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纪事

2005-04-29 00:44
党员文摘 2005年8期
关键词:国民政府中共中央蒋介石

蔡 伟 李 华

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生存陷入空前危机。

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对日本侵略的最初反应是“不抵抗”,并要人民保持“镇静”,对抗日运动进行压制。并且,蒋介石提出一个口号:“攘外必先安内。”

1932年1月下旬,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蒋介石不支持十九路军抗日,并不惜屈辱签订《淞沪停战协议》,执行的正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934年4月,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部长羽英二发表谈话,表示“日本是中国的保护国”,日本要排挤英美等国的在华势力,实行独占中国。7月,蒋介石发表题为《抵御外辱与复兴民族》的长篇讲话,强调:“以现在的情形来看,他(日本)只要发一个号令,真是只要三天之内,就完全可以把我们中国要害之区都占领下来,灭亡我中国”;“所以现在这时候,说是可以和日本正式开战,真是痴人说梦!”1935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仍不放弃妥协的主张,表示“和平未到完全绝望的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绝不轻言牺牲”。

然而,在一次又一次地对日退让的同时,国民政府却加紧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及其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围剿”。

共产党提出“抗日救国”

但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却未能给国民政府所谓“安内”的机会。在蒋介石致力于“围剿”红军的同时,日军不断向南向西扩张。

就在红军长征之时,日本通过发动“华北事变”,控制了华北大部分地区。有人这样描述1935年底的时局:“爱国有罪,冤狱遍于中国;卖国有赏,汉奸弹冠相庆。”如何挽救民族危亡,联合尽可能多的力量进行抗日民族战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最紧迫的任务。

1935年8月1日,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这个通常被称为“八一宣言”的重要通告也被发表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上,对中国国内的抗日联合战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经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八一宣言”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愿意以“抗日救国”为准则,同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联合抗日,“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红军的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动,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不久,中共中央又于11月13日发布《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明确提出中国工农红军愿同“一切抗日反蒋的中国人民与武装队伍”联合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1936年七八月间,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决定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和反帝统一战线。当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张浩(林育英)回国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后,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与中国情况相结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即在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吞并全中国的局势下,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大祸,“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此时,面对日本在华北咄咄逼人的压迫,蒋介石对日态度也开始有所强硬。在1936年7月13日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表示:“我们如遇有领土主权再被人侵害,如果用尽政治外交方法,而仍不能排除这个侵害,就是要危害到我们国家民族之根本的生存,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到这时候,我们一定作最后的牺牲。”

1936年7月15日,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沈钧儒等爱国人士发表了《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表示:“我们所希望的,中国共产党要在具体行动上,表现他主张联合各党各派抗日救国的一片真诚。因此,在红军方面,应该停止攻袭中央军,以谋和议进行的便利。”毛泽东于8月10日为此专门回信章乃器等爱国人士,感谢他们“善意的批评和希望”。

这样,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从“抗日反蒋”,开始逐步转变为“逼蒋抗日”。为此共产党对国民党作出了一系列主动的姿态:

8月14日,毛泽东写信给宋子文,指出“当今寇深祸亟”,“救亡图存,惟有复归于联合战线”,“希望南京当局改变其对内对外方针”。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致中国国民党书》,坚决要求国民党把敌对的目标由国内转向日本侵略者,再次申明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重新与国民党合作的诚意。9月17日,中共中央又作出《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决议》,指出,为了“推动国民党南京政府及其军队参加抗日战争”,“有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口号的必要”。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助推统一战线

但是,蒋介石一直放不下他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1936年5月26日,国民党政府任命陈诚为晋陕绥宁边区剿共总指挥,并将重兵调往潼关、洛阳等地,逼迫东北军、西北军加紧向陕北根据地进攻。

然而在中共的努力下,红军与受蒋之命进攻红军的东北军和西北军部队达成一致,从战争状态转变为“三位一体”的团结,形成了西北联合抗日的局面。1936年10月15日,中共单方面发布了停战命令,停止对国民党军队进攻,宣布仅在被攻击时实行必要的自卫。但是,蒋介石却于12月4日亲率陈诚等十几名军政要员飞赴西安布置“剿共”,颁发对红军的总攻击令,并对多次向蒋介石建议“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张学良、杨虎城表示:“无论如何,此时须讨伐共产党。”如若违抗“剿共”命令,将解除其武装。

在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对外抗战无效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对蒋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及其高级随员十几人。“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等人赴西安谈判,最终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回南京宣布抗战。

“七七事变”催生统一战线

为了尽快实现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在“西安事变”后国内和平的新形势下,中共中央于1937年2月10日致电正在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5项要求。国民党此次中央全会通过的决议,实际上接受了中共的建议。

为解决两党如何具体实现合作和共同抗战,从1937年2月到7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同国民党先后进行多次谈判。但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仍在进攻南方红军游击队,并在苏州审判“七君子”。国共两党在实现合作和共同抗战的主要问题上,直到1937年7月初,仍未达成协议。

然而,1937年的两场战争,终于对行将破茧、却步履蹒跚的国共合作之路,起到了“催生”作用。

1937年7月7日,日本驻华北军队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8月13日,日军开始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被迫在次日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1937年8月中旬,中共代表同国民政府代表在南京举行第5次谈判。国民政府终于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开赴华中抗日前线。在中共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终于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多年民族危机和矛盾的累压后,在最后关头终于得以实现。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原标题为《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从民族危机到国共合作》 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国民政府中共中央蒋介石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都市生命统计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国民政府的直接税改革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国民政府内特大间谍集团破获记
中共中央在长征中召开的十次重要会议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