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陵
2004年,苏州市教育局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合作组织了信息化教育研究型教师培训班,黎加厚教授和他的研究生把互动培训方式引入培训,并把Blog这一社会性软件作为这次培训的信息化平台,激发了苏州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受训学员普遍反映,培训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现在,苏州市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培训已经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技术角度分析,Blog在取得培训成效方面功不可没。我们如何科学地认识Blog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以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度和广度的快速提升?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从苏州信息化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来看,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由“形”至“神”的深化过程。
说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其“形”,那是指苏州市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必须要在Blog这一信息化网络平台上完成教育叙事等其他各项培训作业,从而使信息化内化到教师生命历程之中,成为“于无声处”提升教学绩效的重要工具。培训开始,学员和班主任、辅导员就与“形”意义上的Blog“零距离”接触。
说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其“神”,那是指经过培训,参与培训的师生逐渐感悟到,Blog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Blog扩展了受训教师学习、反思、交流、合作、成长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使老师们找到了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Blog本身的功能也在学员的学习、反思、交流和实践中不断得到开发和扩展。于是,苏州市教育工作者从“形”的意义上使用Blog,发展到自觉运用Blog的“神”的境界。
如何理解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神”呢?
首先,“神”表现为客观必然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从事行动研究的研究者,行动研究成果表达方式——研究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课例和教学反思,与作为网络日志记载方式的Blog有着天然的联系。行动研究成果表述是Blog的思想内核(内容),Blog是行动研究最好的电子载体;Blog记载的教育故事、教学反思等内容,形成行动研究日积月累的阶段成果,行动研究则使Blog上原本无序列的教育叙事、教学反思,上升为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意义上的认识。可见,Blog方便了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提升了Blog教育记载的质量,两者共同促进着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神”表现为对于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理解
Blog使老师们从早先上网时的人机对话转化为人与人的对话。在Blog支持下,这种对话往往表现为可以便捷地跨越时空、随时刮起头脑风暴的网上头脑风暴群,使新课程引发的学习交流需求找到了得以实现的技术工具,这是Blog对教师生命活动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
应该强调的是,新课程使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教师必须面对课堂知识结构、控制方式和常规经验等方面的变化,为了应对挑战,教师不仅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而且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能力结构,诸如倾听技能、沟通技能、合作技能、学习指导技能、课程设计与开发技能、课堂组织管理技能、学习评价技能和传统教学技能的更新等等。诸多技能中,许多属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范畴,具有隐性知识的特征。这些“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积累,并非通过理论学习就能轻易地解决,而往往取决于教师在实践与学习中的个人感悟。一般来说,通过公开课活动、教学叙事和教学反思的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头脑风暴,能较好地把这种隐性的知识显性化,使之成为更多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但是,这种现实中的头脑风暴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形式虽好却不可能日常性地开展。Blog突破了头脑风暴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它为不断扩展头脑风暴的规模与深度创造了技术条件,这就为教师专业发展找到了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
再次,“神”表现为对运用Blog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自觉追求
这种追求基于对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理解。受训学员从叙写教师自己的故事、交培训作业和从事网上交流起步,过起了教育博客的生活,他们惊喜地发现:Blog可以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好帮手。从信息化研究型教师培训实践看,学员们不久就把Blog看作教学反思的工具平台、思想火花的冲撞专区、心得交流的自由小屋和科研工作的管理平台。
而且,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深化也不断提升学员和组织者对Blog的认识,他们先后在实践中总结和发展出教育Blog的新功能:远程技术支持的工具、个人体验的知识仓库、师生互动的激励平台、情感支撑的技术工具、组织管理的便捷助手、知识管理的数字仓库和树状结构生态发展的学习路径等等。
正是由于对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清晰认识,教师们才把运用Blog这一信息化的工具作为从事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行动。教育博客在苏州的普遍兴起就是这种自觉追求的结果。苏州教育博客的发展形态也从最初的“形”逐步走向“神”。
可见,教育博客在苏州的发展“神形兼备”。“形”促进了“神”的觉醒,“神”深化了“形”的应用,使苏州的教育信息化渐渐地内化到教师生命历程之中,获得了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生生不息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郑金洲,林存华,程亮,张美云著.行动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傅道春,齐晓东编著.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6]金陵.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分析.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