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阳
目前,广大中小学在配合“校校通”工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其中讨论较多的是在建设“校校通”工程的过程中,各个中小学往往只是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对与之相配套的软件设施的建设还没有达到比较理想的程度。这样一来,“校校通”就仅仅是“校校网”。
由苏州工业园区瑞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研制,华东师范大学与瑞博公司共建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瑞博站监制的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http://www.sz-rainbow.com/rainbow/),正是致力于解决以上问题的。
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结构与功能
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功能定位是“学生开展远程互动学习的课堂,教师进行现代教学设计的利器”。也就是说,这一平台是“既支持教,又促进学”的教学一体化平台。就整个平台的结构来看,为教师用户提供的功能非常强大。在设计区内,平台提供了四种支持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模板式设计、向导式设计、自主式设计和可视化设计,它们的操作难度和灵活性逐个递增。
“平台”在模板式设计的环节中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多种教学模式,特别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登录界面如下图。
一旦教师确定了将要使用的模板类型,平台就会将里面所包含教学元素的编辑状态依次呈现,教师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来完成新的教学设计了。
向导式设计和自主式设计采用了与模板式设计基本相同的设计方法,也是为教师提供了可以编辑教学设计的各种元素。区别在于:向导式设计提供通用的“设计向导”,教师可以按步骤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快捷地完成数字化的教学流程设计;而自主式设计可以任由教师组合教学元素,调整各元素之间的次序,重新命名等等。相比于模板式设计和向导式设计,更便于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可视化设计的设计理念比较新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拖动鼠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将它们安排在一条以课堂授课时间为基准的时间线上,分别位于不同的时间段内,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教学流程的设计。由于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学元素与时间段的安排让人“一目了然”,教师能够对未来的课程做到心中有数。以上介绍的设计方法可以快速地完成课件结构的搭建,完成栏目的设置。当进入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就需要根据不同教学元素,采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对内容进行编辑。平台本身提供了八大功能模块(内容模块、资料展示模块、课堂交流模块、作品展示模块、在线测试模块、课文字库模块、在线聊天模块和在线调查模块),通过对这些模块的熟练操作,甚至是富有创意的二次开发,教师可以便捷地创建极具表现力的数字化教学设计。
除了教学设计,平台还为教师在学生成绩管理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平台上内嵌了多个用于对学生成绩进行标准化评价的模块,而且平台所具有的“数字化”的特性可以直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处理,便捷地获得量化统计结果,再通过图表的方式直观地呈现给教师和学生,准确快捷,一目了然,既方便教师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自我检查。
实际应用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了“用户定制化”设计思想,按照教师、学生和家长不同身份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功能服务和帮助:
对教师而言,平台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个人创意的“数字化讲台”,教师可以在平台的协助下,便捷地完成心目中的数字化教案。
对学生用户而言,平台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移动课堂”,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预习、学习和复习到本班所有上传的课程。功能集中体现在在线学习(学习区)和成绩统计(我的成长记录)两个方面。
对家长用户而言,平台将呈现的是另外一系列的服务。只要登录,平台就会将学生近期的一些学习情况呈现出来,方便家长主动了解孩子最近的学习状况。
平台应用上的另一鲜明特色就是支持校际之间网络的联通。具体说来,就是所有安装了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学校,都可以通过本校的校园网与其他安装平台的学校共享优秀的数字化教案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校校通”的真正体现。而且,从首页就可以直接进入教师网络日志区和学生成长记录袋这两个页面,这里展示的是各校教师和学生发表的网络日志,内容包罗万象,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便于大家一起交流、思考。
目前,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已经在江浙地区的200多所中小学投入使用,受到广泛的好评,并通过了包括中央电化教育馆和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组织的技术鉴定。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跟踪调查使用学校、教师的反馈所得出的应用效果来看,最主要的结论集中在五点:
1.由于平台提供的设计方式简便易行,操作界面友好,功能强大,教师可以在平台的协助下,方便地完成一个数字化的教学设计,还可以通过网络分享自己或别人的优秀教案,切实感到了“数字化”、“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深刻变革。
2.平台贯穿始终的“便捷”的设计思想,不仅降低了教师进入“数字化教学设计”的门槛,同时也让教师感受到了“数字化”的魅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更加乐于使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平台提供的独特的“模板式”设计方法,可以使教师更为有效地利用时间,将精力专注于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教学过程的传递效果,而无须考虑技术的实现过程。绝大多数的教师在使用过以后都表示,可以减少备课时间。
4.比起以前的教学设计方法,教师们更加喜欢这种类似FrontPage的“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而平台支持的及时发布的功能使操作者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作品进展,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完成的部分。
5.方便修改,支持教师二次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