多种多栽,保护植被。沁源县还在长治市首创五种通道绿化模式,即“生态林和经济林相结合,通道绿化与产业园区相结合,通道绿化与种苗基地相结合,通道绿化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通道绿化与景观工程相结合”,全县500公里省道、县道、乡村路成了集绿化、美化、效益为一体的绿色长廊。全县14个乡镇的230个行政村采取“市场+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205万亩绿色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王玉圣认为,这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4年以前,当王玉圣到沁源就任县委书记时,他和县委、县政府的同志们还不可能明确提出这个概念。当时的提法叫可持续发展。“六色战略”就是在这种科学的指导思想下提出来的。由于“六色战略”的实施,2001年沁源实现了“六大突破”,2002年全面推进“六大发展”,2003年取得了“六大跨越”,2004年实现了“八大争先”,尤其可喜的是,沁源的工业生产呈现出了循环经济的雏形。
在县委、县政府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沁源的所有煤炭企业都特别注意不搞掠夺性开采,都注意保护资源和生态。以最大的沁新公司为例,他们把原煤洗成精煤,再将精煤炼成焦炭,再把炼焦炭的副产品煤气用来发电,把另一种副产品煤焦油加工成许多化工原料;他们还投资几千万元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将过去扔掉的煤矸石用来发电,把发电时燃烧后留下的粉尘用来制做成砖,把此种砖再用到坑下砌巷道,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沁新如此,其它别的企业也莫不如此,既发展了经济,又最大可能地保护了资源,保护了环境,使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以,群众反映说,进入新世纪以来,沁源的经济比过去发展了,环境比过去也好了,天更蓝了,水更绿了,云更白了,空气更新鲜了。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特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王玉圣和沁源县委、县政府注意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更注意人与人的和谐,并且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人与人和谐相处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以此来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础。
显而易见,这是一项相当艰难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凭主观愿望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有现成的经验学习借鉴。但是,王玉圣和县委、县政府没有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勇敢的尝试。
记得是2001年秋天的一个早晨,王玉圣晨练完,从人民路正要往机关走。突然,一个农民模样的人拦住了他,问道:“你是县委王书记吧?”“是,我是。你有什么事?”王玉圣答道。自从他来沁源后,就经常有素不相识的人来找他,不是反映问题,就是寻求帮助。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热情接待,能帮则帮,不能帮也要说明情况。他一直认为,作为一个县委书记,有人找你,说明他信任你。况且,不到万不得已,谁愿张口求人呀?果然,这又是一个寻求帮助者。此人叫王文刚,是沁河镇城西村的农民。前不久,他的女儿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他由于长年有病,家庭困难,无力供女儿上学,向亲戚邻居借了点钱,可还是差好几千元。女儿早已哭成了个泪人儿。身为父亲,王文刚实在不忍心眼睁睁看着女儿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听说新来的县委王书记很体贴民情,为老百姓办实事,就大着胆子找王书记来了。
听了王文刚的倾诉,王玉圣心里禁不住一阵酸痛。他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生活艰辛,使他深深懂得钱是贫苦农民的难关。他决心帮助王文刚渡过眼前的难关。他让王文刚把自己的情况写成材料给他送来。第二天,王玉圣在王文刚的材料上批示,让县民政局酌情处理。当王文刚拿着县委书记的批示千恩万谢地走后,王玉圣的心还久久不能平静。他想的很多很多:如果王文刚找不到县委书记怎么办?如果找到县委书记,而县委书记甩手不管怎么办?若真是这样,那王文刚将陷入怎样的困境啊!他那可怜的女儿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当然了,王文刚是幸运的。然而,在农村绝不会是只有一个王文刚。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王文刚”都能找到县委书记。而且,像这样的问题,也绝不是靠县委书记一个一个批示能解决问题的。要彻底解决问题,需要政府职能,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这就需要一个机制、一种政策、一个办法。越想越多,王玉圣还想到了其他的弱势群体的救助问题,想到社会的稳定等等。整整一夜,他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这绝不是王玉圣唯一的不眠之夜。但是如果你知道有多少问题的解决,多少思路的形成,就是在他的不眠之夜里酝酿成的,你对2003年10月沁源县助学基金会成立,《沁源县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办法》出台,就不感到奇怪了。
沁源县助学基金会的资金来自社会集资,王玉圣和县长张圣每人捐款500元,其他副处以上26名干部捐款200元,全县中小学教师捐款6万元,沁新、黄土坡、马军峪、留神峪、康伟等公司企业更是慷慨解囊,全县共集资15万元,帮助考上大学而家庭困难的58名大学生顺利上学。这是一个长效机制。从此,沁源县考上大学而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再不必为上不起学而发愁了。老百姓说,县委、县政府是真心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县委、好政府。有这样的好县委、好政府,干群关系能不和谐吗?
