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明
与“课标”同行-教研员手记
2004年9月,广东省作为全国4个实验省份之一进入普通高中课改实验。一年来,信息技术新课程推进情况如何?是每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在此,我们对这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以飨读者。
实验准备
2003年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广州召开会议,启动普通高中课改实验工作,印发课标讨论稿。
2002年12月-2004年2月,广东省组织各市信息技术教研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和高校专家编写信息技术教材、教学参考书,设计配套光盘、网站;2004年4月,教育部审查通过了全部6本课本和1本必修教参。
2004年4月-6月,制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对实验的指导思想,新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内容和体系、基本理念、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各模块学分认定方案和评价内容要求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规定每周开课不少于2课时,必修3个模块以上。
2004年6月,各地选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由各地级市教材选用小组自主选择教材。广东省选用了教育部审查通过的5套信息技术教材中的4套。
2004年7月,举办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班,采取专题讲座、参与式研讨交流和教育教学实践等多种培训形式,效果较好。
2004年12月,举办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活动。21个地级市初选,每个市选送2节优质课参评,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将一等奖的录像刻成光盘发给各地学习。
实验进展
2004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广东省教育厅组成9个调研组,到各地级市听课、调研,了解各地课改实施情况,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课程开设情况
1.每周1节课,1学年完成1个模块教学:这种开课的市、学校不多,普遍反映学生容易忘记,教学不好开展。全省20%的学校采取了这种开课方式,主要原因是教师、设备和资源的制约;广州市80%的学校采取了这种开课模式。
2.每周2节课,1学期完成1个模块教学:这种开课的地方较多,反映较好。全省近80%的学校采取这种开课模式,因为省教育行政部门所颁发的课程计划也是这样要求的。
3.每周4节课,半个学期完成1个模块教学:如深圳中学,学校因此可以开设很多选修课。目前深圳中学已经开设了4个选修模块,反映较好。
4.必修模块都能在一年内完成,选修模块学生的选课顺序为: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人工智能初步模块缺少教师,开设课程的学校不到1%。80%的学校选择了3个模块教学,有些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开设其他模块。广东省规定:如果有20个以上学生选修,学校必须开设这一课程。广东省大部分学校从高一下学期开始进入选修课程。
教师课堂教学走上正轨,教学开始规范化
目前,广东的信息技术教师们已普遍做到:
1.认真研究课标和课程指导纲要。高中教学内容的改变,相应小学、初中教学内容应怎样调整,是我们思考的内容;随着机器人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中,程序设计教学可以考虑两者的结合。
2.钻研教材、分析教材。信息技术教材一般来说都是立体化教材,除了牢固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阅读相应的教学参考书,还要看光盘、专题网站。
3.开发教学资源。教师进行资源指引,学生才有收获。汕头市华侨中学将必修课程开发出来,变成很有实际用途的130M网络资源,在2005年广东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班上介绍,大家反映很好。另外,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钟和军老师的回归教育实验室也开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4.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掌握知识现状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以便于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5.考虑教法。目前教师选择较多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常规的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程序教学法等,也在使用。
6.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设计。各校成立了备课组,开始集体备课,校本教研活动非常活跃。
学科、教师地位提高了
信息技术成为必修课,信息技术教师逐步从网络管理、资源开发和后勤管理等工作中解放出来。学校成立了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学校领导逐步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积极了
调查表明,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喜欢学信息技术知识。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工作,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了一支队伍开展教学评价研究,开始研究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出版了《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学习辅导》一书,学生可以对自己学习的三维目标进行检测。
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比较关注
信息技术教师在师资培训、职称评定、特级评选、先进评选、职务升迁、教研活动和课酬等方面都有提高。2004年至2005年,我们连续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轮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全省共有5名信息技术特级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学校诚信度得以提高
教育行政领导、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教学管理和教学业务等方面诚信度提高了,如学分认定主要在学校,选课主要由学生自主确定,过程性评价以学生的日常学习为依据等。
遇到的问题
师资
某些地方师资不足,大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模块内容不熟悉。一般每个学校只有4名左右教师,而示范性高中达到每个年级20个教学班以上,有些学校甚至达到50个教学班,因此每个年级至少需要3名教师,目前学校的教师编制远远不能达到教学要求。教师对新课程如何教学,显得准备不足、把握不够,对课标理解不透,对教材分析不够。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还受到传统教学影响,教师讲授多,学生活动少,评价也少。
学生
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这门课程,主要集中在山区、贫困地区;而像深圳市则觉得必修内容过于简单。课标是非零起点的,很多学生不适应,我们因此编写了一本适合零起点学生使用的衔接教材。学生习惯于学习具体的软件,习惯于作品考试。
设备
一般学校只有2间电脑室,而实际上至少每个年级2间电脑室。
必修、选修定位
必修模块培养信息素养,以方法和策略为核心,缺乏必要的知识系统性;选修模块则过分关注素养而忽视技术,一些技术操作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效果不好。教师们非常欢迎指导教材中每一章、每一节如何教学,如何开展教学设计的指导,对必修教材意见较大,认为内容空洞、技术深度不够、与选修衔接不好、评价不好操作。
评价考试
一线教师非常关注高考,认为技术课程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一大领域,如果不纳入高考,不符合课改精神,大部分教师赞同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