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胜”的奥秘

2005-04-29 00:44
领导文萃 2005年7期
关键词:公输燕国墨子

洪 兵

“不战而胜”是中国古代战争理论的精华之一。这个思想,老子早有论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老子·七十三章》)对这一思想表述最为明确的是孙子。他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也反映了这一思想,上面写道:“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则宽严皆失,后世治蜀应深思。”在中国历史上,成功运用这一思想获得胜利的实例很多。

“不战”是注重“寂静战场”上的较量

楚汉相争时,韩信破赵后,下一个目标是燕国。韩信向赵降将李左车问计。李左车说:经过对赵国的战争之后,汉军已经十分疲惫,现在如果出兵攻燕,是以短击长。一旦燕国屯兵坚城,势必影响楚汉战争的大局。因此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按兵不动,安抚赵国,巩固战果,同时摆出北攻燕国的架势,然后派说客拿着你的书信去晓之以理、慑之以威。燕国一定不敢不降。韩信听后欣然采纳,派人出使燕国。燕国果然立即降服。

“不战而胜”是“全胜”思想的体现。前面已经谈到,中国古代战略中胜利的标志是征服对方的意志。在中国战略家看来,力量对抗的目的并不是消灭力量,而是征服对方的意志,达到自己的目的。中国古代战略的成就感不是表现在力量直接的硬性对抗上,而是表现在围绕达成目的的力量运用上。中国古代战略家认为,只要力量运用巧妙,完全可以“不战”达成目的。这种“不战”之用才是对力量最高明的运用。

“不战而胜”也是“先胜”思想的体现。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胜利是力量较量的结果,也就是说,双方不经过力量的较量,任何一方也不可能获得胜利。这里所说的“不战”只是说没有发生力量直接的碰撞,即战场上拼杀。但从战略上看,对抗的双方已经发生了交战,只不过这是一场“寂静战场”的力量较量,只不过是双方潜在地运用力量作用于对方意志的较量。所以说,“不战而胜”并不是强调“不战”,而是侧重于谈战略层面上的交战,突出实战之前的力量间接接触方式的“先战”。

“不战而胜”还是“胜于易胜”的思想体现。只有“不战”,“兵不顿而利可全”,代价才会最小,只有“不战而胜”才是最大的“易胜”。

“不战而胜”的关键在于“加威”

三国时,曹操打败乌桓。依附乌桓的袁尚和袁熙带着几千人马逃脱,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有人劝曹操出兵攻打。曹操说,不必用兵,公孙康定会将袁尚和袁熙的首级送来。果然不久,公孙康就杀了袁氏兄弟,并将两人的首级献给曹操。有人问曹操其中的原因。曹操解释说:公孙康向来畏惧袁氏兄弟。我们急忙进攻,他们就会合力抵抗,我们放松一点,他们内部反而会自相残杀。

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运用力量慑服对方意志,达成“不战而胜”的效果,其关键在于“加威”,这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威慑。孙子对此有过一段阐述:“夫王霸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意思是:凡是“王霸”的军队在进攻其他国家时,就能使敌方的军民来不及动员和集中;把威力加之于敌,就使它不能同别国结交,因此不必同敌国争着去与诸侯结交,不必同敌国争着去与诸侯合谋,只要显示自己的称霸意图,把威力加之于敌,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既可理解为利用炫兵耀武、外交恫吓以使欲战之敌终止战争策划,也可以理解为或大兵压境、或兵临城下、或断敌兵路、或陷敌死地而使之称臣纳贡,不战而降。

“加威”有“示力”和“施力”两种方法。战略运用力的高明之处更多表现在“示”而非“施”上。在对抗过程中,受力的一方通常有两种基本感受:一是有形的感受,遭到力的直接打击,自己受到损伤;二是无形的感受,得知力的存在和预知可能发生的结果,在精神或意志上受到一种压力。对于后者来说,涉及到了力的显示。

贵在“任智不恃力”

就战略而言,显示力量是运用力量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战略对抗中的许多运用力量的艺术就体现在力的显示上。中国古代战略所追求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先胜”的要求更多地不是表现在实际运用力量上,而是表现在如何显示力量上。中国人讲力量的运用,而不是单纯讲力量的碰撞。中国人讲“任智不恃力”,通过“伐谋”、“伐交”达成胜利目标。

中国古代墨子演兵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当时,楚国的公输般发明并制作了攻城用的云梯,准备用来作为楚军进攻宋国的利器。楚强宋弱,形势对宋国非常不利。墨子得知后,急忙赶到楚国,力图说服楚王和公输般放弃进攻宋国的计划。但是,楚王和公输般倚仗拥有新式的攻城武器,不为墨子的游说所动。于是墨子就邀公输般在楚王面前进行一次模拟性的对抗。他们用衣带圈了一个城池,用木片作攻守城邑的武器。结果,“公输般之攻械尽,墨子守御有余”,墨子获胜,迫使楚王放弃了侵宋的计划。从实际作战上讲,楚宋两国没有交兵,没有发生实际的力量对抗。但从战略上讲,楚宋两国的力量已经得到了显示,力量的对抗已经潜在地、无形地发生了。楚方感知到了对方力量的存在,不得不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墨子演兵,以威慑之,化解了楚宋战争。这个实例说明了非战争方式运用军事力量取胜的可能性,说明了威慑的可能性。

法国战略理论家博福尔在谈到《战争论》时说过:“十分明显,要想解决决定战争胜负的问题,必须首先创造条件使敌人的精神大大崩溃,足以使它接受我们想要强加于它的条件。”“战略的艺术就是要从所有可供使用的手段中,选择最适合的手段,并且配合使用,使敌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足以达到所要求的精神效果。”这就是中国“不战而胜”的战略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楚立军摘自《大众科技报》)

猜你喜欢
公输燕国墨子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墨子·公输
助燕伐戎
箪食壶浆
“墨子号”与墨子
公输刻凤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公输刻凤
墨子与鲁班的三次交手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