其实,这只是王玉圣和沁源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为人与人和谐相处、为构筑和谐社会而做的许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而已。王玉圣和沁源县委、县政府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要构筑和谐社会,最关键的是要搞好财富的二次分配。
由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沁源这几年富了,政府有钱了。你想,2000年全县财政收入3000多万元,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高达3亿多元,增幅这么高,县财政能没钱吗?有了钱怎么花?怎么花才合理?这是王玉圣和县委、县政府这几年来特别考虑的问题。这也是他们所说的要搞好财富的二次分配问题。王玉圣和县委、县政府的原则是,为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集中财力办大事。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沁源县委、县政府是怎样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吧:
2000年至2004年,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000多万元;
全县干部职工人均年工资由2000年的5990元增长到2004年的14889元,人均增资8899元;
2004年,全部减免农民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295万元;给全县29575户农民粮食直补资金63.32万元;配套资金340万元;
减免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和贫困儿童救助资金467万元,惠及2万名学生,受益家庭达2万户;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达10.88万人,县政府每人补助6元,共补助65.28万元;
在农村,为70岁以上的髦耋老人建立了大病医疗和生活救助保障机制。规定60岁以上的老人县财政发放360元生活标准资助;70—79岁的老人、80岁以上老人,县财政为每人发放10元标准资助其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保户实现年人均1446元生活标准救助。
全县干部职工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454人,支付统筹资金195万元;
统筹1000万元,为1280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解决了1453户2953名城市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和部分特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
投资300多万元,解决181个自然村、4.17万人和937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4年投资1500多万元;
实现村村通油路投资9000万元,修公路640公里,总共投资1.2亿元,其中县财政直接拨款8000万元。
健全县老干部活动中心,投资300万元;
新建太岳烈士陵园,投资250万元。
分配不公,是引发社会矛盾的最大隐患,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最大障碍。王玉圣和沁源县委、县政府为构建和谐社会,在财富的二次分配上,真可谓是费尽了心思,想尽了办法。据调查,沁源群众对县委、县政府这几年来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花钱原则是比较满意的,是放心的。
王玉圣和沁源县委、县政府在努力构筑和谐社会的探索和尝试中,并没有满足于群众的称赞声,而是努力从更深的层次上进行思考。他们认为,在一部分党的领导干部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是影响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又一个严重问题。王玉圣说:党风不正,腐败不除,民心就不顺。民心不顺,事业就不会兴旺。所以,他经常要求干部一要干活,二要干净。干净就是廉洁奉公,做到不拿公家的,不拿群众的,不贪图便宜,不谋私利,要经得起各种诱惑。与此同时,沁源县委坚决打击腐败现象,严惩腐败分子,为构筑和谐社会打造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沁源展开了强大的反腐攻势。
贪污扶贫资金29万元的原法中乡党委书记郭钊被开除公职,并受到法律制裁;
冒领老干部工资多达17万元的县老干局会计雷晋萍被开除党籍,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沁河镇原副镇长杨某贪污挪用公款被查办。
……
短短几年时间,全县共立案查处大要案280余件,涉及副科以上干部62人,一般干部82人,农村党员136人,涉案金额达600多万元。
“廉政风暴”荡涤着太岳的山山水水,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腐败分子闻风丧胆,广大群众拍手叫好。
然而,王玉圣和沁源县委仍没有被反腐败取得的阶段性胜利所陶醉。他们乘胜追击,提出了“设防一线”工作法,强化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
一、建立健全反腐倡廉责任体系。
县委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调整充实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组和反腐败斗争领导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和政府班子成员分别任副组长,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
二、强化“一线监督”,构筑防腐阵线。明确规定全县副科以上干部在年初和年中进行廉政承诺,在年中和年末进行廉政述职,并在一线开展了“八个一”便民监督工程,即在农村立一块“治乱减负”监督牌,农民有一张农民负担监督卡,企业挂一块“治三乱,创环境”监督牌,学校教室设一个学生负担监督栏,机关办公室有一个廉洁从政监督台,交通要道建一处醒目的公路“三乱”监督点,向司机发一张公路“三乱”监督证,新闻媒体开办一个廉政监督哨专栏。
三、狠抓源头治理,拒腐防变于未然。县委把党风廉政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校的培训计划,开设党内廉政教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反腐倡廉斗争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党员理想信念的教育,牢固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在此基础上,沁源县委还明确提出了“追究责任是为了落实责任”的思路,坚决对干部进行责任追究。为此,县纪委先后出台了《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处罚细则》、《关于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中实施党政监督严肃责任追究的实施方案》、《关于对党员干部在重点工程中失职渎职实施责任追究的处分规定》等有关文件,把责任追究作为查处案件的重点来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廉洁自律,大公无私之风在广大干部中渐成风气;
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逐步得到遏制;
一支既干活又干净的干部队伍逐渐形成。
干群关系改善了,群众满意了,人民的心顺了。
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了。
沁源更有希望了!
尾声
巍巍太岳,浩气长存!
滔滔沁河,倾诉着沁源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世纪的时候,一个崭新的沁源正崛起在三晋大地上。
这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沁源!
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沁源!
这是一个文明富裕、在小康路上迅跑的沁源!
这是一个初具和谐社会雏形的沁源!
“为什么山河美如画,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毋庸置疑,沁源奇迹的创造者,是16万沁源人民,是16万发扬光荣革命传统的沁源人民。是他们,在60年前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创造了“沁源围困战”的奇迹!也是他们,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又一次创造了沁源经济及社会各方面整体跨越发展的奇迹。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县委书记王玉圣和县委、县政府是创造这个新的奇迹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试问,60年前,如果没有薄一波和太岳区党委的坚强领导,能取得“沁源围困战”的伟大胜利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同样,在进入新世纪后,如果没有王玉圣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奇迹同样不会出现,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县委书记,一个县委、县政府班子,想让上级领导说好,容易!想让下级干部说好,也容易!然而,如果想让千百万老百姓说好,不容易!太不容易了!
这太不容易的事,王玉圣和沁源县委、县政府做到了。
长治市作家协会的一位作家到沁源采访,“分别同36名沁源人对话,其中有职员、有工人、有农民、有饭店的老板,也有理发店的理发师。这些人中,有的见过王玉圣书记,有的没见过,但他们几乎是众口一词:‘也不是光我一个人说王书记好,你在沁源随便问问,有几个不知道王书记的?哪个不说王书记好?”(引自《漳河水》《四大战役起宏图》)。
事实证明,一个党的干部,只要他是真心为老百姓办事,老百姓是不会忘记他的。
人心是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
相信王玉圣和沁源县委、县政府会一直沿着自己开辟的道路走下去。如是,沁源人民将会迎来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