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立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探险的历史。
千百万年以来,先行者们在对孕育人类的大自然的不断探索中,逐渐认识了世界和人类自身,一步步从蒙昧跨入野蛮,走进文明。现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文化、科技成果都是伴随着这一进程而发生发展的,人类社会也在对周围未知世界的探索中逐渐形成。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原本被地理文化圈所分割的孤立文化相互交织、碰撞,产生出新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可以说是人类的探索探险活动成果,促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成几何级数递进。
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最初的本能和原始的冲动,发展成为了有意识的、目标明确的全方位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巨大探险浪潮。
我国的漂流探险活动就是人类探索探险活动的一个现代版的缩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国漂流探险先驱们最初走过的历程:
1985年,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抱着“抢在美国人之前由中国人第一次漂流长江”的信念,西南交通大学电教摄影员尧茂书形单影只地踏上了长江源头,在人迹罕至的长江上游漂流了1200余公里后,于1985年7月24日在金沙江通伽峡附近不幸翻船遇难。
也许是沉闷、窒息得实在太久,尧茂书,一个普通中国人,以他的生命为代价唤醒了国人沉睡的意识,江河漂流探险活动如火山岩浆般喷发……
1986年成了长漂高潮年。尧茂书的壮举在中国民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首漂长江热”。三支长漂队竞相角逐长江,分别于当年6月和7月抵达长江源头,在全长6300公里、落差5400米的我国第一大河一长江上,展开了一场连续的、持久的、惊心动魄的漂流探险搏斗。人们发出誓言:要“一寸不落”地全程漂流长江。
这三支队伍是: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漂流探险队。三支队伍共牺牲了10名队员。
回顾往事,可以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一寸不落”、“全程漂流”为代表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涵盖一切的主旋律。在技术装备、人员培训、安全和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漂流队员们怀揣“简单而崇高的理想”,外加一腔热血,面对无法预知和左右的现实,面对滔天的巨浪,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以生命为代价的壮举,一时间“长江漂流”这个概念变得很大很大,大到“为国争光”。但是,随即而来的重大牺牲和伤痛引发了国人沉重的反思和总结。
18年过去了,抚平巨大的伤痛用了太长的时间。但是,中国漂流者一路走来,他们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不再孤独。“还漂流以本来面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参与者已经能够以更理性、更平和的心态对待漂流;“珍惜生命”、“讲究科学”,共同的理念已经成为贯穿整个漂流探险活动的准则;对生态环境的科学考察、保护,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发掘和开发已成为漂流探险的主题。
目前,在我国广袤丰富的江河中万舸竞发,群众性漂流活动已悄然兴起,商业漂流市场及其相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这些活动的完成标志着中国漂流探险活动已开始真正走向成熟和理性。
同时,与国际漂流探险事业和漂流探险文化的全面交流与合作正方兴未艾。2004年7月,中国漂流探险队带着自己的梦想和中国人民的友谊,带着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美好愿望,第一次踏上了美国科罗拉多河鲜红炽热的堤岸,在科罗拉多大峡谷击水飞舟。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分工明晰、组织严密的新一代中国漂流探险队呈现在世人面前,他们接受了奔腾不息的科罗拉多河自然伟力的考验,成功漂流科罗拉多河,这一壮举成为我国漂流探险事业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通过十几年的探索,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漂流探险活动今后的发展方向。
首先,“珍惜生命”、“讲究科学”、“人与自然的亲和”的理念应该成为漂流事业的根本,只有这样漂流探险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其次,规范漂流探险活动,制定指导性的漂流安全和技术标准,建立中国自己的江河漂流级别评定标准及相关的评定委员会,建立正规的培训制度,培养一批既有丰富专业知识,又有实际操作经验,能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救援知识的专业队伍,在每次漂流探险活动中亲自参与指导,以确保活动的安全实施。只有这样,漂流探险事业才能有序发展。
再次,积极谋求企业与媒体的参与和关注,加快我国在漂流装备方面的技术革新。企业和媒体的参与是漂流探险活动蓬勃发展的源泉。在科罗拉多大峡谷漂流活动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的漂流设备尽管已有很大改进,但只相当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产品水平,整整落后人家30年,应该更新漂流装备,使漂流更加安全可靠并以此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此项活动。只有这样,我国的漂流探险事业才能快速发展。
总之,如何推动这样一个即惊险又刺激,既能锻炼坚强意志又能增强团队意识的生态环保的户外探险活动,是值得大家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